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病,叫窮!《我不是葯神》,不應只是淚流滿面
徐崢的《我不是葯神》,近期燃爆了影院,擊爆了國人淚點。
從票房角度來看,被業界讚譽為《戰神2》之後又一現象級影片。
如果因此部影片而能夠推動特種藥物、進口藥物領域的重大改革,那麼《我不是葯神》將不再只是一部電影那麼簡單,其肯定會在電影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恰如,26年前鞏俐主演的那部《秋菊打官司》。
人吃五穀雜糧,哪有沒有生老病死,沒有人會一輩子不生病。
在中國,相信對於大多數的家庭來說,因為疾病而降低生存質量,因為治病的花費而降低整個家庭的生活質量,太司空見慣了。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產生貧困人口的主要途徑之一。生不起病,看不起病,甚至因此不敢去看病,是許許多多中國人的生存常態和常見心態。
《我不是葯神》中圍繞劇情展開的白血病和特種藥物供給現狀,或許不會發生在每一個中國家庭,但是卻讓每個觀影者感同身受。
1.痛
中國人很善良。
影片中,白血病患者「小黃毛」躲避警察追捕,開著裝滿仿製葯的貨車發瘋一般逃跑,結果而被大卡車撞死。
是啊,他只是「想活著」;
而他,只有20歲……
當幾十個依靠徐崢提供的仿製藥物活著的白血病人,被警察傳喚進行證據指認的時候,全部保持了緘默。
是的,他們也只是「想活著」;
他們,都是自己家人不可缺少的那一位。
老奶奶說的話,或許說出了當下的一種現實的殘忍:
求你們,別再查印度葯了好嗎?4萬塊一瓶的正版葯,我吃了3年,房子吃沒了,家人被我吃垮了,現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葯,你們如果把他抓了,等於斷了我們的活路,我不想死,我想活著...
老奶奶,也只是想活著。
那一刻,我們淚流滿面,一把鋼針宛若扎在了心頭。
痛而為劇中人之可憐,痛而為國人生存之維艱。一種強烈的代入感,在心底蔓延。在眼前明明放著一個饅頭,而即將因飢餓而邁向死亡的自己,卻只能眼睜睜的看,只能看!天不應,地不靈,那種掙扎之中的絕望,死不瞑目啊……
2.窮
今年,在網路上有一篇叫做《賣米》的文章傳播很廣。文章透著一種無奈,有人或許寶馬輕裘衣食無憂,而有人為了生存卻已經拼盡了全力。
《我不是葯神》中的每個人,錢或多或少,但在生活面前,最後終究剩下只是貧窮。
徐崢飾演的程勇,小店主一枚,老婆因家暴改嫁有錢人,老爹入院需要大筆的錢,他很缺錢;那位老太太,曾經也有些錢,然而由於疾病昂貴的治療費用,變得沒了錢;單親媽媽,為給女兒治病跳鋼管舞賺錢……影片中沒有人實現了所謂的財務自由,就像我們身邊的大多數人一樣。
記得微河口當年在醫學院讀書的時候,一位教授在課上給我們說過這樣一句話:去醫院看病,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有錢,也不要說自己很有錢,因為再多的錢,也不一定能救回命;再多的錢,也不敢說花不完。
醫者父母心。然而現代醫學越來越成為一個系統化的存在,千百年來的中醫郎中那種「懸壺濟世」式的行醫模式,已所剩寥寥無幾。現在,一所「正規」、「完善」的醫院,有著各行各業的分工,有著各種各樣的設備。工作人員需要生活,機器設備需要維護、更新,專業技術人員需要培訓充電……這其中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
