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道承負說的啥,一位才華橫溢的道長,用心告訴你!

天道承負說的啥,一位才華橫溢的道長,用心告訴你!

不論在生活還是網路交流中,總會聽到有人提及「因果」「承負」「承負戒律」等一系列名詞,說的一板一眼,彷彿盡在掌握。然而筆者對於這種人為定義的以訛傳訛,只感到十分的無奈。

實際上,在很多教內人員的生活中,也存在著這樣一種「病態思維」:普遍依靠著承接上人書籍來完成道業學習,沒有獨立自主的思維方式,這種學而不思的學習方式反而束縛了自己的思想,淪為儲存講課的機器人,盲目的依附經典的外相,無法思考其中的真諦,對於戒律對於道教產生錯誤的迷信。

綜上筆者想通過自己對於「承負」謹小慎微的探索,來普及一下道教真正的「承負」觀,承負一詞誕生於黃老道家,這個概念誕生的基礎有兩個:

第一點:炁的相化守衡。萬物的生滅活動都是炁的聚散,當一個事物的炁產生變動,必然會帶動其他炁的變化,對世界產生一定的影響。

在《道德經》中曾有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這段話被很多網路小說引用過,而其真實的意思,是天地按照道的規律運轉,客觀公正,視眾生沒有差別,只如同祭祀用的草狗,用之棄之,都是因為事物在道的運轉各有作用,而非因為道對個體的喜惡。正是因為道客觀公正,所以人不可自大,天地間就像一個風箱,看似中空無物,但稍微推動就有無窮無盡的風產生,因此人過多的強行干預事物是不理智的,不如居於中和。

這裡說的就是道家的承負,承負看不見摸不著,仿若無物,但其本質又寄託於炁的變化,人一旦行動,便有炁的生滅,就必然對天地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因為天地的廣袤複雜,人的眼界局限,又往往是不可知的。

所以道祖認為人不應該過多的強行干預、刻意而為,不如守住中正,居中協調,在行動前小心審慎。所以道祖又曾言:「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飉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這裡說的是古代得道之人,都是謹慎小心,敦樸自然,心胸廣大,又泯然眾人不炫耀自己的。這就是明悟了炁的相化守衡。

那麼說完了炁的相化守衡,我們再來說說道家承負的第二個基石:時間的連續性。「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自然的變化規律是難以辨識的,狂風難以持續一個早晨,暴雨也很少持續一整日,這是為什麼,因為天地的規律,天地都不能永久存在,何況人呢,炁的變化其表象存乎萬物,可以是風由小到大,可以是雲化而為雨,也可以是人由少到壯,由壯而老。這都是時間的推移,即使是微小的變動,如同人在每一秒的不同,也會隨著世間的推移逐漸顯化出其影響。

《化書》所言:「虛化神,神化氣,氣化血,血化形,形化嬰,嬰化童,童化少,少化壯,壯化老,老化死,死復化為虛。」正是此理。承負的時間基石中,又是以莊子的宇宙觀為基礎,宇宙一詞最早就是莊子提出,《莊子·庚桑楚》:「出無本,入無竅。有實而無乎處,有長而無乎本剽。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文子·自然》:「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這裡說的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宇宙萬物都在生滅變動,這種變動的內在推動力是陰陽的相化,這種陰陽相化存乎萬物的變動之間,我們就稱之為承負。

好了,既然了解了「承負」的基石,那麼我們就可以正視道家所謂的承負了,其本質就是炁的聚散和相互影響,這種影響在時間的推移中彰顯其效果。這個概念似乎沒有現在人神叨的「因果報應」那麼具體,這是肯定的,因為道祖對道也只能勉強描述出一個體征「大」,正因為大,所以難窺全貌,人終究有著自身的眼界格局限制,難以窺探整個宇宙的全貌,所以沒有把萬事萬物的承負都歸於眼底的格局和眼界。因此古之得道者都是恪守中正、深思審慎的。

而到了現在,很多人以訛傳訛,把廣袤無邊的「承負」「因果」具體化,認為自己能通過卜卦算命窺探天機,掌握一切。實際上這種認知偏於迷信,以主觀的猜想去胡亂揣度這種道的本質。既是不自量力,也是對自然沒有敬畏。道家對於自然的敬畏也是其思想的核心之一。

那麼這種情況下,我們對於承負難道只能一無所知么,並不是這樣,我們對於承負的不斷探索,就是對於道的不斷求真,就是修行,從對道的理解來看,人們目前對於承負的了解分為天道地道人道兩種,常說的有天道人道,那麼今天筆者就分別來說說這兩道承負。

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講的道是自然大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意義在於人的生活遵循於大地萬物的變動,大地萬物的變動又承接於天道的運轉,天道的運轉遵從道的陰陽相化,那麼一切眾生對於道這個規律的認識是從哪兒來的呢,是從自然中參悟得到的,因此「道法自然」。道是遵守自然的運轉的,所以如果你認知的道和現實有差異,一定是你對道的認知沒有達到自然,就仍需要修行。

道祖曾言:「道生之,德蓄之」。自然之道,是萬事萬物生髮的根源,也是萬事萬物運轉遵循的本質規律,所以自然之道又被道祖稱為「萬物之宗」,彷彿萬物萬物的宗家宗主一般。

在道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認知里,是易經思想的傳承和發展,學習過周易的人就會知道,這是本初演八卦的過程,而易經中,天道被稱作「一」,「大衍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衍通演,顯示的是萬事萬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實際上在道家探索出更深層次的「炁」之後,這一切都順理成章的昭示出炁的變動,也即承負。這種規律現在常用於用於卜占科算。

然而,易經是由伏羲氏從河圖洛書中發明八卦開始。因此八卦從誕生開始就屬於人對自然界認知的造物,先賢也很清楚這種認知屬於後天,必然有其局限,所以遁去其一不可知,而遁去的這個一卻又是其他所有衍數的開端和歸終,正如萬物聚散為炁,無有二致,這個一就是我們常說的「天機」「天算」。現在所有的占卜算卦皆從易中來,易經認為這個不可捉摸,後世的占卜算卦又哪來的「泄露天機」,「窺探天命」可言呢?

