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英語教育,人腦與人工智慧相爭誰能贏?

英語教育,人腦與人工智慧相爭誰能贏?

文:錢麗娜

ID:BMR2004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突破60萬人大關。青少年和成人英語培訓行業增速斐然;線下英語培訓機構開始通過提供純線上的產品抵禦線上機構的衝擊。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教育局、安永-帕特儂訪談與分析

由於教育市場的快速發展,教育科技創新開始滲透在各個領域。根據安永的調研,教育科技應用場景已經多點開花。

英語培訓市場的興盛,以及高科技在英語培訓中的應用,使得更多的資本流入以技術為主導的培訓市場。

當教育變成資本和技術驅動時,從英語學習者的角度而言,工具的改變最終還是為了達成最佳的學習效果。那麼怎樣的學習方式才能達到這一目標呢?

與語言學習的惰性對抗,技術和方法哪個更重要

對於語言學習,人們觀念中普遍認為過了關鍵期,學習會變得困難。

英孚教育中國區高級運營副總裁唐曉非說,語言學家和大腦神經學專家的確有這樣的共識,青春期之前的2-13歲是掌握第二語言的敏感時期。在這一時期,兒童和青少年的大腦在飛速發育,大腦的學習能力最強,「這一時期,青少兒若處在第二語言環境下,他們會無意識地獲得這門語言的技能,而且發音是母語級別的,是真正的雙語雙母語。」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成年人就不能學習第二語言。研究證明,成年人可以更快地學習掌握一門語言, 因為成年人可以更專心、更好地處理複雜的信息,更系統地學習。「與青少兒的區別是,成人要有意識地學習 (learn)一門語言,不再像兒童那樣在不經意間獲得 (acquire)一門語言。」唐曉非說。

通常來說,成人語言學習遇到的主要困境是:

1) 缺少運用語言的環境,缺少和母語人群的溝通。

2) 缺少動力,尤其是持之以恆的動力。

3) 個人的性格因素,不好意思開口,怕丟面子。

4) 不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因素。

然而,獲得任何一種真正的能力,包括語言能力在內,最大的挑戰就是堅持練習,這是與人的惰性相對抗。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 Anders Ericsson Robert Pool在《刻意練習 –從新手到大師》的書中說道:保持動機的秘訣是要麼強化繼續前行的理由,要麼弱化停下腳步的理由。

弱化停下腳步的理由中,一個重要的經驗法則是每天花1個小時或更多的時間,專心練習那些需要全神貫注才能做好的事情,這是一條經驗法則。

「練習的時間限定在1小時左右,這是因為人的大腦保持高度專註的時間很難超過一個小時。重點是每天都要練習,形成習慣後堅持下去就沒有那麼困難了。」唐曉非說。

強化繼續前行的理由中,動機很重要。需要讓身邊人鼓勵、支持、挑戰你的努力。或者聚起有共同興趣者,或者將團體的情誼和目標作為達到自己目標的額外動機。

針對習慣的培養以及反惰性,互聯網技術催生了一批英語學習社群。比如薄荷閱讀將每天的閱讀時間限定為10分鐘,採用學習群的方式抗擊懶惰,每天打卡;滬江開心詞場設置每天打卡、組隊學習,每道關10個單詞,5分鐘左右可過一關。

每日打卡獎勵、曬朋友圈的方式正是在用社會監督的方式來對抗惰性。

除了這些方式,在保持語言學習的動機和持續性上,手段也日漸豐富。

比如場景記憶的學習方式採用單詞配視頻,加深對辭彙的運用和理解;藉助AR科技,手機掃描物體後,英文單詞會出現在手機屏幕上,加強單詞和實際生活的關聯性;還有打比賽、制定目標等學習方式,歸根結蒂,這些方式是致力於解決學習任何一門技能的核心障礙:保持學習動機和持續性。

「很多APP在這些方面都做了創新性的嘗試,但我認為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學習者需要一個人文的環境和激勵機制。這就是為什麼在線上和移動產品學習工具開發的同時,線下也要建立學習社區。」唐曉非說,「除了學習動機和持續性,來自別人的讚美也是學習中很重要的動力。」

技術在英語學習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技術的發展不斷地推動語言學習方式方法的改變。

