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禍害,妄圖生二孩?
資料圖片 來源:視覺中國
父母生二孩,導致老大焦慮不滿,甚至以死相逼的例子,近年來並不鮮見。
正文共:7506字
預計閱讀時間:19分鐘
「二孩潮」導致「同胞競爭障礙」增多
9歲女孩「爭寵」,「退化」成嬰兒
從種種跡象看來,9歲的小傑都在「越長越小」。
她堅決拒絕去自己的小屋睡覺,雖然在此之前她已經與父母分床睡了兩年。她不想去上學,但更害怕自己一個人待在房間。有時她像個受了驚嚇的小貓,時刻想往媽媽懷裡躲;有時她更像個剛出生不久的嬰兒,不停地要求媽媽「抱抱」「親親」,極度渴望那種在襁褓之中的安全感。
眼看小傑這樣的狀況已經持續了1個月,剛生完妹妹只有3個月的媽媽急得不行,正決心和爸爸一起好好教育一下「情緒鬧得實在太過分的大女兒」,沒想到,小傑的一句話,嚇得父母脊背發涼。她指著屋裡一個空白的牆角說,「媽媽,我看見一個穿白衣服的女孩站在那兒,她在沖我笑。」
第一次見到小傑,天津市安定醫院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孫凌就注意到,這孩子有明顯的「退行行為」,「像是一種退化,各種行為能力都倒退回小的時候,比如她一直偎在媽媽懷裡不肯離開。」
按照小傑的描述,醫生懷疑她已經出現了幻視、幻聽行為,要求住院觀察。聽說家裡有個剛出生3個月的妹妹,孫凌提醒家長,孩子應該是因為二寶的出生而出現「同胞競爭障礙」的癥狀。
這是國際疾病分類(ICD)診斷標準提出的一種心理障礙,特發於童年的情緒障礙中。簡單說,就是隨著弟弟或妹妹的出生,兒童出現某種程度的情緒紊亂,表現為對弟弟或妹妹的競爭或嫉妒。
來源:視覺中國
「以前這種情況非常罕見,近幾年,二孩家庭越來越多,每個月都能見到幾例,問題孩子表現出來的異常行為也各不相同。」孫凌認為,應該對二孩家庭湧現出來的兒童心理問題,給予更多關注和重視。
如果從更長的時間軸來看,對一個家庭而言,「同胞」關係並不是一個新話題。人們把同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的關係視為「手足之情」,這種感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個精準的表達——悌。
「中國傳統自古就有『悌文化』,廣義上理解,既指對兄長要尊敬,也包含了兄長有照顧弟妹的責任的含義。」天津師範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趙利民認為,這種強調兄友弟恭的文化,如今在新一代年輕家庭的教育中已被漸忘,「應該補上傳統文化這堂課,到了呼喚『悌文化』回歸的時候了。」
為何這些孩子出現「同胞競爭障礙」
聽了醫生的建議,媽媽把小傑帶回家,悉心溝通後,孩子吐出真言,「那些話都是我編的,就是不想你看妹妹,因為你是我一個人的。」
孫凌認為,天真的孩子也有自己的煩惱,從家庭中人際關係的框架來看,她們很容易把「多了弟弟妹妹」與「父母不再愛我」的想法畫上等號,產生嫉妒的情緒,孩子出現這種情緒波動也是正常現象。她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家長的行為和引導方式。
以小傑為例,如果家長不及時關注其情緒變化,一味責罵或置之不理,會導致孩子的情緒問題愈演愈烈,最終更難以控制。久而久之,她可能會分不出哪些是自己想像出來的情景,哪些是真實存在的,「確實有不少孩子已經出現了不同形態的幻視和幻聽。」
還有的孩子對弟弟妹妹表現出強烈的敵意,甚至明顯的攻擊性,出現殘害別人或自殘的行為。
原本在班裡成績名列前茅的濤濤,因為「極不守規矩,還動手打人」,哪個老師都拿他沒辦法,幾乎要被勸退了。原來,他的轉變是從弟弟出生後開始的。一個鄰居總愛開玩笑逗他說,「看,你媽媽生了小弟弟,你就掉價了!」這句話像一把小刀,深深地刺進小男孩心裡。他的脾氣越來越大,幾次動手打過那個鄰居。趁父母不注意的時候,他總狠狠地掐弟弟,疼得弟弟哇哇大哭,又引來父母對他一通責罵,也沒少因此挨打。
他變得越發無理取鬧,吃飯要讓媽媽端到床上喂他,連大小便也要媽媽端著便盆在床上給他接。只要不依著他,他就在床上沒完沒了地打滾哭鬧。很快,各科老師都請家長到學校,反映濤濤上課不聽講,低頭玩自己的東西,甚至在課堂上隨意走動,從不寫作業……
孫凌分析,這是典型的「同胞競爭障礙」爆發出的行為問題:多動、注意力不集中;不服從父母的指令,與父母對立甚至衝突,「愛發脾氣,甚至有的會離家出走。」
在孫凌看來,出現較嚴重「同胞競爭障礙」的孩子,當然有其自身性格特質的問題,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有的家長從前對孩子過度溺愛、過度照顧,形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或者光把孩子交給老人帶,使得孩子對父愛母愛存在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他說。
