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沒法給手機換電池,怎麼就變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了?

沒法給手機換電池,怎麼就變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了?

我們時常會談論未來科技趨勢,但有時候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追求更為高效的數字化世界裡,也有很多極具時代性的經典方案,正在漸漸被快速更替的新興技術所淘汰。

為此,愛范兒將會圍繞 「被時代拋棄的好設計」 主題展開一系列話題文章,討論那些曾經陪伴了我們無數個日夜的精妙結構設計,它們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可能會發生的故事,本次是第二篇。

拆後蓋拔電池的日子,早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還記得剛上高中的那會兒,好不容易省吃儉用攢錢買了台諾基亞的 N73,算是正式半隻腳邁進了智能手機的大門。由於在學校根本無法解決充電問題,所以為了保證第二天手機能從早上撐到晚自習結束回家,每天睡前我都會給手機衝上滿滿的電,還會專門在書包里備上一兩塊電池。

沒法給手機換電池,怎麼就變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了?

▲圖片來自:AndroidPIT

印象特別深的是,如果運氣好遇上一個和你使用同一型號電池的諾基亞手機,還能把別人的電池換在自己的手機上續個命;而那時還有一個非常便利且便宜的配件叫 「萬能充」,雖然看起來簡陋但物如其名,把金屬夾對上觸點,什麼電池都能充上電。

所以,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給手機 「換電池」 是一件讓人感覺很舒暢的事情。死機的情況自然不用多說,就算是系統遇到卡頓情況,大部分人的操作都是掀開後蓋,卸下電池,假模假樣的吹吹看看,再重新裝回去開機。

沒法給手機換電池,怎麼就變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了?

就和以前小霸王讀不出遊戲就吹一下遊戲卡槽、電視機出現雪花屏就對著上面一頓猛敲一樣,我們總是願意相信這類玄學操作所帶來的幸運加成。雖然突然斷電可能會損傷到內部電板,但比起追究背後多個可能的原因,給手機拔電池就好比是一勞永逸之法,不僅省時省力,也更容易見效。

很可惜,當手機廠商們決定將後蓋封起來後,我們再也找不回可拆卸電池所提供的這種安全感了。

最開始,連蘋果 MacBook 都是可以換電池的

鍾情於封閉文化的蘋果,似乎也一直都決意和 「可拆卸電池」 劃清界限。所以不管是 iPod,還是之後的 iPhone,它都沒有為自己的移動設備留下可以被大眾用戶掰開後蓋的開關。

但最初的蘋果並不完全是這樣。如果你用過 2009 年以前的 MacBook Pro 電腦應該還記得,蘋果其實也給自己的設備做過可拆卸電池倉的設計。就和早期大部分筆記本電腦一樣,我們出差或是坐著長途飛機時都會遇上筆記本沒電的情況,然後你就可以給像手機一樣,給自己的筆記本換上一塊全新的電池。

沒法給手機換電池,怎麼就變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了?

可很快,MacBook 的發展歷程就變成和 iPhone 以及 MacBook Air 一樣了。為了增強續航,蘋果全面擁抱了一體式機身和內置電池的設計,使得新款 17 英寸 MacBook 可以在維持原有體積和厚度不變的情況下,將電池容量直接提升 40%,而且蘋果還宣稱它的使用壽命會是可拆卸電池的 3 倍。

雖然就和砍掉 USB-A 介面一樣,蘋果最初砍掉筆記本電腦的可拆卸電池也遭到了不少的抗議,但這種決策很難說是蘋果單方面的獨斷,其實也和在整個使用習慣趨勢改變有關。

按照當時 NPD 研究集團的統計數據顯示,事實上只有不到 5% 的消費者會購買備用電池,這意味著真正會使用備用電池的人遠比我們想像中要少得多——雖然這裡說的只是筆記本領域,但手機或多或少也受到了一些影響。

沒法給手機換電池,怎麼就變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了?

▲圖片來自:The Droid Guy

在 iPhone 初代剛剛面世之時,大部分手機廠商還會以 「不能換電池」 作為嘲諷 iPhone 的談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可拆卸電池」 逐漸成為了各類攜帶型電子產品的主流選擇。

智能手機自然不用多說,另一個手機巨頭三星從 Galaxy S6 時代開始也換用了內置電池的設計,還有各類掌上遊戲機,平板電腦,甚至是包括無線滑鼠和鍵盤,彷彿一切不需要被電源線束縛住的便攜手持設備,都開始朝內置電池的方向去發展。

沒法給手機換電池,怎麼就變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了?