英孚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以下幾項里程碑式的應用推動了英語教育的發展。

1. 移動學習。成人英語學習的特點是需要隨時隨地,移動學習可以讓學員用碎片化的時間來持續學習。

2. 遠程授課。教師是學習的核心,對學習效果、學習動力至關重要。但是優質外教甚至優質雙語教師都越來越緊缺。遠程授課在很大程度上幫助解決了優質師資緊缺的問題。

3. 錄播直播授課。雙師模式在興起,這對優質資源相對匱乏的三四線城市尤為重要。 科技可以讓更多人受益,帶動整體英語水平的提高。

4. 語言識別技術。學生可以得到及時反饋,不斷循環練習。

5. 人工智慧技術。這一技術目前還在早期。一些應用如拍照搜題、口語測評、作文批改、表情識別等還在語言學習的輔助環節,需要時間滲透到帶來學習效果和質量提升的最核心的環節。

6. AR/VR的應用。目前該項技術還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可以構想的一個場景是,這一技術可以創造出沉浸式的語言環境。比如戴上眼鏡後漫步在紐約的第五大道,老師帶你用英文模擬血拚。

在上述技術中,人工智慧是教育,尤其是英語教育領域最熱門的技術應用之一。

科大訊飛教育事業群副總裁汪張龍說,人工智慧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類:

人機交互技術,包括語音合成、語音識別、情感交互等具體領域技術;自然語言理解技術,包括機器翻譯、機器理解、問答系統等具體領域技術;知識圖譜技術;生物特徵識別技術,包括語音識別、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等具體領域技術等。

當前,人工智慧在教育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智能教學、智能化考試、智能化學校管理、智能化學校環境等方面,包括自適應學習系統、智能批改系統、智能排課系統、中英文口語考試、智能教室環境系統等。

其中有一些技術已經得到了不錯的應用。

語義識別:批改網是一個用計算機自動批改英語作文的在線系統,採用的是智能語義處理。批改網的原理是通過對比學生作文和標準語料庫之間的距離,並通過一定的演算法將之映射成分數和點評。

語音識別:語音識別是目前人工智慧較為普遍的運用之一,它的優勢是給予及時的反饋,學習者可以在及時反饋中不斷練習。

汪張龍說,基於語音識別、語音合成、語音評測等感知智能階段的人工智慧技術,既可作為口語課程的教學學習工具,提供針對性的標準訓練語料和發音方法;也可支持考試中對學生中英文口語發音進行測評打分,目前科大訊飛的這一技術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口語考試中已經加以應用。

英孚教育2009年在線上課件中採用了高級語言識別系統ASR。起初ASR判斷帶口音的英文發音並不準確。但隨著數據的採集擴大,智能模型不斷調整,現在的ASR已經不會把有口音的發音判斷為錯誤發音。

自適應學習:乂學教育採用的是策略型的應用,即自適應學習技術。乂學教育首席科學家崔煒說,「自適應技術是比語音、語意識別更難的技術,集成了神經網路、機器學習、知識空間理論等多種技術,目前還在不斷地發展中。」

自適應學習可以根據學習者的水平,推送不同的學習內容和題目,根據學習者的狀態實時調整演算法,打造個人學習路徑,實現個性化教學。

「由於目前還處於弱人工智慧時代,機器還不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知識庫、知識梳理、知識圖譜、打標籤等目前都需要通過人工來完成,進而訓練機器建立知識體系,這是任何人工智慧發展中都無法避免的。」崔煒說。

目前乂學教育有一支專門的教研團隊,對每一個知識點手工打標籤。「一個納米級的知識點,都需要建立對應的視頻、測試題和知識題,這個投入是相當巨大的。」崔煒說。

一方面是投入巨大,另一方面是不同的教學目標所用的技術方法也不同。

在具體的英語教學中,崔煒認為,「應試和口語交際的需求是兩個教學市場,目的不同,考察重點也不同,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因此把應試和口語交際的需求融合在一起的產品很少。」

乂學教育的重點在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因為有標準答案,所以在用戶答題和正確題之間有標準可參照。而口語交際更多的是採用自然習得法,需要一個語言環境,交流過程不要求語法正確,理解即可,但這些沒辦法用到考試中。

