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海日:說說鄭和下西洋那些事兒
鄭和(1371-1433年)
原姓馬,名和,字三寶,雲南省昆陽州人(今晉寧縣寶山鄉和代村),回族。他家世代信奉伊斯蘭教,在當地很受人們的尊敬。
1381年朱元璋為了消滅盤踞雲南的元朝殘餘勢力,發起統一雲南的戰爭。戰亂中,年僅11歲的鄭和被明軍俘虜閹割,在軍中做秀童。
鄭和19歲時,被挑選送到北京的燕王府服役,從此追隨雄心勃勃的燕王朱棣身邊,逐漸得到朱棣的信任,還幫助朱棣登上皇位。
1404年,永樂二年正月初一,朱棣為表彰鄭和的功績,親筆賜姓「鄭」,從此更名鄭和,史稱「三寶太監」。
1405年7月11日,鄭和始下西洋。他配了200多艘船,2.7萬多人讓他下西洋。讓他下西洋主要有這麼幾個目的:一是,宣揚大明威德《明史·鄭和傳》中記載:「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二是招攬海外諸國稱藩納貢;三是發揚海外貿易。
不過和西方航海史對比的話,西方航海主要受到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累積資本的迫切需要而推動,不僅帶有侵略性還十分血腥。正處「永樂盛世」的明朝派遣鄭和下西洋主要是為了樹立明朝的大國形象,維持穩定和平。
鄭和的船隊有強大的軍事實力,非但沒有用於侵略擴張,還穩定了東南亞、南亞地區的海上和平。消滅了當時雄霸於日本、台灣、南海、印度洋等地的海盜集團首領陳祖義,你要知道這個海盜集團鼎盛時期超過萬人,在弱肉強食的古代,如果沒有實力拿什麼去談和平。
我們來看看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規模:
1
人數眾多,組織嚴密
鄭和總共下七次,下西洋的人數,史料上有明確記載超過2.7萬人次就有四次。按照下西洋的任務,船隊的編製也十分完整,分為:指揮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貿易部分、後勤保障部分、軍事護航部分。組織十分完善和嚴密。
2
船舶眾多,種類齊全
每次出使都有200多艘船,大船「寶船」數量都在40以上——60多之間,而西方航海時哥倫布3—17艘;達加馬4艘;麥哲倫5艘。船的種類也詳細的分為:寶船(帥船,用於取寶)、馬船(能快速作戰的綜合補給船)、戰船(配有火器和戰鬥員)、座船(可兩棲作戰防止海盜突襲)、糧船(保存糧食和副食)、水船(運送淡水)等。
3
裝備先進、戰力十足
明朝火器的發展,在世界兵器領域內是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鄭和下西洋船隊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火器裝備。船與船、分船隊與分船隊之間的聯絡、指揮、調度,都能有序進行,船隊配有交通艇、音響信號、旗幟等裝備。遇到能見度差的霧天下雨,配有銅鑼、喇叭和螺號用於通訊聯繫。
這分明就是一支實力雄厚,編排嚴密的海軍,和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相比,絕對沒有一個能打的。
再來看當時的航海技術:
1、天文航海技術
鄭和船隊把航海天文定位與導航羅盤的應用結合,提高了測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確度,人們稱「牽星術」。用「牽星板」觀測定位的方法,通過測定天的高度,來判斷船舶位置、方向、確定航線。這項技術代表了那個時代天文導航的世界先進水平。
我至今都想不通到底是如何通過觀測日月星辰測定方位、航行位置的……
2、地文航海術
鄭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術,以海洋科學知識和航海圖為依據,運用了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等航海儀器,按照海圖、針路簿記載來保證船舶的航行路線,航行時確定航行的線路,叫作針路,羅盤的誤差,不超過2.5度。
3、《鄭和航海圖》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由明代晚期作者茅元儀收錄在《武備志》中。《鄭和航海圖》附有「過洋牽星圖」,海圖中記載了530多個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個,最遠的東非海岸有16個。標出了城市、島嶼、航海標誌、灘、礁、山脈和航路等。其中明確標明南沙群島(萬生石塘嶼)、西沙群島(石塘)、中沙群島(石星石塘)。
遺憾的是,鄭和六下西洋之後,朱棣也去世,諸多的文人上奏要求停止鄭和下西洋。雖然第七次下西洋是在宣德五年,朱瞻基重開,但也草草收場,再未出航。
明朝就此與改寫歷史的時刻擦身而過,此後在世界航海舞台上,西方人扮演了主要角色。
但是鄭和與那些沾染著鮮血侵略者和殖民者不一樣的是,早在他們之前,鄭和就代表中國航海史,樹立了一座叫做友好與和平的豐碑。
*想要了解更多賽事內容請關注官方公眾號:hnoceanrace
*新浪微博:@環海南國際大帆船賽
TAG:環海南島國際大帆船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