故道祖也常說「守一」「抱一」,這裡的「抱」是虛抱,虛懷若谷。實是指人遵從天道的莫測,活在大衍的「其用四十有九」中,而不去觸犯那屬於不可知的「一」,因為一旦觸碰,就會「動之愈出」,產生難以預測的承負。

那麼說完天道,接著我們就可以說人道了:

道祖曾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所講的人道,指的並不是人生之道,也不是有靈眾生之道,而是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承負。

人誕生於自然,其肉體智慧一切天賦來自於自然,說是宇宙第一智慧生物實屬自大,也只是芸芸眾生之一罷了。因此人的智慧和能力以及天性創造出的社會,也是屬於自然的產物,人身處社會就是身處自然,自然大道的相化是天道承負,人在人世間的承負就屬於人道承負。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社會的聯繫和制約,人在社會中,往往隨著自己的慾望行動,減少不足來彌補多餘,卻還貪求更多。所以很多時候,一個人會探究自己的內心,發現後天的慾望和先天的自然相矛盾,製造出一個自我的「承負」來約束自己,例如很多道友個人認為犯了某某戒律,就該有怎麼樣的一個「懲罰」,即此描繪出一個全新的世界來詮釋這種「承負」,實際上是未得真髓,只是學了外相皮毛。

先人的規定,是法效天地,而道是在不斷運轉的,道可道,亦非恆道也。我們常常把「天機不可泄露」掛在嘴邊,但並沒有了解什麼是「天機」,伏羲,道祖,周文王尚不認為天機能被人知曉,現在人學藝未精,卻都能泄露天機 ,豈不可笑?

欲隨心動,狂而不自知,想當然的給天地制定規則,按道祖的話來說,是「心發狂」。天道承負存乎大道之間,人算不如天算,才是天機。算是需要信息和格局的,道祖尚只能勉強形容道為大,誰又可以俯瞰天地,總覽承負呢?

《黃帝陰符經》云: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意思是以天道為師去學習,並且終生執行,這樣就已經是做到最好了。《老子》:「和其光,同其塵。這是一種高深微妙的玄同,順逆皆為自然,當我們介入太多俗世權利,就會被慾望蒙蔽自己的心而不自知,如同囚徒畫地為牢,喪失了自然逍遙的的權力。沒有了自己的獨立思想,就無法秉持中正,發自本心的去尋找屬於自己的一個「道」。

實際上人道承負,以有靈眾生為載體,人為萬靈尊長,狹義而言,人道承負歸於人類,有靈眾生體現在炁的流動上,亦為炁聚炁散,所以人道納於地道,遵之而不違,地道納於天道,天道納於自然,故人,地,天,自然,俱為一體。如萬物於道,聚散為一。《老子想爾注》里就有說了「道本氣也」, 它又稱「一」 而「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這樣,道,氣,神三者亦共通為一;在東晉《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中有更加哲理化的表現,收在《雲笈七箋》中的《三洞宗源》說的也很明白 道,是無限,氣亦是無限,無限之道,可以資足一切無限氣,可化成一切,化成一切,是一無限。

這樣一來對於一個守恆的狀態下的人道是完整的,分之以格局載體,道之承負遵循自然,天道依日月星辰,地道依山河大地,人道依有靈本我。人生於自然,誕有靈知,故成族群社會,而成其制,皆為自然,社會亦自然。

道可道,非恆道也,人之承負生於自然,亦隨時而動,然動者非日新月異,以人之根性真我為基,需適於族群社會,雖有改動,由今日而言,不脫於孝悌仁義禮智信。

亂世重智,盛世重禮,而百善孝為先持之以恆,人依此而行,為順其自然,為道德,順之者多助,逆之者寡助。此道合於人道承負,亦合於地道,天道,自然,是人類社會之基石。所以在人類社會中得到普遍認可,順逆都會牽動社會對你的認可和影響,這就是人道承負的一種表現。

所以道家常言「欲修道,先做人」。人道承負也是天道的一個部分,人生於自然,天性能力必然生成社會,社會又豈會違逆自然。人有的時候被慾望蒙蔽,無法保持客觀中正,連人道承負都是看不清的,常常會違逆仁義禮智信的道理,又如何能夠在族群中立足,更不用提跳出來看清天道了,這也是自然之道的體現。

承負,是一種以道和炁為根基的影響科學,並不是什麼虛無縹緲、不切實際的東西,所以探求道中之理,叫做修真,而不是修假。希望大家看過這篇文章後,能夠樹立正知正見,少一些臆想,做到腳踏實地的修行,身體力行的學習實踐。

(作者/九色離羅 編輯/岳鋒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虎論道 的精彩文章:

三年之約共升仙 白鶴來迎同沖舉
功德積攢不易,請勿隨意「透支」

TAG:龍虎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