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好為人師」好不好?

「好為人師」好不好?

管理視角看國學(593)

《孟子·離婁章句上》之七

不虞就是預想不到的,你本來自己覺得是做的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是卻獲得了非常高的讚譽,這就是不虞之譽。現在互聯網上經常有這樣的事情,因為傳播擴散的不確定性,可能會把某人做的一件小事放大為全網的傳播而贏得大家的讚譽。當然對於財富來說也是如此,類似於天上掉餡餅,正好就砸到某人頭上了,他就發財了,這也可以說是不虞之財。

另一方面就是也有「求全之毀」,你做一個事兒本來已經盡心儘力盡責了,但別人還是覺得你做的不夠完善,認為你不行。所以不虞之譽、求全之毀,這些都是人事之常情,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所以《集注》認為,因為有這樣的情況,所以從自己角度,遇到這種情況,「不可以是遽以為憂喜」,遇到「不虞之譽」了也不要得意忘形,還是要保持平常心;遇到「求全之毀」了也不要過分憂心焦慮,感覺委屈,也同樣是平常心待之就可以。而從觀察人的角度,不要聽說一個名頭很大就認定這個人怎麼樣,還要看他這個名頭是怎麼得來的,是否名實相副;也不要聽大家說一個人的不是就輕易否定一個人,也要看他這個不是是因為什麼造成的,從而能夠更真實全面的判斷一個人。

「易其言」通俗的說就是「滿嘴跑火車」,想到什麼說什麼,毫無顧忌,甚至「反正吹牛不上稅,為何不把牛來吹?」,或者給他人交往,不管對方提什麼要求,而不管自己是否有能力做,都首先拍胸脯說「沒問題」,這些都是「易其言」。

孟子認為,「易其言」者,都是因為不負責任的緣故,反正不為自己的言論負責,你們信了我的話有什麼後果了也不管我什麼事兒。對別人輕易做了承諾事後又不負責任的反悔,所謂「輕諾寡信」。

所以孔子說一個君子應「訥於言而敏於行」,不在口頭上爭是非,這既是負責任,也才能真正成德,才能真正進步。

孔子、孟子都是弟子眾多,其終身成就也主要在「人師」上,怎麼會講「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呢?所以,這其實是強調為人師的責任重大,不要光想著教育別人當別人的老師,要心懷敬畏和恐懼,知道自己如果所言有誤,可能帶給別人的就是災難,甚至毀掉一個人的一生。有了這樣的敬畏心和責任心,才能首先對自己的學識精益求精,有諸己而後訴諸人,而不是自己聽到點什麼,就以為自己高高在上,想著教育別人。

樂正子是孟子的弟子,子敖就是王驩,是齊王的近臣,和孟子一起出吊於滕的時候,孟子對他不發一言,可見是孟子比較討厭的人。現在他的弟子卻去跟了這樣一個人,這首先就讓孟子不高興了,而且樂正子到了齊國之後,過了好幾天才來看老師,可能在這幾天里,都忙著拜見各方貴卿,而這個老師好像對自己在齊國官場的升遷沒那麼大的作用,所以就排到後面,其他事情都忙完了才來見老師。

所以一見面孟子就先拿話嗆了一下這個學生「你也來見我呀」,樂正子想當然要來拜見老師,所以就說「老師你怎麼說這樣的話呢?」,孟子看來對樂正子的行蹤還是比較了解的,所以問「你來幾天了?」樂正子回答「前天到的」,孟子進一步追問:「你前天就到了,今天才來見我,我問你『你也來見我呀』不是很正常嗎?」樂正子辯解了一下說「沒有到了就來見您,是因為住的地方還沒定下來。」孟子進一步責問:「你聽說過先安定了住宿才來見老師的嗎?」樂正子只好承認:「我錯了。」

所以接下來孟子才真正提出責備樂正子的真正原因,不是因為你耽擱了幾天才來看我,而是因為你投靠子敖,只是為了混飯吃,而我教你們先聖之道,是為了讓你們賓士天下的。對於君子來看,只為了混飯吃而去做官是可恥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合舫 的精彩文章:

做富人和做好人矛盾嗎?

TAG:秦合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