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陪讀媽媽:六年時間從後悔到崩潰,直到走出了華人的功利教育圈……

陪讀媽媽:六年時間從後悔到崩潰,直到走出了華人的功利教育圈……

漂洋過海,只為陪在你身邊。國內首部海外陪讀題材電視劇《陪讀媽媽》自開播以來引發了網友、觀眾的關注與討論。

該劇講述生活在溫哥華的四位「陪讀媽媽」與孩子們以及各自家庭故事,引出了一系列如家庭、親子、婚姻感情、兩代人成長教育等現實問題。藉助「陪讀」這一視角,低齡海外留學的場景首次全景展現在觀眾面前。

陪讀媽媽:六年時間從後悔到崩潰,直到走出了華人的功利教育圈……

華裔家庭的父母大多數還是秉持著「一切為了娃,困難不算啥」的犧牲精神的,加上美國、加拿大這些國家不僅教育資源先進,自然環境和基礎設施也比絕大多數國內城市好太多!

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留學生越來越小的原因,相應的陪讀媽媽們也越來越多,她們很多人放棄了自己在國內的事業,跟隨孩子跨越重洋,把孩子的衣食起居打理得井井有條。一切都是為了給孩子創造最好的學習生活條件。

陪讀媽媽:六年時間從後悔到崩潰,直到走出了華人的功利教育圈……

總有人問,作為陪讀媽媽,這樣付出值不值?

小幫只能說,如果你還沒有開始,勸你謹慎;如果你已經開始,勸你堅持。值不值,這不是一場投資,全在一段經歷,一段感受。

據《陪讀媽媽》製片人蔣譯霆女士講述該劇劇本情節幾乎都源於生活,現實世界陪讀媽媽的生活精彩程度遠超劇本,小幫今天就跟大家講一個現實生活中真實的陪讀媽媽故事,從北京到海外,從後悔到崩潰到放手,這位在加拿大6年陪讀媽媽到底經歷了什麼?看完這篇文章相信你會對做一個陪讀媽媽值不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加拿大,12年級的畢業典禮堪稱隆重,高中教育的完成就好像是孩子的成人認證。

畢業生除了在照相館拍攝各種講究如婚紗照的系列照片,再下來就是畢業典禮這一天了。

陪讀媽媽:六年時間從後悔到崩潰,直到走出了華人的功利教育圈……

這天早上,身形健碩、身高180厘米的兒子穿著黑袍紅領的畢業禮服開車帶著我,駕輕就熟、自信滿滿地來到溫哥華市中心的一個著名劇院。

典禮之前,孩子們在劇院外自願組合拍照合影。當他拉著一個女孩大大方方站在我鏡頭前,看著他們笑意盈盈,心裡竟是莫名的感動!

為他的成長?

為他稚嫩的愛情?

還是為他的陶醉與幸福?

莫可名狀,難以言表。按照姓名排序,他第二個走上台接受校長頒發畢業證書,接受他的某項獎學金,同時主持老師宣讀一段他的感言。

他感謝溫哥華六年學業中媽媽的陪伴,感謝女友讓他收穫了愛情。鏡頭外的舞台在我的視線里開始模糊,掌聲中孩子笑靨如花,我淚如雨下……

陪讀媽媽:六年時間從後悔到崩潰,直到走出了華人的功利教育圈……

12歲低齡留學,為期六年的艱難遠行

六年前當我帶著個頭才及我耳垂的他從北京出發時,我並不曾想到過此時此刻的場景。那時候,我只是清楚地知道,這將是一場為期六年的艱難遠行。

帶著一個12歲的懵懂少年和他的美好嚮往,我們在11個小時的飛行之後來到溫哥華這片陌生的土地。

他六歲就進入國內某著名培訓機構學習英語,但在溫哥華教育局語言測試後仍然要讀一年的ESL,還有很多課不能選。

儘管這個只知道雀躍的少年根本不識愁滋味,但我心裡清楚,各種挑戰將紛至沓來。

陪讀媽媽:六年時間從後悔到崩潰,直到走出了華人的功利教育圈……

果不其然,入學剛剛三天,他就被學校一位老師留下來單獨進行了一場反納粹教育。以他當時的英語水平,他基本不知道老師講了什麼,但那位老師的疾聲厲色讓他有點膽戰心驚。

細問之下才知道,他給一個中國孩子寫「一言九鼎」的「鼎」,然後就開始把「鼎」字下半段不停加粗塗抹,讓老師誤以為他在饒有興緻地畫納粹的符號,他也解釋不清,於是老師立刻把這個剛來的中國孩子當成了危險分子。