醫療領域的市場化越來越細分,競爭也越來越殘酷。加大投入,提升醫療水平,是一種必然。同時,卻也把更多的人或者說窮人擋在了診療之外。
社會保障是有的,同時卻是不夠的。且不說對很多病人的治療來講是杯水車薪,在一些領域內甚至是無解的,影片中的「格列衛」們正是如此。
3.行醫的,不如賣葯的
說這個話題之前,講個故事。
將近20年前,微河口還是一名窮醫學生,在當地一所比較有規模和名氣的醫院實習,當時跟學的醫生,一般是以30歲出頭的住院或主治醫師為多,他們的月工資千把塊錢,到不了2000塊。臨床的學生,需要在各個科室和門診進行輪轉學習。就經常會看到一個個的醫藥代表,斜挎小皮包,腳穿小皮鞋,穿梭於各個門診和病房的醫生值班室,小伙兒頭髮一絲不亂,小姑娘漂亮中透著精明。他們的身後,是一個個的製藥廠家或者地區的醫藥代理商。他們的目標,就是各個科室的醫生,可以儘可能的開出自己的藥物。作為回報,醫生會根據所開出藥物的數量或者金額多少而拿到一定的提成。現在看來,這應該會被定性為商業賄賂,是赤裸裸的犯罪行為,而在當時,這就是常態。據說,曾經有一位醫生一個月開出的藥物拿到的提成可以達到6000元,是自己正常工資的3倍,從而被很多後進視為「神」。而許許多多的醫藥代理商和醫藥代表,也在這種混亂的醫藥江湖中賺的盆滿缽滿。
GIF
這些年,醫療技術不值錢,已經成為大家心中再正常不過的一種不正常。去醫院挂號的那幾塊錢或幾十塊錢,像北京那樣的大都市有名醫院的著名醫生,也不過200。這恰恰是體現著醫生技術水平和勞動力價值的那一部分。諷刺的是,動用一下CT、磁共振等輔助檢查,卻動輒上千。
醫生的醫囑不值錢,或許因為廉價也就不被患者重視,開出的藥方卻被畸形的倚重!就像一個感冒,醫生囑咐的「注意休息,多喝水」,往往被認為是廢話,而開出的各種「膠囊」、「沖劑」,卻被當做了護身符和救命神丹。
造成這種局面的,可能無法歸罪於某一個人,而每一個人卻在這種局面的養成中都應該承擔責任,不管你是醫生,是病人,還是一種輿論。
醫療生態的破壞,恰如丟掉了整個行業的原點。再怎麼努力,也會因為丟了根、丟了魂,而飄搖激蕩,難經風雨。
以醫生為核心的診療系統不確立,任由以醫藥或機器為中心來打造醫療生態,那種寄生於醫藥和機械檢查中的利益蛀蟲,只會越來越多。
把好人變壞的制度,不是一個好的制度。
4、活著,有時候需要順其自然
寫下這句話的時候,內心其實是有一點點悲哀的。
特別是對國人來說,很多時候的「順其自然」的死亡,又有多少是因為無可奈何?有一個很有名的段子:
嗯,不用治,回家去想吃點什麼,就吃點什麼吧。
相信大家都能聽得出來,這絕對不是一種什麼好話,這是中國老百姓都能聽懂的醫生告知放棄治療的同義語。
回家等死。是多少人的現實,是多少家庭的最後選擇,是多少發生在現實中的真實經歷。有的因為受制於醫療技術水平,更多則是治療這個無敵洞已經讓整個家庭力不從心、有心無力:病人預期渺不可知,而活著的人,要繼續……
無關道德,無關愛,只是現實。
生命的成本,可以很低,每日三餐,每餐僅需一碗米飯;但有時卻高得驚人,縱家有萬金,無奈日日用錢續命而終有耗竭之時。
《我不是葯神》放映後,網路上一大批的養生內容蓬勃而出。養生很正確,卻解決不了保證所有人不生病的問題。
當重病來臨,能繼續一個理性的頭腦,是多麼的重要。其實,在很多國家,是不提倡依靠機器或者藥物來維持已經失去機能的軀體的。
所謂,塵歸塵、土歸土。一個人從呱呱落地到燈盡油枯,皆為天地創設,是規律。可為則為,不可為亦不強求。
生而啼之,去而含笑,或許,這才應該是人在這個世界全部的本質吧。
微河口
於上海交通大學
2018.7.12
TAG:微河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