如今,如果你還打算買一台可拆卸電池的手機,那麼可供挑選的數量大概就和小屏手機一樣,已經是這個星球上的 「珍惜生物」 了,其中有不少是已經上市了兩三年的次旗艦產品,要不就是低端的功能機。

是什麼導致了可拆卸電池的淘汰?對手機來說,原因估計還不止一個。

追求更長的續航,並不是砍掉可拆卸電池的唯一原因

智能手機會拋棄可拆卸電池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前文所說的靠增大電池體積提升續航時間外,還有一個是老生常談的結構問題。

儘管可拆卸電池的好處可以信手拈來一大把,但從一體化、防水防塵等集成化角度來看,為電池預留一個電池倉就和預留 3.5mm 介面、SIM 卡槽一樣,你得專門騰出一塊空間,但這種老舊的結構也會導致手機內部多餘零件的增加,這對於寸土寸金的智能手機來說無疑是首要考慮的清除對象。

沒法給手機換電池,怎麼就變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了?

▲圖片來自:Ubslk

另外,這和電池本身也有一點關係。在諾基亞時代,我們使用的是足夠堅固的鋁製或鋼製外殼電池,但為了滿足更大容量的需求,現在大部分手機更願意使用鋰聚合物的軟性電池,這種電池的外部只是包裹了一層很薄的鋁膜,自然比以前的硬質外殼更容易被劃破。

但就和手機外觀在尋求 「最優解」 設計一樣,電子設備的內部結構也是一個謀求 「最優解」 的過程。誰說電池就一定要做成方方正正的形狀了?難道在手機里只允許塞一塊電池嗎?

沒法給手機換電池,怎麼就變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了?

既然不用考慮將電池 「取出來」 的問題,自然也可以讓電池去迎合新結構做改變。在去年的新 iPhone X 里,我們就看到蘋果大膽選用了 L 型並聯設計的雙電池結構,還有像更早的 New MacBook 採用的梯形電池設計,它們都是為了最大化地利用機內空間。

沒法給手機換電池,怎麼就變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了?

最後一個原因可能和外殼材質的演變有關。橫向對比三星 Galaxy S6 前幾代的手機你會發現,雖然其中有一部分採用了金屬中框的設計,但只要是能換電池的,基本都是用的塑料後蓋。

包括過去大部分可以拆後蓋的手機,也都是用的那種可以輕易掰彎的塑料材質。

沒法給手機換電池,怎麼就變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了?

但從 S5 開始,三星這種 「塑料旗艦」 已經沒辦法再吸引消費者了,當時採用了全金屬機身的 HTC One M8 甚至用 「創可貼」 來嘲諷三星 「仿皮革」 設計,致使三星不得不在一年後的 S6 中祭出了首款採用雙曲面屏幕和玻璃後蓋的 「大殺器」Galaxy S6,自此可拆卸電池結構也正式退出了三星的旗艦手機陣營。

沒法給手機換電池,怎麼就變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了?

▲圖片來自:Geeklisto

也許有人會問,難道用了金屬和玻璃後蓋,就不能用可拆卸電池設計了嗎?這倒也不是絕對的。比如兩年前使用了模塊化設計的 LG G5 手機,雖然它採用了看似一體化的金屬機身,但 LG 巧妙地將幾個重要的部件塞進了底部的可插拔模塊中,其中也包括了電池的部分。

所以,給這款手機換電池並不需要把後蓋掰開,我們只要把這個 「下巴」 拔下來再換一塊新的上去就好了。不過 LG G5 手機的最終銷量並不算太好,這種模塊化設計只做了一代就沒有再延續下去。

可拆後蓋和可拆電池逐漸變成了兩件互不相關的事

手機公司比任何人都清楚用戶拆後蓋的意義,但就算是後蓋可拆,也不是所有的廠商都希望用戶把電池拔出來。在從可拆卸電池邁向不可拆卸電池的時代,也出現過幾款 「能拆後蓋,但是不能換電池」 的國產手機,就一度讓不少用戶覺得無法理解。

沒法給手機換電池,怎麼就變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了?

