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哥舒翰的悲劇和盛唐的衰落

哥舒翰的悲劇和盛唐的衰落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這是《全唐詩》中收錄的一首著名民歌,以寥寥數語描繪出著名將領哥舒翰的威武形象和赫赫戰功,清朝詩人沈德潛很推崇這首詩簡潔自然的樸素美,說它「與《敕勒歌》同是天籟,不可以工拙求之」。其實,當時歌頌哥舒翰除了這首歌的作者「西鄙人」(廣袤西部的老百姓),還有不少著名詩人如李白、杜甫、高適、儲光羲等等,李白更是認為名將衛青與他相比都黯然失色。但是這位「經典詠流傳」的一代名將,其人生大開大合,幾度沉浮,最終悲劇退場,常使人不由得扼腕嘆息,而且他的榮辱與盛唐的急劇衰落有著直接關係。

哥舒翰是個什麼樣的人?

名門之後,倜儻任俠,43歲開始戎馬生涯

首先,哥舒翰( 704— 757年)出身名門,家境豪富。他是中國唐代時期游牧部族「突騎施」中哥舒部落首領的後裔,這個部落長期居住在安西,也就是今新疆庫車,作為西域屏障,很受大唐重視。他祖父哥舒沮、父親哥舒道元先後是哥舒部落的首領,父親還曾經擔任安西都護府副都護、赤水軍(今甘肅武威)使,他的母親尉遲氏是于闐王的公主。可以說哥舒翰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是一個標準的「官三代」「高富帥」。根據《舊唐書》記載,哥舒翰格豪邁,行俠仗義,一諾千金,喝酒賭博,縱情聲色,是當時著名的公子哥。

其次,哥舒翰有性格,脾氣倔,是個硬漢子。40歲是他一個重要的人生轉折點。這一年,他父親去世,按照當時的規定,他必須到首都長安城裡客居三年。離開草原的地方「大少」突然來到當時身為"世界第一城"的長安,應該是會有一些不適應,所以他和長安地方官發生一些衝突也是可以理解的。《舊唐書》記載是「為長安尉不禮」。作為大地方見過大世面的地方官長安尉,具體是如何對哥舒翰「不禮」的,我們無從知曉,只知道使哥舒翰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擊,他慨慨之餘發憤投身疆場,到河西(今甘肅武威)節度使王倕帳下從軍,而不是繼續回去當自己的部落首領。但由此可見哥舒翰當時確實是個眼裡揉不得沙子的硬漢子,脾氣夠倔。另一個例子是,在他輔佐安思順征討吐蕃之役中,手下有個副將言行傲慢,不聽指揮,哥舒翰直接就用木棒把他打死了,全軍將士直接嚇傻。

第三,哥舒翰作戰勇敢,有勇有謀,最終立下赫赫戰功。投身疆場之後,哥舒翰如魚得水,屢戰屢勝,迅速成為大唐西部邊陲的「戰神」級人物。先說說「苦拔海之戰」,苦拔海就是後來詩人海子詩中所吟唱的「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這是雨水中一座荒涼的城」附近,當時是大唐與吐蕃的邊界,也是哥舒翰的防區。哥舒翰巡邏時和入侵之敵吐蕃相遇,人數上佔優勢的吐蕃分為三個戰隊衝擊哥舒翰,哥舒翰面對強敵,身先士卒,沖入敵陣,手中長槍斷成兩截依然用猛衝殺,最終打得吐蕃潰不成軍落荒而逃,一時「名蓋軍中」。天寶六載(747年),哥舒翰被提拔為右武衛將軍,充隴右節度副使、都知關西兵馬使、河源軍(今青海西寧)使。在哥舒翰戍衛這裡之前,每年麥熟之季,吐蕃便出動大批兵馬至積石軍(今青海貴德)等地搶收糧食。因其勢大,且出沒不定,唐軍守將無人能防禦,邊地人無奈的說,這地方簡直就是「吐蕃麥庄」嘛。

哥舒翰就任河源軍使後決心改變這種狀況,遂精心部署,並事先派屬將率兵馬至積石軍設伏。這次吐蕃又派出5000騎兵前來搶收糧食。哥舒翰趁蕃軍立足未穩,親率精銳兵馬從城中殺出。吐蕃軍匆忙迎戰,死傷過半,大敗而去,至積石軍,又遭伏擊,結果全軍覆沒,從此再也不敢來搶糧食了。總之在哥舒翰等將領的努力下,唐軍在河西、隴右的戰場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到了天寶十三年(754年),唐朝與吐蕃的分界線已經推進到青海湖以西。「是時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哥舒翰成了唐玄宗心中絕對的愛將,經常給他賞賜。據說他每次入朝,總是騎著白駱駝,一天就能行走五百里,絕對是大唐人民心目中的「白駱駝王子」啊!