我知道西方人對納粹的敏感,但這件事上著實有點「過敏」。初來乍到,我的語言也生澀艱難。所幸溫哥華教育局有專門的安頓員,負責各個學校新來的孩子的融入與溝通問題。

當時立即約見安頓員,一位斯文和藹的香港的女士,耐心聽完解釋,幫我約見了班主任,澄清了事實,讓那位大驚小怪的老師給孩子道了歉。

為了安撫孩子,這位安頓員和孩子進行了長時間的交流,問起孩子的愛好,卸下包袱的孩子和她滔滔不絕聊起了NBA籃球。

安頓員特地找到體育老師,在7年級溫哥華小學的最後一年裡把一個初來乍到的孩子安排進了校籃球隊。

陪讀媽媽:六年時間從後悔到崩潰,直到走出了華人的功利教育圈……

在北美,學校籃球隊的成員遠比數學學霸更讓孩子們矚目和羨慕。幾場校際比賽之後,場場都能上場露臉的孩子建立起了他在這片陌生土地上的第一份自信。

被華人圈子裡的公立教育徹底要挾

我的焦慮與壓力,換來孩子的叛逆

8年級開始進入為期5年的中學學習,我們漸漸被溫哥華當地華人圈子裡功利教育的氛圍裹挾,在迷失與探索中艱難前行。

各種課外補習廣告鋪天蓋地,他們不停地告訴你溫哥華的公立教育有多提不起勁,不補習,孩子基本就是被淘汰的命運。

關於常春藤名校申請的講座天天進行,他們描摹著進入名校的輝煌和華爾街精英的成功氣場,同時拎出溫哥華某個哈佛男孩、耶魯女孩的故事來做勵志楷模,把聽講座的家長和孩子都推上人生的巔峰,俯瞰來路如坦途。

陪讀媽媽:六年時間從後悔到崩潰,直到走出了華人的功利教育圈……

然後打了雞血一樣報各種補習班,或者一紙合同把孩子教育打包給這些機構,讓本來就恨不得拿錢擺平一切的中國父母自此可以坐等成果。

就連一些金融機構都推出系列服務,只要購買他們一定數額的理財類產品,他們便可以拍著胸脯把你的孩子包裝申請進名校,把孩子的未來緊緊和父母既盼出人頭地又盼發財致富的夢想捆綁在一起。

至於包裝進名校之後呢?北美本科難讀,名校更是「壓力山大」,但他們不負責後半段產品,讀不下來輟學那是你的問題。

在華人的圈子裡,在各家太太的客廳或餐桌上,永遠相互之間交換的都是課外補習班與如何進入名校的信息。

還有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在傳說中都成了神話裡面面俱到的學霸,相形之下彷彿唯有自家熊孩子是恨鐵不成鋼的學渣。

華人愛攀比,攀比除了財富的較量,就是孩子的出息!

這個出息不是一個孩子的自我突破和成長,而是放在華人價值尺度下統一的衡量標準:成績、名校、職業和掙錢的能力。

就是奔著陪讀而來的我,又如何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更何況,我扔了工作,整個家分作兩地,超常規的付出,即便不說,心裡又何嘗沒有回報的訴求?

所有這些,無需言語,各種情緒和行為都傳遞著我的焦慮和孩子感受到的無形壓力。補習、補習、補習,彷彿湯藥一般給孩子灌下去;各種目標和預期,他的努力彷彿永遠都望塵莫及。

陪讀媽媽:六年時間從後悔到崩潰,直到走出了華人的功利教育圈……

我用完美的標準衡量著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幾乎沒有給他的成長留出可以犯錯、可以彷徨、可以迷茫的空間。壓力到了一定的極限就會爆發,於是他的青春期叛逆來得異常猛烈。

崩潰之下選擇放手

即是自我救贖,也意外收穫了孩子的成長

那段時間堪稱刀光劍影、飛沙走石,彷彿孫悟空保著唐僧西天取經,我天天降妖伏魔,鏟奸除惡。孫悟空竭盡全力,唐僧還三天兩頭念緊箍咒不領情。

9次曠課被體育老師投訴、洛杉磯演出時老師半夜打電話告狀、把一個快退休的樂隊老師氣得摔門走人、一個同學的媽媽把謊稱學習卻在遊戲廳的他們抓個現行……

他的叛逆幾乎摧毀了我對於孩子培養的全部信念,讓我對帶他出國的決定後悔不已,也讓他和我的衝突愈演愈烈。一度,我甚至懷疑我們母子之間的情分到了頭,恨不得丟下他轉身就走。

在他叛逆的過程中,我不得不放棄那些不切合實際的要求或者幻想,不再用我的理想為他設定目標,也不再把我所有的注意力捆綁在他身上。

他讀高中,我就報名去讀成人高中,學著和他一樣的高中social(社會學)和英文閱讀與寫作的課程。學習過程中我所遇到的障礙讓我漸漸學會用理解和懂得體諒他克服困難的不易,體諒完全不同教育體系中他需要的調整時間和過程。