孫凌建議,父母應該真正把孩子當成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員,打算要二孩後,應從懷孕到弟弟妹妹的降生都讓大寶參與其中,讓其體會到分享的快樂,感受到自身的價值。
遺憾的是,這些年輕的父母自己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自己的成長經歷中,已經缺了「兄弟姐妹」這一課。
二孩時代對過去幾十年家庭教育理念提出挑戰
父母生二孩,導致老大焦慮不滿,甚至以死相逼的例子,近年來並不鮮見。此前,有媒體報道,青島一所小學四年級班主任稱,班裡有七八個孩子搞了個「反弟弟妹妹聯盟」,集體抵制父母生二孩。還有一位4歲男孩給弟弟起名「多多」——多餘的多。
「媽,我今兒就把話撂這兒了,你要是敢生二胎,我就敢死!」不久前,一位小男孩哭著以死威脅媽媽不生二胎的視頻在朋友圈走紅。而湖南邵陽一位15歲女孩乾脆直言不諱地告訴父母:「你們敢生二胎,我就馬上給你們添外孫。」
有人認為這是孩子在虛張聲勢地表達不滿情緒,不必太當真。但孫凌認為,父母應及時關注孩子的情緒問題,如果童年時期這種負面情緒持續時間很長且無法及時調整,很可能會導致極端行為,「不僅影響其今後的情緒管理、人際交往等問題,甚至可能會對整個社會產生較大影響。」
這已經不再是一個家裡兄弟是否和睦的小問題。趙利民從文化的角度來分析,孝悌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關係到整個社會良好秩序的建立。
資料圖片 來源:視覺中國
「孝悌」觀念一直深受儒家重視,代表著任何人際關係都不可替代的親情關係,這也是千百年來深入中國人骨髓血脈的文化基因。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可以說,「孝」和「悌」是一種並列關係。「孝」指的是長幼之間,年輕人對長輩要孝敬和尊敬;「悌」指的是同輩之間,年幼者要尊敬順從兄長。
取傳統文化之精華,儒家思想重視「仁」和「禮」,趙利民進一步解釋說,「仁者愛人,孝悌也是仁的根本;而禮即秩序,禮貌就是建立在秩序基礎上的。因此孝悌文化,可以理解為一種秩序的含義。」
他認為,中國人談家國,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倘若家不能齊,如何能「治國平天下」?孝和悌,則構成了家的主要關係。因此,在家裡處理好「孝」和「悌」的關係,才能由己推人,擴大到整個社會、整個國家,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風氣,讓社會運行更有秩序,國家治理更講規範。
他也看到,眼下「悌文化」缺失,「不僅發生在中國,也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全球性的低出生率、少子化,使得兄弟姐妹的關係在減少。這個問題在中國可能更加顯著一些,持續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讓人們開始淡忘了兄弟姐妹之間的情感關係。
如今的孩子已經是「獨二代」,一個孩子從出生起,就習慣了獨佔父母和祖父母等多個大人的關愛。當中國迎來「二孩時代」,這些被捧在手心的「獨苗」,必須學會面對一個新的變化:要與新來的弟弟妹妹分享大人的愛。這不僅是對孩子的挑戰,也是對過去幾十年家庭教育延續下來的理念提出了新挑戰。
「從家庭教養方式而言,父母應該從小培養孩子與他人分享、關心父母、為他人著想的能力。」孫凌清楚,前來就診的孩子大多是因為情緒問題導致無法正常上學,父母才想到來就診求醫,「可見家長還是更關注學習情況、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健全人格的培養。」
趙利民認為出現這些問題,也受到現在年輕一代生長生活的環境影響,「生長於e時代的一代,因為交流方式的改變,總的來看這個群體確實更關注個體的問題,交往和互助的能力有所減弱。」
因此從人類文明的發展來看,也在呼喚「悌文化」的回歸,「這種互相友愛、尊重的關係,不僅讓家裡的人際關係更和睦,進而擴大到社會當中,也讓人與人之間能夠互相關心、互相關愛、互相幫助,更有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
他期待著,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方攜手努力,「從孩子抓起,從讓孩子誦讀和學習國學經典開始,重拾』悌文化』,讓傳統文化在新時期煥發新的生命力。」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胡春艷 來源:中國青年報
------------------
那個曾揮拳砸向弟弟的哥哥,變了!
