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軍隊使用長達千年的「王牌軍糧」,保障人馬共食還能存放九年
古代軍隊使用長達千年的「王牌軍糧」,保障人馬共食還能存放九年
古代時期,人們南征北戰,有時候一場戰爭的成敗往往就在於軍糧的供應上了。這也是成也軍糧,敗也軍糧了吧。但是軍糧這種物品也是隨著時代的改變在改變,當然它的變化也是讓我們從另一個方面中看到了中國社會、經濟、軍事方面在進行著穩步地前進。
粟米在先秦到唐初這段歷史長河中一直被稱為「王牌軍糧」。但是人們往往無法理解為什麼要用粟米作為軍糧的固定來源呢?小編不懈地多次查閱歷史文物資料發現,其實這跟粟米的歷史背景淵源頗深,早在6000年前的時候,我國的文明起源還在黃河流域內,而粟米是中國北方種植最為廣泛的一種食物。古人利用自己的聰明才幹,決定就從當地就地取材就好了,既節省成本又節省財力物力。
粟米是一種非常好養活的穀類植物,在當時人們無法預料到以後的天氣的情況下十分適合人們種殖。而且粟米這種作物不僅成熟快,而且供保存的時間也長。粟米天生就是當軍糧的料,它的保存期高達9年,比我們現在家家戶戶常吃的大米還長3年,而且那些經加工被貯藏起來的粟米可以保存更長的時間。小編翻閱典籍發現,在隋朝亡國二十年之後他們貯藏的積粟居然仍可以食用。
甚至在軍營中粟米是人馬都可以一起吃的食物。在漢朝人們為了保證戰馬在打仗時擁有充沛的精力便會給那些戰馬吃些粟米。在秦朝軍隊中士兵一日兩餐吃粟米基本能夠吃飽肚子。宋代以前,軍營伙夫基本都為戰士們提供的是以粟米為主要材料的稠菜粥。
唐中期以後,小麥在北方地區的大量種植,也因此人們逐漸開始用精細的小麥做糧食而減輕了粟米的糧食比重。到明末為止,小麥產量基本已經撐起了北方穀物的半壁江山。漢朝時期,人們不知小麥的食用方法,總是連殼一起煮掉,後來在游牧民族的影響下將小麥由「粒食」改為「粉食」。這樣一來,軍糧也從食粟米的年代逐漸轉變至食精細的小麥了。用小麥製成的食物士兵們方便攜帶食用,在軍隊中飽受歡喜。隋唐時期,隨著南方生產力逐漸增加,人們選擇通過南稻北運,將大米和小麥作為軍糧的標配。
然而士兵們的體力供給,光靠糧食是不夠的,還需要其他副食的補充。這時鹽便是物資之最了,古人們甚至還將將鹽和副食結合起來,逐漸形成以大醬和腌菜為主的軍隊副食結構。宋朝時期,隨著發展力的逐漸增強,軍隊中的副食供應也逐漸變多種多樣了起來。宋明時期,人們開始對味道更加註重了起來,當然軍隊之中也毫不例外,他們甚至做出了醋布這種調味品。
關於肉類這種軍營稀缺物品,小編也還聽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呢,當時在南宋和蒙古兵打仗的時候,草原上的人都愛吃肉,因此他們上戰場專門會隨身攜帶一些方便食用的奶製品和肉,最後吃牛肉的蒙古騎兵打敗了吃小米的南宋軍隊。但是軍糧的供應如此單調,會對士兵們的身體帶來非常惡劣的影響。由於長期沒有動物類食物供給,士兵們普遍都患有「夜盲症」。由此可見,肉食對於軍隊的重要性。
※《遮天》裡面最委屈的大帝,成帝本來不容易,經歷讓人感到心酸
※曹操把自己的三個女兒,嫁給同一個男人,難道只是為了制衡他?
TAG:徙倚望滄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