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義大利攝影家馬達羅:我的心一半在中國

義大利攝影家馬達羅:我的心一半在中國

阿德里亞諾·馬達羅

自1976年至今,義大利作家、記者、攝影家阿德里亞諾·馬達羅(Adriano Madaro)已來華204次,幾乎走遍了中國,有媒體稱他為「現代馬可·波羅」。他是中國改革開放前夕第一個以私人記者身份來華採訪的西方人士,拍攝了1976年至1990年間中國各地的彩色照片3.5萬餘張,出版了多部關於中國歷史、文化方面的著作。他是非典期間中國新聞報道的外籍指導專家,他舉辦的藏族文化展改變了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偏見和誤解。

7月6日,作為入選「中外攝影對著拍」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年攝影大展國外名家作品樣本的義大利知名攝影家,馬達羅專程來到北京,與中國攝影家協會簽訂作品授權協議。簽約儀式結束後,馬達羅接受了本報專訪,從如何與攝影結緣,談到了為什麼一次次來中國拍攝,如數家珍般地分享了自己的中國情緣。

阿德里亞諾·馬達羅

攝影作品

北京,年輕的媽媽,將孩子和煤氣罐放在竹編兒童車內,推著飛快前進

北京,西單北大街,學生們在等候校車

火車停在開往西北方向鐵路線的一個車站,在中途停靠的站台上,旅客們下車伸展四肢,向停在站台上的售貨車旁的售貨員購買些飲料和食品

開封 開封市中心的街邊攤

開封,兩個小孩正在小吃攤前吃涼粉

洛陽,爺爺病了,需要去醫院看病

瀋陽,80 年代初期瀋陽城市的景觀和人們的日常生活。

太原,一對漂亮的情侶在跳西式舞蹈

揚州,搬家

揚州,老人們在街角買東西

訪談對話,這就開始

中國攝影報:請問您是如何走上攝影之路的?

馬達羅:大概八九歲的時候,我父親買了一台帶定焦鏡頭的小相機,我就有機會給家人、朋友和寵物拍一些黑白照片,從那時開始對攝影感興趣。十五六歲的時候,我有機會從一位攝影師朋友那裡買了一台二手相機,我的拍攝也不再局限於家人;成家有了孩子之後,我又買了一台柯尼卡相機——我來中國拍照片用的也是這台相機——只有一個55毫米定焦鏡頭。那時候的相機都是全手動的,我會測試不同光線下的光圈和快門組合,從來不用測光表,我要按自己的意願掌控光線的明暗,就這樣自學了攝影。

中國攝影報:談一下您第一次來中國的情形吧。

馬達羅:1975年底,我受邀前往巴黎參加一次國際性會議,會議的議題是「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在那次會議中我認識了中國駐法大使,在大使的安排下,1976年4月我乘坐中國民航每周一次的巴黎—北京航班,途經卡拉奇,輾轉來到中國。第一次來中國的時候,我帶了25個膠捲,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拍攝,我只是憑著自己的經驗拍攝,也不知道曝光準不準確。回到義大利之後,我覺得印放出來的照片非常漂亮。後來,我還帶過一個廣角鏡頭,但是只用了幾次,我還是喜歡標準鏡頭的視角。

中國攝影報:您來中國拍攝的第一個專題是什麼?

馬達羅:我在1976、1977、1979這三年中拍攝過大量照片,記錄了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景觀和人們的生活,我從來沒有拍攝過專題,多年以後我才出版了第一本書,這樣可以讓我的影像檔案更好保存,希望這些照片以後能對中國人民有用。

中國攝影報:您女兒曾說過,您上輩子一定是個中國人,您對這句話是怎麼看的?

