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尋訪絲綢之路上的兩古關

尋訪絲綢之路上的兩古關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唐:王之渙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唐:王維

這兩首膾炙人口的唐詩為人們描述了古絲綢之路上的景色與情義,儘管詩人把一千幾百年前的景與物,人與事描寫得淋漓盡致,可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它們距離我都太遙遠了,那只是兩首朗朗上口的詩,它們從未在我的頭腦中形成畫面,更甭說產生情感共鳴。初夏旅遊來到了敦煌,除了莫高窟是必看的,我還想去尋訪一下古詩中提到的那兩個著名的關口:玉門關與陽關。

玉門關和陽關是古代絲綢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經關口,其作用即是軍事要塞又相當於現代的海關。玉門關位於敦煌的西北,距現在的敦煌市區90公里,據傳是因為西域(新疆)的美玉(和田玉)從此關進入中原漢朝,所以被稱為玉門關。陽關位於敦煌的西南,距敦煌70公里,之所以叫陽關,是因為它位於玉門關的南面,南為陽。

(衛星地圖顯示:敦煌市處在一塊綠洲之中,而陽關玉門關在大漠戈壁之中)

(古敦煌與陽關玉門關沙盤)

到敦煌的第二天,乘坐一日游大巴向西進發。雖然去之前就知道,古關早已被千年的風沙淹沒,可是我相信被後人挖掘出來的遺址上一定會留下歷史的痕迹,我要去看看。

出了敦煌市區,大巴就一直在戈壁灘中穿行,一望無際,很平的大地上寸草不生,全部是風化的碎砂礫。什麼叫戈壁?就是沒有生命的荒漠!十幾年間的旅遊,走過了成千上萬公里的路,看過了無盡的綠樹紅花,這是生平第一次走進了大漠之中,看到了茫茫戈壁。

(戈壁灘中的公路)

(一望無際的戈壁灘)

(戈壁上旋起的龍捲風)

(戈壁灘中隆起的「卧佛山」)

一日游包括五處景點:仿古敦煌城、西千佛洞、陽關遺址、玉門關和漢長城遺址、雅丹地貌地質公園(俗稱魔鬼城)。走過了仿古敦煌城和西千佛洞,中午時分,大巴來到陽關鎮,這裡是一處綠洲,家家戶戶種植葡萄,是甘肅的葡萄溝。

鋪天蓋地的黃碣色沙漠之中突然冒出了綠色,真有些叫人驚奇。無論環境多麼惡劣,只要有水,那象徵生命的綠色植物就要生長出來,讓人心生感動。樹的葉子看上去很乾枯,甚至因為被空氣吸跑了水分而蜷曲了起來,可它們還頑強的活著,一排排飽含著人們期盼的葡萄秧更是綠意濃情。

在「葡萄溝」吃過中飯,前往陽關遺址。現在的陽關遺址上已經建成旅遊景區,有一座博物館,還建了一些模擬的情境和場景。

(仿漢朝的漢闕大門)

(古絲綢之路上出土的古絲綢)

(皮水囊,常在電影電視劇見到)

(佛入東土——水月觀音塑像)

秦漢以來,位於西北的匈奴經常向東進犯,在漢初曾一度佔據河西,並以河西為基地,屢犯漢境。起初漢朝對匈奴總是通過和親方式換取安寧,但到了漢武帝時,漢王朝強大起來,放棄了和親政策,對匈奴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反擊。公元前121年, 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西征,沉重打擊了匈奴。同年,在河西設武威、酒泉兩郡;於公元前111年,又增設張掖、敦煌兩郡,同時設玉門關和陽門,史稱「列四郡,據兩關」。從此,玉門關和陽關就成為西漢王朝設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關口。

(解憂公主和親圖)

(模擬辦通關用的關照。關照關照,大概從這裡引申出來的吧)

(模擬驗關)

走出模擬的陽關城門,乘景區遊覽車向沙漠腹地走去,可以看到一處真正的漢代遺存:烽燧,也叫烽火台。古代邊防報警用兩種信號,白天放煙叫「燧」,夜間舉火叫「烽」。講解員說,之所以考證此地為陽關遺址,這一帶遺存的烽燧的位置是重要依據。

(漢代遺存:烽燧)