比如說初代的鎚子 Smartisan T1,它允許用戶自己拆卸並更換不同顏色的後蓋,然而它並不能換電池,而且是要用戶自己動手擰螺絲的,為此鎚子還很 「貼心」 在包裝盒裡配備了一套小工具。

沒法給手機換電池,怎麼就變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了?

▲圖片來自:Flyme 社區

再來說下魅族,幾年前李楠曾親自在知乎里解答了 「為什麼魅族手機一直堅持可換後蓋卻無法換電池的設計?」 這個問題。以 MX3 為例,電池不能換的原因就和前文所說一樣,為了增大電池容量,延長續航,以及保證安全和結構可靠性。

但後蓋可拆,按照李楠的說法則是希望將 「SIM 卡槽和入網信息隱藏在機身內部」,畢竟 「拆後蓋插 SIM 卡只是一次性的事」,可 「簡潔之美卻是不能妥協的」。

是否真的是為了 「不妥協」 我們不得而知,但唯獨能肯定的是,這些可拆後蓋卻無法換電池的手機,你在掰開後蓋後同樣能看到一層布滿螺絲孔且全面包裹的塑料層,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我們掰開的其實都不能算後蓋,而僅僅只是一層可以替換的外殼。

沒法給手機換電池,怎麼就變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了?

但可以拆後蓋的設計終究無法持續太長。對於追求一體化的手機來說,如果無法控制好品控,手機本體和模塊之間的連接部分就會出現不平整的瑕疵,若是拿去和那些毫無縫隙的產品做對比,工藝上的差距便會更加明顯,這對於在美感上有追求的產品來說更是不被允許的。

最終,後蓋也走上了和可拆卸電池一樣的道路。既然拆開後蓋就會讓人聯想起拆電池,又會讓手機變得更難看,那索性還是還是封死後蓋好了。如果剩下的空間能去掉那層塑料殼,還能多塞幾顆元器件,後蓋能不能拆,又有什麼所謂呢?

沒法給手機換電池,怎麼就變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了?

▲圖片來自:Greenbot

歸根結底,不管是手機電池還是後蓋,如今它們都處於被手機廠商列為高度保護的對象,能盡量不讓外人碰就不讓外人碰,可萬一真的出問題了,誰來背這個鍋?顯然是廠商這邊。

比電池更快老化的是消費者心理,廠商也希望你多換幾部手機

先是三星 Galaxy Note 7 的自燃事件,然後再到蘋果 iPhone 的 「降速門」,這兩起事件讓我們看到,如果手機內部結構出問題後,廠商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如果說前者的激進結構設計影響的僅僅只是一款產品,那麼後者則時讓我們再一次對當下不可拆卸電池的設計進行了反思。

沒法給手機換電池,怎麼就變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了?

試問,如果更換一塊電池就能變相 「復活」 和 「延長」 一款手機的生命周期,那麼這是否也意味著,我們手上的設備其實本可以被我們使用更長的時間,而不是在兩三年以後就被大量淘汰?

再陰謀論點甚至可以說,蘋果是否也是在有計劃的放任電池的老化過程,再促使消費者不斷購買和更換新產品?

沒法給手機換電池,怎麼就變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了?

但很顯然,聲討之餘,我們已經很難在這種問題上達成一致性了。哪怕是換一塊電池就能續命,換一塊電池就能讓你的手機再多用兩三年,大部分人還是更鐘情於帶著充電寶,而不是多帶一塊電池的日子。

究其根本,智能手機已經成為比過去更加重要的存在,我們都開始習慣保持 24 小時的實時在線,以及除手機更新和沒電之外從不主動關機的生活,與其說是廠商拋棄了可拆卸電池的結構,倒不如說是我們自己告別了那個斷電換電池的時代。

別說拆電池了,連以前討論得火熱的 Root、刷機和越獄等折騰手機的行為,如今也漸漸銷聲匿跡,賣手機的品牌每年不斷改進產品,只是為了告訴消費者:「我們做出來的東西已經足夠好,你只要安心舒服地刷微博聊微信就好了。」

畢竟懷念歸懷念,我們想要的是僅僅只是讓手機時時刻刻都能陪伴著我們而已,而不是摔在地上時,還會和以前一樣摔成看上去令人膽戰心驚的三塊。

題圖來源:AndroidAuthorit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