無論是英語發音還是答題,自適應系統是人工智慧的開發重點。乂學教育、英語流利說、薄荷英語等軟體都有一個診斷定級的環節,精準定位學生的問題,判斷出當前的水平,並且給出個性化的解決方案。

在其中,用戶體驗的好壞就看誰家的診斷能力和個性化解決方案更為精準。比如針對學生的錯題,人工智慧技術需要判斷是在哪個概念上出錯,之後看能否從題庫中調取相應的練習題或講解視頻加強訓練。

對此,乂學教育採用的是策略型的應用,即自適應學習技術。「自適應技術是比語音、語意識別更難的技術,集成了神經網路、機器學習、知識空間理論等多種技術,目前還在不斷地發展中。」

英語學習中哪些是技術解決不了的問題

「AI無法解決的是英文交際中的心理不自信,」崔煒說,「演算法是解決學習效率的問題,但是人工智慧是沒有情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需要真人老師來解決,通過情感和心理上的互動,解決學生的心理障礙。」

因此,在線上教育如火如荼之時,線下培訓依然有其生存空間。「把教育二字拆分,教是學,育是育人。老師只是備課、授課,行政管理,但缺失的是育人的一環。」崔煒說,「人工智慧自適應技術主要用於幫助學生和老師減負,尤其是幫助老師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從事育人的工作。」

不少中國學生認為自己學習英語的痛點是記不住單詞,聽不懂老師說話,開不了口。不少APP從語言學習的單一點出發,比如練發音、記單詞,加入遊戲化的元素,使枯燥的單詞記憶任務變得有趣。但是實踐下來的情況是,科技在解決高頻重複性的單一任務上是有成效的,而在實際運用中常常出現啞巴英語。

對此,歐洲著名語言教育學家Jim Scrivener提出人類掌握第二語言學習需要5個階段:接觸(Exposure)、注意(Notice)、理解(Understand)、練習(Practice)和靈活運用(Active Use)。

唐曉非說,「學習語言是一個輸入(聽、看),處理 (消化、練習),輸出(應用、提高)的有機過程,是對語言從淺入深,聽說讀寫四個技能結合式的全面學習過程。一個完善的教學系統需要綜合考量學習的不同的階段,而不是僅在單一點上重複訓練。」

從中國長期以來的英語教學方法來看,語法翻譯方法(Grammar-Translation)佔據了主導位置,強調「重複和記憶」。

這一學習方法的主要特徵是以自我學習為核心,但會產生以下問題。

? 開口難

? 缺乏自信心

? 注重把語言作為知識來學習而不是用語言進行交流

? 不善於將語言與語境和經驗聯繫起來

? 缺乏英語文化意識

? 缺乏學習自主能力

如果要讓學生建立學習興趣,唐曉非說,「現代教學應該強調『溝通式和任務式』的語言教學法。」

這包括以下5大特點:

? 強調學習通過目標語言的互動進行交流。

? 將真實文本引入學習情境。

? 為學習者提供機會,不僅關注語言,還關注學習過程本身。

? 提高學習者個人經驗,作為課堂學習的重要因素。

? 將課堂語言學習與課外語言活動聯繫起來的嘗試。

? 通過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加強對語言的習得。

「在知識的傳輸上,機器可以做得更好,不受時間和精力的影響,無論多少學生都能做到個性化的教育。」崔煒說。

唐曉非認為,在技術發展的同時,課堂學習依然不可避免,因為它能夠製造一個語言學習的環境,同伴之間會有很好的督促,「畢竟人工智慧不能替代老師,未來應該是人機共教。」

「當知識學習變得容易時,死記硬背的學生終將被社會淘汰,未來的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而是培養創造力、想像力和終生學習的能力。關鍵的一點是,老師要培養學生的興趣。」崔煒說。

獲取商界新鮮資訊、聆聽大佬領導「心經」

揭秘大公司里的「未可知」

直通全球22家知名商學院校

這是一座開在你身邊的《商學院》

《商學院》已經入駐以下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學院雜誌 的精彩文章:

裁員、內鬼門、失火風波後,特斯拉會順利在華建廠嗎?

TAG:商學院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