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馮小剛《十問崔永元》里的邏輯謬誤

馮小剛《十問崔永元》里的邏輯謬誤

馮小剛《十問崔永元》里的邏輯謬誤?作者:大生

來源:明精舍

邏輯,一直是我們國家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我們從小就缺乏邏輯教育和訓練。

導致的結果是,中國人普遍「邏輯差」、「不講理」,理所當然容易「 被洗腦」、「被忽悠」。

在公眾事件的辯論中,邏輯尤其重要,有助於深入問題、直面問題、解決問題。可惜現實往往是網友們胡攪蠻纏不講理,最後一鍋粥、被帶偏。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那麼容易被輿論操控的原因。

今天被刷屏的,是馮小剛《十問崔永元》。下班後看了看,發現其通篇邏輯硬傷。犯了很多典型的邏輯錯誤。

馮、崔事件過程,不再贅述;馮、崔之間的過節,也不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這裡將以《十問崔永元》為例,分析一下我們常犯的邏輯謬誤。

首先大致歸納一下這「十問」。

原文中,每一問是一大段。我們來看看,這十段都說了什麼?

第1段:《手機》主角嚴守一沒娘、離過婚···他乾的所有事你崔永元沒有干過、人物關係也和你不同,因此,嚴守一≠崔永元,所以構不成對你的影射傷害,因此你是碰瓷;

第2段:既然你覺得受了傷害,為什麼不起訴;因為你不起訴,所以你更是碰瓷;

第3段:文藝作品切忌對號入座,義大利黑幫都沒有找《教父》,你就更不應該找了;

第4段:你反基因是為了賣你的產品;你不能光舉報別人漏稅,你也要曬你的稅單;

第5段:中國電影發展不易,你卻惡意抹黑電影行業和明星,明星做的善事比你多多了;

第6段:你不善良,因此你不是好丈夫和好父親;

第7段:劉震雲教育女兒、你說劉震雲給你道歉,實際是斷章取義,說假話;

第8段:你用一個合同,引起股市下滑,讓億萬股民蒙受損失;

第9段:你不體面、你不如流氓、你是小人;

第10段:你沒能力讓《手機2》停拍,《手機2》已經殺青,永遠存在。

通過歸納可以看出,這十段其實不是每段都有反問,不足「十問」,只是用了一些問的方式,自問自答,引出一個結果。這個在修辭里,叫「設問」更合適。

設問就是不管別人、自問自答。舉個例子:

你是賊嗎?——這是疑問。

你難道不是賊嗎?——這是反問。

你是賊嗎?當然是!——這是設問。

誠然,《十問》不是坐下來詳密的推理反駁,而是馮導帶著情緒的回擊,自然夾雜辱罵和情緒。因此,關於辱罵和情緒的地方,我就跳過,不做分析。

下來我們逐條看一下在這篇回應里,馮小剛都犯了那些邏輯謬誤。

第1段所犯謬誤:混淆概念、語義模糊

這個是馮小剛的反駁起點。反駁明顯很無賴,但是不容易指出其錯在哪。其實這裡是混淆概念、語義模糊。

日常生活中,人們能意識到影視作品影射某人,不會天真到把作品人物和現實人物完全對應、嚴絲合縫;反而恰恰是通過「突出的共同點」來產生聯繫和對應。看過《手機》的都知道,這個人物的工作、處境,不時能讓人想起崔永元,甚至誤以為這就是根據崔永元的故事改編。這就已經產生了影射效果。因此嚴守一≠崔永元;但是嚴守一明顯影射了崔永元。

這裡馮小剛混淆了「完全相同」和「影射」的概念,混淆了精確概念和大眾理解的概念,進而得出認為「只要不是你,就不存在影射,就不會對你有傷害」。

客觀說,這是揣著明白裝糊塗、比較無賴的做法。

這在邏輯里,是最常見的謬誤之一。

第2段所犯謬誤:循環論證、錯誤歸因

循環論證的特點是:預設了一個前提A,得出了一個結論B;然後再用結論B去證明結論A。

錯誤歸因的特點是:事物A和B之間,雖然有一定關聯,但是不是因果關係。

把這兩種謬誤集中在一起,舉個例子,就是:

預設小明是撿來的孩子,所以小明被爸爸打了;因為小明被爸爸打了,所以小明是撿來的孩子。

我們可以看到,馮導第二段的論證,就是集中了這兩個謬誤於一身。

預設崔永元碰瓷,所以崔沒有起訴法律;因為崔沒有起訴法律,所以崔就是碰瓷。

和剛才小明的例子一模一樣。

實際上,崔不起訴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碰瓷和不起訴之間,沒有因果關係;更不能循環論證,因為沒有起訴,就坐實了「碰瓷」。