馬達羅:我覺得她說得對,否則很難解釋我對中國的熱愛。我媽媽是老師,在我5歲的時候,媽媽給我讀過一本小人書,裡面有關於中國的故事,那個時候開始我就對中國有了初步的概念。後來我又讀了馬可·波羅的故事,畫中國和義大利之間的地圖線路,想知道為什麼馬可·波羅會去那麼遠的地方。上世紀50年代,義大利還沒有什麼有關中國的書籍,因為兩國還沒有建立外交關係。於是十二三歲的我就在報紙上找有關中國的消息,做成簡報;15歲的時候,我買到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魯迅的《阿Q正傳》,通過那本書更深入地了解了那個時代中國的狀況,我在大學裡更進一步學習了中國歷史,從那以後我就堅定了要到中國去的信念。

中國攝影報:為什麼您會一次又一次來到中國?為什麼剛開始會拍那麼多照片,後來就停止了?

馬達羅:可以說我的心一半在中國,另一半在義大利。在義大利的時候,我的中國心想讓我回中國,反之亦然。每一次來中國,都有新的感受。第二個問題的原因也很簡單,在上世紀70到90年代,我拍了很多照片。後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來中國拍照片,我就決定不拍了。

中國攝影報:您為什麼當時會拍下那些照片?

馬達羅:現在來中國的外國人已經非常多了,大家都帶著手機,隨時可以拍照;如今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現在用手機拍下照片只是為了記住自己曾經去過某地,但是在那個時候,上世紀70年代末,我拍下那些照片,因為我對中國近現代的歷史和中國的文化非常了解,以此為基礎不難判斷出中國在未來一定會崛起,所以我認為中國有一天會變得強大,這些照片會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也許有一些帶著相機的外國攝影師會拍一些照片,但是拍的都是標誌性建築,很少有人會對日常的景觀和人們的生活感興趣,所以我認為我的照片是一種有力的見證。

中國攝影報:您的作品近年來在中國的很多地方都有過展出,您如何評價這些展覽及中國的攝影活動?

馬達羅:我在湖北武漢、浙江杭州、北京等地的博物館舉辦過展覽,讓我自己選擇展出哪些照片很困難,基本上都是博物館的策展人幫我做選擇。有的展覽還組織過尋找幾十年前照片中的人物的活動,我會把照片印放出來送給他們,很有意思。

中國攝影報:204次來中國,您對這些年中國的變化有什麼感受?如果時間能夠重來,您還願意花這麼多時間來中國嗎?

馬達羅:儘管各個城市變遷的速度有快有慢,社會生活確實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但是人們的精神並沒有變,主要的地標性建築並沒有變。人們面對變化肯定會有悵然若失的感覺,但當時的照片記錄下的場景讓人們能夠感受當時的生活場景和文化氛圍。

我熱愛中國,如果能有機會重來一次,我肯定還會選擇來中國,但不是自己來,我一定會帶上我的家人。這麼多年,她們非常理解我,她們了解我對中國的感情,沒有她們的支持,我不可能這麼多次來到中國。

中國攝影報:您對「中外攝影對著拍」這個活動怎麼看?

馬達羅:這個活動非常有趣,但是要將之變為現實有一定困難,景觀發生了改變,關鍵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也在發生著改變,我認為這才是影像記錄的關鍵;在用眼睛拍攝的同時,還要用心拍攝,這樣得到的影像才能流傳得更久遠。

中國攝影報:您有14幅照片成為「中外攝影對著拍」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年攝影大展國外名家作品樣本,您能挑幾張講講照片背後的故事嗎?

馬達羅:那張在洛陽拍的照片,在詢問了朋友之後,我才知道照片中的老人病了,當時就是用這樣的工具把他送到醫院,這樣的瞬間很珍貴,因為它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現實;那張揚州搬家的照片也很有意思,當時自行車或三輪車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就像現在的汽車一樣,什麼東西都靠它運輸。我通過這些照片想要記錄我對中國和中國人民的愛。

中國攝影報:您對中國攝影師「對著拍」經典作品有什麼建議?

馬達羅:由於世事變遷,拍攝難度加大,但是大家都是專業攝影師,肯定有各自獨特的技巧。我想說的是,要抓拍,要捕捉人們真實的生活,不要過多作秀;每張照片都是一個神奇的瞬間。

文章刊發於《中國攝影報》·2018年·第54期·3版

聲明:本文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取得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攝影報 的精彩文章:

《中國攝影報》報友紅圖榜6月優勝作品公布!
王建民:不給歷史留下影像空白

TAG:中國攝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