堃穿著他最喜愛的消防員橙色保暖衣進入病房,望見媽媽時眼睛笑得彎彎的。堃是個2歲1個月的男孩,臉上的嬰兒肥還未消退,他對消防員職業異常著迷,喜歡演練一切的救援現場。
「快來看弟弟!」「十一」期間,這個遠離海洋的邊疆城市迎來連日的陰雨天氣,一如堃此時臉上的表情。
他扒開小床邊的布單,瞥見了剛出生9個小時、滿臉通紅的奇。堃臉上的表情變成了驚恐,他從未見過新生兒,有點害怕。
病房裡的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悅中,除了堃。此時,所有生產前給他的心理建設全都失效,堃想不通這個小孩子為什麼突然闖入他的生活,明顯地感受到敵意。他執意要找一個小勺做飯,屋裡跑來跑去卻表情木然。
弟弟醒了,發出小貓般奶里奶氣的叫聲,姥姥將小人兒送到媽媽懷裡,這個動作瞬間惹惱了堃,他放棄了尋找小勺,麻利地跳上病床,「這是我的媽媽!」他橫躺在媽媽身邊,兩手緊緊摟住媽媽的脖子,眉頭緊蹙,露出憤懣的表情,大吼著宣示主權:「這是誰家的娃娃,快把他抱走!」
兩個小時里,媽媽只摟著堃,給他講故事,總算讓他恢復了笑容。
28天拍攝滿月照,攝影師不斷地尋找角度給小人兒拍攝,堃緊跟其後,撇嘴不悅,不斷地問叔叔:「為什麼不給我拍?」
等到給兄弟倆照合影,堃終於眉開眼笑,甚至配合地抱著弟弟親了一口。這時,弟弟哭鬧起來,媽媽抓著小哥哥的手商量,「奇還是小寶寶,他餓了,給他餵奶安撫一下好嗎?」
堃的反應讓所有人措手不及。他先是惡狠狠地抓住奇的衣領左右推搡,小人兒受到驚嚇,哭聲更加急促,堃又伸出右手,啪啪兩巴掌打在弟弟臉上,哭喊著,「這是我的媽媽!這是我的媽媽!」
兩個孩子的哭聲交織在一起,此起彼伏,讓人焦心。每一次,安頓好弟弟的肚子後,媽媽必定首先哄堃。
但顯然這並不能讓堃滿意。很多變化表明,這個並不善於表達的、2歲多的小男孩陷入了無人理解的孤獨。他和日日抱奇的奶奶互動越來越少,還鑽進了爺爺的被窩,每晚和爺爺一起入眠。
爺爺回鄉探親的頭兩晚,堃抱著從出生起一直蓋的小被子,蜷縮在1.5米大床的角落不願下來,這一幕讓人鼻頭髮酸。
在此後接近半年的時間內,矛盾總是一觸即發,奇的哭聲常常會成為引爆哥哥情緒的導火索。
「我不要他叫了!」正在拼積木的堃猛烈地搖晃著腦袋,邊喊叫邊擺手,一副痛苦不堪的樣子,「拜拜,我不要弟弟!我不想弟弟叫了!」 情緒是會傳染的。哥哥的不滿令奇躁動起來,他的腳不斷地踢蹬著,撇嘴哭喊。
