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玻璃等同於今天的玻璃嗎?區別在哪?看看玻璃的發展史!

古代玻璃等同於今天的玻璃嗎?區別在哪?看看玻璃的發展史!

昨天剛聽了一個講座,介紹咱中國古代玻璃,說中國在漢代以前都是鉛鋇玻璃,從北魏開始會鈉鈣玻璃的技術,還有中國人喜歡鑄造玻璃,不是吹玻璃。根據古人的記載介紹,玻璃有天然,也有後天加工的。然後,那位教授還給看了好多他們考古發現的玻璃器物。

最早的(天然)玻璃來自於火山岩漿冷卻,腦補下黑曜石。

古埃及盛產各種玻璃飾品,那個時候的玻璃是有顏色的,無色玻璃最早出現在中國。

為啥會這樣子?因為從就地取材的原料上來說,我國古代的玻璃屬於鉛鋇玻璃,西方則多為鈉鈣玻璃,這兩類玻璃的內部結構存在差異,在宏觀上就體現為光通過性的差異。而且在同等工藝水平的情況下,鈉鈣玻璃的雜質含量通常高於鉛鋇玻璃。後來玻璃工藝慢慢牛逼了,原料來源也變寬,所以出現各種玻璃。

我國古代的玻璃製造工藝其實來源於青銅器的冶煉,可以視為分支,所以通常採用熔融法。現代考古應該還沒有發現過吹制的青銅器吧.....Orz

天然玻璃如黑曜石、某些隕石,形成條件都是高熱然後急冷,而黑曜石、隕石符合這個條件;後天加工的,可以理解為兩方面:1.拿黑曜石之類的天然玻璃進行打磨等工藝處理;2.人造玻璃,比如腓尼基人在沙灘搞燒烤,沙子融化形成玻璃黏在鍋底,敲下來拿去賣了很多錢。

古代對於玻璃的定義本身就不明確,所以只要是透明的東西都可以摻一腳,什麼水晶啊、玉石啊、陶瓷釉層啊之類的。

天然水晶,是晶體,內部質點在三維空間呈規則性有序排列,有固定熔點;玻璃,是非晶體,內部質點短程有序長程無序,且無固定熔點,晶體與非晶體是本質區別。

長石,通常都是一類礦物的總稱,是玻璃的重要原料之一(無論古代還是現代),但本質上是晶體,具有確定的晶體形態和內部結構。根據成分可以分為鉀長石KAlSi3O8、鈉長石NaAlSi3O8、鈣長石Ca[AlSi3O8]2等,根據晶體類型可以分為正長石、斜長石(單斜、三斜)等等。

同理,橄欖石也是晶體,屬於斜方晶系,含鐵、鎂成分較多。

鈉鈣玻璃,其實就是鈉和鈣含量比較多,以石英、純鹼、長石為主要原料的一種玻璃而已。

如何讓作為晶體的原料變成非晶體的玻璃:原料按比例混合——加熱熔融——急冷——成型。理論上來說,只要冷卻速度夠快,比結晶速度還快,任何東西都能變成非晶體。

然後,其實我想說的是,無論你所說的「今天的玻璃」是指玻璃(Glass)還是玻璃(BL),都不同於古代的玻璃。

補充一句,這裡的不同,包含了原料、工藝以及最終產品特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花開茶靡 的精彩文章:

TAG:花開茶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