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劉備將12萬人這樣部署,東吳必敗
蜀漢章武二年,劉備為了奪回關羽丟失的戰荊州,親率大軍東征孫吳。吳蜀在夷陵(今湖北宜昌地區)展開了一場生死較量,史稱「夷陵之戰」。那麼,吳蜀雙方參戰的兵力有多少呢?《三國志》之《陸遜傳》、《步騭傳》等明確記載,東吳參戰兵力有五萬,牽制兵力有一萬,蜀漢參戰人數在十二萬上下。
據《三國志》記載,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敗得很慘:「劉備奔走」,「夜遁」,「僅以身免」。是什麼原因導致劉備慘敗呢?夷陵(今宜昌地區)位於三峽峽口,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劉備東出夷陵爭荊州,有三條路線可供選擇:一是順江而下;二是從江北進攻;三是從江南進攻。
順江而下進攻東吳無疑是蜀軍的最佳選擇,可惜蜀漢無水上作戰的基礎,而東吳水軍最為強大。本來,關羽的荊州水軍尚有較強的戰鬥力,但在呂蒙偷襲荊州之戰中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劉備被迫選擇陸路作戰方案,但是。劉備把主攻方向選在江南,實為致命的錯誤。第一,從江南進攻東吳,必須面對東吳的水軍防線;二、江南多山,道路窄狹,大兵團無法展開,攻擊威力難以發揮。蜀軍在數量上佔優勢,且擅長陸地平野作戰,選擇多山的江南作為主攻方向無疑是自縛手腳。
相反,如果將主攻方向選擇在江北,則可避免上述不利因素。然而,劉備何以不選擇江北作為主攻方向呢?兩大原因:其一,從江北進攻,劉備擔心遭到孫、曹夾擊。其二,劉備認為從江南進攻,可以避免吳魏夾擊的危險,還可以獲得蠻夷的支持,後勤保障和兵員不成問題。
其實,劉備正確的部署應該是:一、派馬良率五千人南下夷水,聯合蠻夷兵佯攻夷道,守住險隘,牽制部分東吳兵力;二、命漢中魏延虛張聲勢,作出進擊上庸、襄陽的態勢,以消除曹魏南下夾擊蜀軍的後顧;三、命趙雲率水軍在夷陵至長江一帶嚴防死守,在兩岸多造箭樓,江中多設障礙物,以防東吳水軍從水路進攻夷陵,保障蜀軍主力側後安全;四、集中優勢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搗當陽、江陵。遺憾的是用兵無奇的劉備最終錯過了從江北進攻荊州的良機,竟然將主攻方向錯選在江南,終被精明的陸遜利用地利以火攻擊潰,兵敗如山倒,血灑清江
※呂布與趙雲的決鬥,一個是超級戰神,一個是常勝將軍
※諸葛亮一生哭過六次:為劉備的兒子,為孫權的侄子
TAG:文天下任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