一次偷襲,讓媽媽意識到絕不能單獨把兩人放在一起。坐在客廳的地墊上,哥哥的眼睛緊盯大人,趁人不注意,會把拳頭砸向弟弟的肚子,大人往往會在弟弟的突然嚎叫中醒悟。很多動作很危險,比如,他會用腿夾住奇的脖頸,把小傢伙憋得喘不過氣,有時他會將整個身體重重地摔在奇身上,或按住弟弟的頭使勁往地下壓。
為了防止堃打人,媽媽給他講繪本《手不是用來打人的》,臨睡前你一句我一句地討論手可以幹什麼,不可以幹什麼,一個遊戲可以玩半個小時。為了培養兄弟感情,媽媽煞費苦心地把市面上有關兩個孩子的繪本搜了個遍,日常見縫插針地講故事。
媽媽的努力沒有白費,對堃來說,引導比批評更管用。
堃對奇的敵意在慢慢消失。
親友探望,臨走時稀罕地抱著胖嘟嘟的奇,「我把弟弟抱走了!」哥哥突然傷心地哭起來,「不要帶走弟弟,那是我的弟弟!」
奇天性樂觀,愛笑。他總是好奇地盯著哥哥,看他吃飯,玩耍,讀書,奔跑……隨便做點什麼,都能勾起他的好奇心。才剛坐穩,他就不願再坐單獨的餐椅,拎著椅子坐在哥哥身邊,一起用餐。
堃越來越喜歡奇。因為無論他做什麼,都有一個小觀眾默默地關注與回應。無數個夜晚,堃嘴裡喊著旁人聽不懂的語句,把回力車推向遠方,半歲的奇就趴在客廳中央,腦袋跟著哥哥360度轉動,當哥哥遠離他時,就努力扭動身體往哥哥的方向爬行,高興時把頭埋在墊子里嘎嘎大笑,累了就翻轉身,躺著觀看,不願意錯過任何一個精彩的瞬間。
資料圖片 來源:視覺中國
兩個孩子在一場場拉鋸戰中學會了分享。一開始,哥哥會把所有的手鼓和納格爾鼓齊齊擺在面前敲打,爬行越來越熟稔的弟弟不甘示弱地上前搶奪,幾次三番之後,哥哥不再堅持霸佔所有東西,默許了給弟弟分享。
當奇越爬越快時,堃已經可以憑藉3歲的人生經驗來判斷弟弟哪些行為並不正確,並加以阻止。吃飯時,他在旁邊盯梢,「不能浪費食物」,當弟弟做錯事時,就告訴他正確的方法,甚至開始給弟弟講故事了。
在日常生活的磨合中,堃對奇越來越有耐心,看著他吃飯慢吞吞,不再憤怒,而是等待。兩人一起笑,一起跳,一起鬧,一起搞怪,每天早晨第一個吻,奇總是送給哥哥,一起洗漱時,堃搶著要給弟弟洗腳。
奇到了會跑的年齡,當哥哥從幼兒園放學回家,等待了一天的奇會開心地尖叫,像小尾巴一樣跟著堃,給他脫襪子、鞋子,拿水杯。堃也越來越享受當哥哥的榮耀。
有一天,堃回家時提問:「媽媽,我們家為什麼有兩個男生啊?」
等不及回復,他就自問自答,「你生了弟弟,我每天都和奇一起玩,我就不孤單了!」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雪迎 來源:中國青年報
------------------
生二孩是父母的權利大孩無權干涉?
