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詩人群尬聊三伏天
大唐詩人群尬聊三伏天
熱!熱!熱!
一到7月,
全國各地不約而同都進入高溫火燎模式。
這時候,很多人的生存必須品就是,
空調+WIFI。
但古人可沒這麼幸運。
「熱甚時有焦氣觸人,中之即斃」。
歷史上記載的最熱天在清乾隆年間:44.4℃。
那麼,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
古人是怎麼度夏的?
詩人的感觸最為靈敏。
將時光倒回1283年,
我們先看看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
大唐最活躍的詩人群在聊些什麼?
詩人朋友圈
群名:大唐詩人001群群主:李白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 活躍成員
賀知章 (659-744) 76 695年中狀元
王之渙(688-742)47 726年辭去官職
孟浩然(689-740)46 求仕失敗回襄陽
王昌齡(690-756)45 727年進士及第
李 白 (701-762) 34 求職中
王 維 (701-761)34 731年中狀元
崔 顥 (704-754) 31 723年中進士
高 適 (704-765) 31 735年應徵落第
杜 甫 (712-770) 23 735年參加鄉貢
岑 參 (715-770) 20 讀書中
以下是部分聊天截屏:
大詩人們面對酷暑三伏天,
除了能寫幾句閑詩吐槽外,也毫無辦法。
對於杜甫、高適、孟浩然等
家世衰落又無穩定收入的人來說,
夏天簡直就是一場自然災害。
相比之下,
身在官場有上層經濟基礎的
王維、崔顥、王昌齡等人就要好過得多,
因為他們可以享受科技帶來的舒適。
一切科技的發明都是被逼出來的,
不是被人的慾望所逼就是被人的痛苦所逼。
所以,人類發明了空調。
其實,聰明的古人也發明了一些簡單的防暑器具。
古代的有錢大戶人家,
也有類似於今天的空調房。
那時候叫「涼屋」。
「涼屋」結構圖
一般情況下,
這個「涼屋」必須建在活水邊上,
水流動起來就可以加濕降溫。
再建個水車把水直接送到屋頂,
水順著屋檐嘩嘩流下來,
縱然外面赤地千里,熱浪滔滔,
有水簾阻隔護室,
屋內自然涼氣襲人。
古代的風扇車
屋裡再裝一個「扇車」,類似水車的樣子。
通過水流驅動讓插滿扇子的輪子轉動,
相當與現在的電風扇。
古人鑿冰圖
除此之外,古人還會「藏冰避暑」。
早在商周時期,
古人就掌握了「藏冰避暑」這門絕技。
當時的周王室成立了專門的「冰正」部門,
負責寒冬時節采鑿天然的冰塊,
然後運到「凌陰井」(冰窖)里存起來。
用新鮮的稻草、蘆席鋪墊,
把冰放上之後用稻糠、樹葉等隔溫材料覆蓋。
最後密封窖口等到來年夏天享用。
儲存食物的冰鑒
有了冰,就有了類似現在儲存食物的冰箱,
也就有冰西瓜、冰飲料等涼品了。
但是,
冰塊在古代是皇帝賞給大臣的珍品,
普通百姓根本無資格享用。
即使市面有售,價格也堪比黃金。
所以,唐朝詩人白居易寫過一首詩:
人人避暑走如狂,
獨有禪師不出房。
非是禪房無熱到,
為人心靜身即涼。
當無錢取涼也無處取涼的時候,
心靜,
也就成了歷代普通百姓度夏的必修技能了。
※李白60歲寫得這首詩,道盡了人生的心酸
※哈佛教授:中國學生最缺這三種教育
TAG:萃辰天心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