第3段所犯謬誤:個人懷疑

能出現這個謬誤,有點小可惜。因為個人懷疑謬誤,往往是缺乏專業性的表現。

個人懷疑謬誤,就是由於個人原因、缺乏對專業知識的了解,從而得出錯誤的結論。、

這種謬誤,在現實中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就是外行質疑內行。由於百度了一些零碎的醫學知識,跑去和醫生理論。這就是典型的懷疑謬誤。

《教父》影射義大利黑幫,遭到黑幫威脅和談話,這事兒我以前就聽朋友說起過。不過馮導卻說沒有,並以此得出結論:黑幫沒找過《教父》,你也不應該找我。

這裡又犯了新的謬誤:訴諸權威——即便黑幫不找《教父》,崔永元也有找《手機》的權利。

第4段所犯謬誤:訴諸動機、斥之虛偽

這兩個謬誤,日常更是比比皆是,雖然很沒有邏輯,但是很有蠱惑力。

訴諸動機,是人身攻擊的一種。不就事論事進行分析,反而質疑對方的動機、出身、態度等。試圖用抹黑人格的方式,來代替對真相的辨析。

小崔反轉基因對不對是一回事,這個可以討論;但是不能攻擊對方是為了買土雞蛋。這就太下作了。需要說明的是,人身攻擊有時候不是直面攻擊,也會通過暗示、誘導觀眾、背後捅刀子等方式進行,更讓人防不勝防。

當然,這是大家最司空見慣的害人手法。《十問》裡面到處都是,這裡不再多說。

讓崔永元曬自己的稅單,這犯的是「斥之虛偽」謬誤。

斥之虛偽的特點是:面對別人的指責,不去正面回應,反而通過指責別人來保護自己:「你別說我,你也有錯···」可是並不能因為別人也有錯,就證明自己沒錯了啊!

儘管在實際生活中,斥之虛偽很能轉移公眾注意力、很有效,實際上是嚴重的邏輯謬誤。

愛國主義者最喜歡用這一套。

你批評中國遊客喜歡在景點刻畫,他們說外國人也喜歡在景點留名刻畫——難道外國人犯同樣的錯,我們自己就可以不改正了么?

第5段、第8段犯的錯誤:訴諸情感

訴諸情感,就是通過操縱別人的情感,來代替講道理。因為人很難保持理性客觀冷靜,人總是容易被情感沖昏頭腦,所以很容易被煽動。

訴諸情感是發動人民群眾批判一個對象的最佳武器。只要煽動情緒,人民群眾就會替自己收拾掉對手。這個很可怕。

但是馮導第五段、第八段就發動了群眾,把整個電影產業、股民和自己放到一邊,把崔永元放到另一邊,然後說崔永元抹黑了電影產業、害的股民受損痛苦···於是挑起電影產業明星和股民對崔永元的仇恨、對立。

這一招,真tm損,但是是政治鬥爭最常用的手段!!!太壞了。

第7段所犯的謬誤:謬誤謬誤

謬誤謬誤的特點是:你發現別人的論證水平不高、或者有一個錯誤,進而認為他的觀點都是錯的。

到底劉震雲是否給崔永元道歉,我們不知道;劉震雲對女兒怎麼說,我們也不知道。但是,即便這兩個都是崔永元說錯了,也不會影響小崔的觀點——1、明星漏稅;2、手機對我有影射、傷害到了我。

試圖用論述的不足、知識性錯誤,進而反駁對方觀點,這就是謬誤謬誤。

其餘的第6段、第9段、第10段,就是宣洩情緒、罵大街,就像一些老油條張口閉口他媽的,沒有分析的必要,此處就不再做分析。

總之,馮導這篇文的大想法是:

你說我錯,我先不管我到底錯不錯,先把你搞臭、說你是撒謊精、壞人,因此你說我的那些,也就不足為信了。

實際上,這個大想法就犯了「斥之虛偽」謬誤。

在具體「把你搞臭」的過程中,馮導犯的謬誤大致有:混淆概念、語意模糊、訴諸恐慌、訴諸厭惡、訴諸動機、錯誤歸因、謬誤謬誤、循環論證、人身攻擊等等,可謂是非常典型的「集諸多邏輯謬誤於一身」的文章。

當然,現實中,媒體公眾事件,往往就是要沒邏輯、攪混水才能獲得輿論勝利。

但是不得不說,這在老話兒中,就叫做「混蛋、無賴、不講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珍妮說 的精彩文章:

簡單,粗暴,無知的「棍棒底下出孝子」
為什麼要感謝那些傷害過我們的人

TAG:珍妮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