小雨(化名)和爸爸的「冷戰」,已經從2018年寒假持續至今。
「寒假期間,妹妹弄壞了一個對我來說特別重要的東西,甚至連點碎片都沒給我留下,可是爸爸沒有怨她,卻說是我不夠寬容。」提起自己的傷心事,山西師範大學二年級學生小雨(化名)不禁掉下眼淚。
小雨今年20歲,她的母親42歲那年生了二胎,她和妹妹的年齡相差有15歲。
由於爸媽工作忙,妹妹出生沒多久,就被送到了奶奶家撫養,被送回家時已經3歲了。兩年前,妹妹突然在家中出現,令小雨覺得有點尷尬。此前,姐妹倆基本上沒在一起生活過。
起初,小雨覺得妹妹就是陌生人。然而,儘管陌生,她卻要很快從情感上轉變與妹妹的距離。最讓小雨耿耿於懷的,是父母從計劃生二胎到妹妹出生,自始至終沒告訴她,「一家人不就應該商量著來嗎?媽媽懷妹妹的過程其實還挺艱辛的,可感覺全世界都知道,就我不知道。」小雨委屈地說。
問題很快顯現。
「她真的就是來搞破壞的,我的電腦因為她不知修了多少遍!」小雨說父母對妹妹過於溺愛。一次,妹妹翻出了爸爸做生意的貨款,抽出幾十張百元大鈔隨意玩耍,而媽媽就在一旁耐心等候,等妹妹玩夠了,才過去將錢收好,連一旁的姥姥都看不過眼。
最令小雨難以忍受的,是只要她和妹妹發生衝突,家人總會不問原因將錯誤歸咎在她的身上。爸爸常常責怪她不夠寬容,「他們說,我將來走上社會了,不會有人這樣包容我,好像他們生個小的,就是為了教會我長大。」
2018年寒假髮生的一件事,成為引發小雨和爸爸冷戰的導火索。
一天,爸媽因事外出,留她和妹妹在家。小雨讀書學習,妹妹獨自玩耍,無意間,妹妹「毀壞」了一個對她非常重要,有紀念意義的物件。小雨又急又氣當下打電話給爸媽,讓他們快點回來處理。讓小雨沒想到的是,爸媽回來後並沒太在意妹妹做了什麼,反而將矛頭指向了她,說她不懂事,不能讓著妹妹。
小雨回憶,妹妹3歲時回家,是因為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而那時18歲的她,正處在高三學習的關鍵階段,即將面對人生的一道重要關卡——高考。
在小雨心中,並非完全排斥父母生二胎。小學升初中那年,她曾主動向媽媽提出,想要個妹妹,可當時媽媽堅決地拒絕了。
小時候,小雨曾經特別想有人陪伴,和自己一起玩。那會兒她還跟媽媽保證,只要能讓她有個妹妹,她願意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最好吃的零食、最貴的玩具都分給妹妹,但當時父母沒有同意。
讓小雨不能理解的是,她高中那會兒壓力比較大,情緒比較封閉,可就在她高考備考的關鍵階段,父母卻選擇讓一個新成員來打破她的世界,家裡的「工作重心」完全集中在了妹妹身上。「您說,我爸媽在這件事情上是否欠考慮?有沒有考慮過我的狀態和感受?」小雨問道。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從身邊幾個生二胎的家庭了解到,小雨的感受並非個例。隨著「全面開放二胎」政策的實施,二孩已經成為不少家庭的選擇。然而在獨生子女居多的大環境下,二孩的突然來臨,對老大形成正確的家庭角色認知,以及父母妥善處理子女間的關係,往往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資料圖片 來源:視覺中國
在接受採訪的二胎家庭中,家長大多認為,生二胎是父母的權利,老大無權干涉。但部分家中與弟弟妹妹年齡相差較大的長子長女對此提出質疑,表示自己與弟弟妹妹年齡相差10多歲,甚至超過20歲,父母生二胎,不僅沒有考慮到自己的感受,還要他們幫著看孩子,甚至在今後的生活中,還要他們承擔部分對弟弟妹妹的撫養責任,這並不公平。
「也可能我天生比較敏感吧。」小雨說,大學宿舍她的一位舍友家在農村,弟弟5歲,中間還有個妹妹,她天天在宿舍誇弟弟,總是打電話叮囑弟弟要好好學習之類的,「感覺快成媽了,我真的特別佩服她」。
事實上,小雨和父母這場為期近半年的「冷戰」即將走向終點,爸爸開始找她和解了。
「其實我也挺喜歡我妹妹的,但就是覺得父母不尊重我。」小雨說,她舅舅家也有個妹妹,比自家妹妹大一兩歲,小時候自己經常帶她出去玩,「那時候真的是把她當親妹妹看的」。
現在小雨每次往家裡打電話,總會先叫妹妹來接,問問她有沒有想姐姐。
說起妹妹在家的可愛表現,小雨笑出了聲,「她有時特別可愛,電視上放聯歡晚會,她會伴著歌聲在家裡跳舞。還會坐在家裡的滑板上,讓我推著她玩。」
「只要不要搞破壞,那她真是太完美了。」小雨說。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胡志中 來源:中國青年報
------------------
- END -
歡迎留言,跟作者溝通互動
審核:陳卓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TAG:冰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