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1941年:蘇聯為何不斷在東部地區擴建軍事工業基地?
呂海峰
話說,無論是哪場戰爭,後勤的生產與供應都是特別重要的角色,甚至是一項極其繁重的工作任務。也正因如此,當二戰全面爆發以後,蘇聯是不斷在其東部地區擴建軍事基地。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咱們就來個一探究竟。
首先,當希特勒對蘇聯正式發動戰爭以後,蘇聯可以說是損失巨大。因為,就在1941年11月以前,那些後來被德國所佔領的領土上,曾經居住著全蘇聯百分之四十的人口;採煤量佔到全蘇聯的百分之六十三;鑄鐵產量佔到全蘇聯的百分之六十八;鋼產量佔到全蘇聯的百分之五十八;鋁產量佔到全蘇聯的百分之六十;穀物產量佔到全蘇聯的百分之三十八;牛羊總數佔到全蘇聯的百分之三十八;鐵路長度佔到全蘇聯的百分之四十一。也正因如此,等到了1942年的11月時,根據統計顯示,全蘇聯的工業總產量急劇減少到了百分之五十二點三,就連黑色金屬生產量也下降到了百分之六十七點七。
於是,在這種極其嚴重的情況下,蘇聯中央便決定要大力發展軍事工業。目的就是為了迅速提高一些作戰武器的生產能力。隨後,1941年的10月25日,蘇聯人民委員會就指定蘇聯最高人民委員會副主席沃茲涅先斯基具體負責蘇聯東部地區的軍事工業基地的擴建工作。並且,明確規定,要將航空工業、坦克工業、武器、黑色冶金、彈藥等工業產業迅速集中到伏爾加、烏拉爾和西伯利亞地區。
同時,正在古比雪夫的聯共中央委員會書記安得列也夫也得到了蘇聯中央的批准,也就是在這些工業企業集中到伏爾加河流域之後,就這些工業生產基地日常所需的農產品採購上,可以以蘇聯中央的名義向上述地區各州發布指示和命令。顯然,這就意味著這些軍事工業基地的行政級別是相當高,甚至,已經達到了正部級。
緊接著,1941年10月29日,蘇聯政府就作出了「關於重建、疏散、集中工業企業到伏爾加、烏拉爾、西伯利亞、中亞細亞、哈薩克等東部地區的工作計劃」,並且,命令國防工業委員會必須最遲在1941年11月1日之前,完成所有工業基地的搬遷與擴建。當然,同時,這份「工作計劃」還明確提出,各級地方政府必須盡一切努力來配合這些工業企業的搬遷與擴建。
於是,不久之後,這些被疏散到上述地區的工業企業的工人們,就同東部地區的勞動人民一起克服了無數的艱難困苦,在最短的期限內就將運來的許多工業設備安裝到位,並投入到了生產之中。一時間,蘇聯東部地區的工業企業就如雨後春筍一般紛紛崛起。比如:僅僅在庫茲巴斯就一下子接收了五十多個企業。其中,還有扎波羅熱、馬留坡爾、克拉馬托爾斯克這樣的大型焦炭化學廠。此外,位於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的一項建築工程,也是僅僅在三十天內就建成了大約至少有12000多平米的工業企業面積。
總之,二戰時期,蘇聯人民以自己堅韌不拔的精神打響了一個又一個「武器、石油、糧食」的會戰。進而促使蘇聯東部地區的工業基地得到了極其迅猛的發展,為日後蘇聯取得最後的勝利提供了一個堅強的後勤保障。(呂海峰)
※二戰爆發:蘇聯為何也陷入到了戰爭的漩渦?
※歷史回眸:三國梟雄孫堅為何會中箭身亡?
TAG:呂海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