隨後,我開始在college選修課程,先他一步體驗大學學習,不是為了佔據對他指手畫腳的制高點,而是希望通過我的親身經歷,讓我更明白一些北美教育體系中成長的孩子。

陪讀媽媽:六年時間從後悔到崩潰,直到走出了華人的功利教育圈……

高中和college的學習佔滿了我除家務以外的所有時間和精力。我也鬆開手裡那根以為能駕馭他的韁繩,讓他信馬由韁地跑了一段之後,他開始停下來思考並改變。

對他的學習,我從強行安排,改變為交換學習體驗之後的建議;對他的選擇,即便我有歧義,更多是利弊分析,而不再是簡單粗暴地阻撓執行。

我漸漸適應著把他當成一個成年人來平等協商,而不是安排和命令。這種角色的調整幾乎伴隨著6年陪讀的全部歲月,因為我必須面對每一天他的成長和變化。

後來當他進入高年級開始做義工,並給校長當助理,他負責管理著學校兩千多個學生的儲物櫃,包括密碼在內,一年中的零差錯率讓他的誠信得到了校長的褒獎。

他還選擇在一家慈善機構的二手商店做導購和收銀員,在那裡,他看到了溫哥華這個奢華社會很多人真實的生存狀況。

那些在二手商店購物的人們,他們的平凡喜樂打動著他,也感染著他,他說看顧客淘到一件喜歡的商品他也無比歡欣。

陪讀媽媽:六年時間從後悔到崩潰,直到走出了華人的功利教育圈……

孩子在各種社會機構里實習,讓我漸漸感受到北美高中教育的寬廣,它提供給孩子的是成長的豐富體驗,宗旨是培養合格公民,而不是孤注一擲地和分數與成績較勁。

對他們來說,大學不是一個通過衝刺來完成的目標,進入大學之後才開始真正的奔跑。但在各種和社會近距離的接觸過程中,明顯感受到孩子對於責任有了擔當,對於人生有了思考。

在一篇大學申請文章中,他這樣寫道:

「當年媽媽把我趕進游泳池,是希望我拿冠軍。(是的,我希望他游泳拿名次,成為他申請大學的加分項。)當我在日復一日的訓練中真的開始漸漸喜歡上游泳時,卻失望地發現,我根本與大獎無緣,我從來沒有站到過大賽領獎台上,

數年之後,在放棄和堅持之間,我選擇去學習救生和當教練,並考下了所有證書。我在游泳池中幫助別人的過程里體會到這項我真誠熱愛的運動帶給我的收穫和快樂。」

今年3月,他陸續收到大學offer, 其中包括他理想的大學和專業。至此,我的陪讀歲月也可以畫上句號。

陪讀媽媽:六年時間從後悔到崩潰,直到走出了華人的功利教育圈……

2000多個日子的收穫

六年,紙面上彈指一揮間,但其間的歲月是2000多個日子累加起來的煩惱、困頓、挫折和喜悅。孩子的成長曆盡百轉千回,自己的調整幾乎精疲力竭。這其中不僅有面對孩子教育的乏力感,也有在異國他鄉自己的困惑。

從職場走向廚房,這個產業轉型不那麼容易。多種問題疊加起來的焦慮,讓一個女人保持良好心情與平和心態需要無比強大的內心和毅力。

不得不承認,這個過程很疲憊,也很艱難。總有人問,作為陪讀媽媽,這樣付出值不值?

我只能說,如果你還沒有開始,勸你謹慎;如果你已經開始,勸你堅持。值不值,這不是一場投資,全在一段經歷,一段感受。

生命給你一些歷練的時候也總有一些收穫,這些收穫和喜悅有時候難以言表,他會在未來漫長的日子裡讓你慢慢品咂那段歲月獨特的味道。

陪讀媽媽:六年時間從後悔到崩潰,直到走出了華人的功利教育圈……

孩子進入大學後,我選擇了回歸。這些日子他正掙扎在接二連三的期中考試里,說幾乎要搭上半條小命。遠在中國的我只是笑笑,關照他吃好喝好休息好。

我知道我的經驗、說教覆蓋不了他人生必須經歷的磨練,沒有體驗,沒有挫折,沒有困頓他就不會真正成長。

老公問,是距離讓你對孩子變得這麼寬容和放鬆嗎?我說,不是距離,是六年陪伴之後的底氣。

移民幫綜合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部分內容摘自北美FT中文網,作者:一多,摩登媽媽下午茶,移民幫有增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移民幫 的精彩文章:

C羅比賽一結束就和女友跑來希臘度假了,好萊塢明星也來了
葡萄牙5月黃金居留數據,房產投資佔90%,中國投資者居首位

TAG:移民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