第四,哥舒翰絕不僅僅是一個赳赳武夫,他俠肝義膽,輕財重義,知恩圖報,而且粗通文墨。據說他喜歡讀《左氏春秋傳》和《漢書》。名將王忠嗣對他有知遇之恩。王忠嗣是今陝西渭南市華州區人,其父親也是一位戍邊名將,很年輕就血灑疆場,唐玄宗遂收他為「假子」,賜名忠嗣,接入宮中撫養,成年後和他父親一樣勇敢的建功疆場,唐玄宗對他非常器重,卻遭到宰相李林甫嫉恨。李林甫誣陷王忠嗣「欲奉太子」李亨為帝,這可中了唐玄宗的大忌諱,要知道在這之前,唐玄宗因為同樣的原因,已經毫不猶豫地殺掉了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婿了。唐玄宗因此打算處王忠嗣以極刑,同時又征哥舒翰入朝。哥舒翰沒有順水推舟、落井下石,而是打算藉機營救王忠嗣,他的手下勸他多拿一些金帛去賄賂,哥舒翰義正詞嚴的說,「如果正道尚存,王公一定不會冤死。如其正道將喪,多賄賂又有什麼用。」於是只帶一個包裹入朝。唐玄宗與哥舒翰談得十分投機,他讓哥舒翰取代王忠嗣的位置。臨別時,哥舒翰極言王忠嗣無罪,唐玄宗不聽,轉身離開,哥舒翰叩頭跟隨進言,言辭慷慨、聲淚俱下。唐玄宗有感於哥舒翰的赤誠,終於高抬貴手,僅以阻撓軍功的罪名將王忠嗣貶為漢陽(今湖北)太守。朝廷上下看到哥舒翰對王忠嗣捨命相救的大義之舉,都對他交口稱讚。

當然,哥舒翰也非完人,他有點「寡人之疾」,長期耽於聲色,愛酒愛女人,所以毀了身體。天寶十四載(755年)二月, 在他入朝面聖的路上,行至土門軍(現青海湟中縣附近)時,洗澡中突然中風,昏迷很久才蘇醒過來,落下半身不遂的後遺症,無法再回邊關作戰,只能在長安閉門養病。如果沒有後面的劇情發展和姦佞小人作祟,哥舒翰留給我們的形象仍然可以說是完美的。

突然死機的哥舒翰為何被野蠻重啟?

情理之中的奇葩原因,內鬥從此一波三折

英武善戰、風流倜儻的全民英雄突然成了見了誰都渾身發抖的隔壁吳老二,哥舒翰的痛苦可想而知,可是如果因此歸於平靜而保持一世英名,也未免不是好事。誰知道養病還不到一年就風雲突變,最為唐玄宗信任和倚重的「祿兒」突然兵發范陽,一路直衝長安。耽於享樂多年的李三郎看到自己溺愛多年的祿寶寶居然做了叛賊,惱羞成怒,智商直接崩盤,只管一個勁喊「打他、打他」「滅了他、滅了他」!他命令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在洛陽募兵六萬,金吾大將軍高仙芝在長安募兵十一萬,剿滅叛軍,但新召的兵沒有戰鬥力,洛陽失守。按說,只要守住潼關這個關中門戶,再加上郭子儀等其他兵馬從其他方向的攻擊,軍事形式很快就會改變。雖然退守潼關的封常清、高仙芝一再上書陳明不可出戰的原因,但唐玄宗這時候可能被氣昏了頭,反而聽信軍中監軍宦官的讒言誣告,直接殺掉封常清、高仙芝兩員大將。原因很簡單:封常清、高仙芝離開洛陽時帶走了東都許多財寶,監軍的宦官想要一些,高仙芝堅持原則不給,宦官就向唐玄宗密告封、常二將想謀反。在鎮守潼關將士悲痛的喊冤聲中,封常清、高仙芝兩員大將血灑城牆。

然後問題來了,潼關這個大唐第一雄關,該讓誰來守?這可是直通長安的咽喉之地,大唐的生死樞紐啊!

