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提拔武舉人為言官首領,因他指出朝政三大病根,科舉是頭一條
原標題:崇禎提拔武舉人為言官首領,因他指出朝政三大病根,科舉是頭一條
明末的歷史就如同諜戰劇一樣,官員們起起落落,往往和黨爭相關。人際關係的處理已經變成當時做官的頭等大事,尤其是明末崇禎中期,官員們變成黨爭的籌碼。在黨爭的影響下,整個王朝的統治已接近癱瘓,很多官員形同虛設,明朝已經岌岌可危。
崇禎九年正月,崇禎皇帝提拔淮安衛三科武舉陳啟新為吏科給事中,成為言官的首領之一。而陳啟新之所以能夠得到崇禎皇帝的青睞是因為此前的一封奏疏。陳啟信看到朝政的弊病,寫了一封奏疏,揭示了明朝當時的三大政治弊病。
裁剪
崇禎
第一個,陳啟新將矛頭直指科舉,認為朝廷只憑藉科舉的名次來選拔官員是有弊端的。陳啟新認為,考科舉、寫文章的文人喜歡自誇,他們在孝義方面將自己與堯舜相比,仁義方面敢與孔孟一爭高下。然而一旦做官處理政務,卻不能勝任,反而毫不顧忌地貪腐,隨意使用酷刑戕害百姓。科舉時的文章里說要實行仁政,到頭來卻成了一紙空文。因為這些人經過十年苦讀,一旦科舉成功,就只想要讓自身及家族沾染榮光,根本不會肩負起體察民情、為朝廷鞏固江山的責任。
裁剪
科舉
在明朝初建時,對於人才的出身限制並沒有後期那麼嚴格,明初典史馮堅最後官至當僉都御史,貢生彭友信官至布政使,秀才出身的曾大被授於尚書,這些人都並非科舉進士出身,卻依然能夠被提拔官居廟堂之上。即便嘉靖年間,依舊是三種當官途徑並舉。可是到了明末,卻只有科舉進士一種途徑。
貢士和舉人出身的官員的前途都被死死限制,這些人知道前途已經到頂,廉潔和貪腐都沒有希望晉陞,那還不如多貪腐。而進士出身的官員知道自己將來一定會高官厚祿,於是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勢力,出身決定了他們的地位。而這些勢力勾結在一起,只為自身服務,便會貪腐、作威作福。如果有一個廉潔、愛惜名聲的官員,反而會被人說三道四,群起而攻之。
裁剪
明朝官員
第二個弊端則是官員升遷的補充渠道,只有推薦一種機制。底層的知縣作為百姓的父母官,在剛為官時還會畏懼法令,自我約束。而一旦朝廷開始選派推舉官員,他們就開始不思忠義。底層官員拚命迎合上級,靠貪污和使用酷刑壓榨財富進行奉承,而上級官員擁有舉薦和彈劾下級官員的權力,必定會行使這種權力為自己謀私。
第三個弊端則是貧苦的百姓告官無路。出於社會最底層、受剝削的百姓,想狀告官員卻沒有門路,無處伸冤的他們最終甚至可能選擇去當盜賊,特別是在天災降臨之時,這種現象特別嚴重,崇禎年間蜂起的農民起義正是這樣的例子。
陳啟新奏疏中提到的三個問題明確的闡明了明末的弊政,也深得崇禎皇帝的心,這才有了對他的提拔。但是到此時,明朝已經負重難返,崇禎皇帝想改變卻有心無力,明朝最終的滅亡也正是這三大病根導致。
參考文獻:《明季北略》
※南明軍閥挾持天子,還想把皇帝獻給清軍,清軍:包圍大營,全殺了
※崇禎初年天災人禍,無奈人吃人,吃完以後身體發生奇怪變化
TAG:天涯看點歷史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