唐玄宗思來想去,哥舒翰不是正在京師養病嗎?就他啦!雖然他有病,但最起碼會真打,因為哥舒翰和安祿山及其族弟弟安思順是死敵,就憑這一點,別管他還能不能戰鬥,起碼讓人放心。哥舒翰怎麼揮動發抖的手都推脫不過,只得從命,唐玄宗帶著百官到郊外相送,又加封哥舒翰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可以說是對哥舒翰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哥舒翰被人抬著來到了潼關,很快擊敗了安祿山兒子安慶緒的一次進攻。哥舒翰微微舒了一口氣:開局總算說得過去。

公報私仇,人設崩塌。打了勝仗,朝廷犒勞,哥舒翰卻開始雞賊了:自己此刻手握兵權,在朝里說一不二,終於可以對仇人下手了。他將矛頭指向了安思順。安思順是安祿山的堂兄,也曾經是哥舒翰在軍隊中的頂頭上司,和哥舒翰有矛盾,安祿山為其堂兄打抱不平就和哥舒翰也有了矛盾。但安思順和安祿山並不是一路人,此前已經多次反映安祿山有問題,所以此時只是卸任節度使而在朝中任戶部尚書。哥舒翰偽造了一封安祿山給安思順的信,讓人假裝送信,然後在潼關城門口抓住此人,獻給朝廷,同還列舉了安思順的七條罪狀,請求玄宗處死安思順。唐玄宗明白安思順是被哥舒翰誣陷的,但為了安撫哥舒翰,就沒有接受楊國忠的意見,把安思順和處死,家人流放到嶺南。一時大唐輿論嘩然,哥舒翰在群眾中的美好形象直接崩塌,而且又為哥舒翰和楊國忠的爭鬥埋下伏筆:安思順受誣告時為了自保派人賄略巴楊國忠,請楊國忠出面求情,而唐玄宗居然沒賣楊國忠這個面子,這讓楊國忠不僅不爽,而且心生一絲寒意,他開始意識到哥舒輸已經對自己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哥、楊鬥法,貽害無窮。於是劇情發展到了哥、楊鬥法階段。當時天下人都認為安祿山叛亂是因為楊國忠驕橫放縱所致,哥舒輸的部將王思禮力主殺楊國忠以謝天下,哥舒翰沒有答應。不久,王思禮與哥舒翰密謀一事便傳到楊國忠的耳朵里,楊國忠聞言後大為恐懼,急忙應對。應對之策是建議玄宗在京師附近另外訓練一支軍隊,由自己的心腹將領杜乾運統領,名義上是抵禦叛軍,實際上卻是用來防範哥舒翰。

楊國忠手裡有了兵,又該哥舒翰心生不安了。於是上表奏請將駐紮在灞上的軍隊歸潼關軍隊統一指揮。大敵當前,唐玄宗只好答應,哥舒翰於是以商討軍情為由將杜乾運召到潼關,借故將其斬首,由此吞併了灞上軍隊。哥舒翰和楊國忠二人的矛盾由暗鬥發展到明爭。

將相之爭的白熱化,直接威脅到了大唐的安危。手握重兵的哥舒翰的存在,使楊國忠如芒刺在背,他對兒子說:「吾無死所矣!」而日夜在皇帝身邊的楊國忠同樣讓哥舒翰終日不安,病情因此加重,只好把軍政大事委託給行軍司馬田良丘,又讓部將王思禮主管騎兵,李承光主管步兵。誰知王思禮、李承光二人也忙著爭權奪利,難以配合,全軍號令不一。時值冬日,士兵都吃不飽飯,又穿不暖衣,唐玄宗特意做了十萬戰袍派人慰勞軍隊,可是連個主持發放的人都沒有,以至到了潼關兵敗之後,衣服仍藏在庫中。如此,士兵自然心中充滿怨恨,更加上下離心離德。

從含淚出徵到降敵稱臣

一代名將的下場讓人扼腕嘆息

就在哥舒翰固守潼關、與楊國忠明爭暗鬥的這段間,在河東節度使李光弼與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等人的努力下,戰爭形勢出現了明顯有利於唐軍的轉機。哥舒翰在潼關始終採取了固守的策略,據守天險,阻叛軍於潼關之外,致使叛軍主力徘徊於潼關之下,長達半年之久,卻始終無法逾越天險西進一步。安祿山見強攻不靈,便命部下崔乾祐事先將精銳部隊隱蔽起來,率四千名老弱病殘的部隊屯於陝郡,想誘使哥舒翰棄險出戰。但哥舒翰依據天險,堅持閉城不出,這樣做從無論從戰略上還是戰術上來說都是絕對正確的。

可是,楊國忠不這樣想。他懷疑哥舒翰不肯出兵是意在謀己,為了調虎離山,立即對玄宗說:「現在要還不打,將來就沒機會了。」玄宗輕信了楊國忠的讒言,連續催促哥舒翰出戰,以至往來使者「項背相望」,還專門派了宦官前去督戰。

備受壓力的哥舒翰見勢不可止,不禁撫膺慟哭,於天寶五年(756年)六月初四領兵出潼關,帶著痛楚的心情踏上了征程,大唐王朝距離自己的陡然衰落又近了一步。

六月初七,哥舒翰軍與叛軍崔乾部遭遇在靈寶西原。崔乾祐預先把精兵伏在南面山上,自領老弱之兵與唐軍交戰,且戰且走,以為誘敵之計。唐軍追擊擁入狹窄崤函道上,兵力難以展開,叛軍伏兵突起,居高臨下,從山上下滾木石,唐軍將士死傷甚眾。叛軍又將幾十輛裝滿乾草的大車縱火焚燒,濃煙瀰漫,唐軍被煙焰迷目,看不清目標,便亂髮弩箭,直到天黑時矢已射盡,崔乾祐命精銳騎兵從南面山谷迂迴到唐軍背後殺出,唐軍背受敵,首尾不能相顧,頓時亂作一團,互相排擠踐踏。有的棄甲進入山谷,有的被擠入黃河淹死,號叫之聲驚天動地,凄慘之狀不可言表。而守在黃河北岸的唐軍見勢不利,也紛紛潰散。哥舒翰只帶數百騎得以逃脫,從山西永濟西面的首陽山渡過黃河,進入潼關。當時潼關外挖有三條拒敵的大塹壕,均寬二丈,深一丈,逃回的唐軍人馬張皇失措,紛紛墜落壕溝中,很快就將溝填滿,後面的人踏著自己人的身體得以通過。六月初九,潼關失守,關中門戶大開,唐王朝完全陷於被動的局面,此時距離哥舒翰痛哭出關不到五天時間。

哥舒翰逃到關西驛站,張貼告示收集殘兵敗將,打算重新奪回潼關。然而,其部下番將火拔歸仁等人見唐軍大勢已去,便暗中商議劫持哥舒輸以投降安祿山。之後,火拔歸仁率百餘心腹圍住驛站,進去對哥舒翰謊報說:「叛軍來了,請你上馬迎敵。」哥舒翰上馬出驛站後,火拔仁率部下將哥舒翰的雙腳捆綁在馬腹上,投降了叛軍將領田乾真。

安祿山見到哥舒翰後破口大罵,而此刻的哥舒翰已經氣概全無。也許是由於病痛的折磨,也許是由於對朝廷的失望,總之,一座屹立在唐詩中的雄壯之山倒下去了:哥舒翰跪在安祿山面前稱臣、謝罪,並且乞求說:「我可以為你招降其他唐朝將領!」——我還有用,別殺我。安祿山聽後大喜,立即給哥舒翰鬆了綁、封了官,哥舒翰也果然寫信招降其他將帥。挾持哥舒翰的那個火拔歸仁說:你看看,要不是我,哥舒翰怎麼會歸降大王呢?安祿山臉一翻:你是個不忠不義的叛徒,直接拉出去砍了!

唐朝諸將接到哥舒翰的勸降書信後,都給他回信:你咋不死呢?太失國家大臣的體面了。其實,安祿山早知道哥舒翰招降其他將領不會有什麼效果,只不過要藉此炫耀一下並且故意糟蹋一下哥舒翰而已。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你們這樣作,結局當然都不會好。

楊國忠害了哥舒翰,也害了大唐的江山社稷,結果他和全家都死在了哥舒翰之前。756年6月叛軍攻陷潼關之時,唐玄宗決定逃往四川避難。當走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縣)時,楊國忠被嘩變的將士殺死,他那國色天香的妹妹楊玉環被縊死,楊國忠的大兒子以及楊玉環的姐姐韓國夫人也一併被殺。楊國忠的妻子裴柔和幼子以及楊玉環的另一個姐姐虢國夫人逃至陳倉,裴柔在竹林中讓虢國夫人用劍刺死自己。虢國夫人自刎但沒有死,被縣吏押回獄中,血凝至喉而死。

安祿山羞辱了哥舒翰,憑著大唐皇帝對自己的寵信摧毀了大唐繁華。楊國忠死後半年不到,757年正月初一,他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和最受信任的閹人李豬兒殺死。

哥舒翰以氣節做代價,只給自己換來了不到一年的囚禁生涯。757年十月,唐軍克複兩京,安慶緒逃往鄴城,逃跑前將哥舒翰等三十餘名被俘的唐將全部殺死。

哥舒翰晚節不保,令無數人無比惋惜。《舊唐書·哥舒翰傳》評價他說:「丑舒翰,不能死王。」

安史之亂後,大唐一覽天下的氣勢便遠去了,但是唐朝廷總算沒有忘記哥舒翰以往開疆拓土的功勞,後來還追贈他為太尉,封了個不太好的謚號:「武愍」。 愍,同「暋」,是頑悍的意思。

作者景陽岡,西北政法法律系94級校友,人民警察,法學博士(在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春都在西北政法 的精彩文章:

TAG:青春都在西北政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