西漢王朝中葉,中國封建社會步入了歷史上的第一個繁榮時期,現在所說的漢族在這一時期正式形成,中國方塊字也從這時起被稱為漢字。在古代,說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王朝強大,其中一個重要標誌就是能有效控制的疆域大。漢武帝在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想聯合西域的大月氏共擊匈奴,派張騫作使者。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張騫出隴西、進西域,途中被匈奴俘獲,又逃脫,抵達大月氏,最後歷時13年才又回到漢朝。不說張騫是否完成了最初的使命,卻是因為張騫的傳奇歷程,為中原大漢王朝與西域的交往打開了通道,使來商往,一條東西貿易交通大道逐漸形成,從此「絲綢西去,天馬東來」,這就著名的「絲綢之路」,陽關成為絲綢之路上東西方商客必經的海關。

坐在沙堆上,眼前是一望無邊的沙漠,那裡曾經有一條「陽關大道」,在那條大道上,西域的寶馬向東走來,載著絲綢的東方駝隊向西而去。不難想像,這條要用腳來丈量的「陽關大道」其實充滿了艱難險阻和生死考驗,但是利益的趨使還是讓古人前赴後繼。絲綢之路興於漢,盛於唐,漸沒於宋。幾通幾絕,「陽關大道」最終淹沒在黃沙之下,絲路上又不知掩埋了多少車馬屍骸。

往來在絲綢之路上的不僅有包著頭巾的商人,還有披著袈裟的僧侶,他們風餐露宿向東方跋涉,把佛教傳入中原;認定了佛祖的唐三藏西去求取真經,同樣要在絲路上穿行,他們都是懷揣著堅定的信仰,信仰的力量讓他們堅忍不拔,令今人慨嘆。從西安到敦煌二千公里左右,按車馬走每天40公里算,那些賦有使命的漢人要走上近兩個月才能到陽關,出陽關進西域,這漫漫西行路上吉凶難料,友人送別自然難捨——西出陽關無故人!

離開陽關遺址,大巴往北向玉門關遺址駛去。路上開始起風,越刮越大,飛沙走石。到了遺址區,只見煙塵滾滾,疾風呼嘯,沙土中稀疏生長的草叢低矮枯黃。看到這情形,「春風不度玉門關」頓時浮出腦海。

玉門關遺址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東西長45公里,遺存包括2座城址,20座烽燧和18段漢代長城遺迹,自然地理環境中包含戈壁、荒漠、河流、湖灘。

(路上風卷狂沙)

(蝕化怠盡的古烽燧)

(低草枯黃,沙塵瀰漫)

一說到關,山海關,嘉裕關,人們通常聯想的是城牆與城門,其實玉門關是一座城池——小方盤城。玉門關主要用做軍事要塞,「一片孤城萬仞山」!戍邊的將士長年守衛在這樣荒涼寂寞的大漠之中,怎能不生思鄉與幽怨之情。

(小方盤城城池遺存)

玉門關遺址區最重要的遺存就是這座城池,完整的輪廓,但牆的高度比原來低了很多,那是風化的結果。這裡原是做什麼用途呢,沒有人講解,不能確定。

城牆用沙土夯成,歷經千年仍屹立未倒,城內斑駁的牆面,可見雨水流蝕的痕迹,沙土脫落留下大大小小的坑痕,古人留給我們的故事都掩藏其中吧。

參觀「城內」時,見有日本旅遊團參觀,我有點小驚訝,日本人(基本是老年人)為什麼會對中國的古絲綢之路有興趣?導遊用日語作著講解,團員們都在認真地聽著,來的中國人都是散客,沒有導遊,只好拍拍照。其實兩處遺址除了無邊的沙漠和幾個古烽燧,沒有什麼美景可看。參游時,接待員小伙很實成地說:不去後悔,去了也……我卻覺得不虛此行。在陽關玉門關遺址,雖然只有殘垣斷壁,大漠孤煙,卻讓我的頭腦中顯現出駝隊絡繹、商賈雲集、旌旗凜冽、金戈鐵馬的歷史畫卷。我想來此遊覽的人多半也是帶著這樣的歷史與文化的情懷。

(一片孤城萬仞山)

玉門關是東西交通分界標誌,也是東、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隨著絲綢之路的沒落,這個「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口也淹沒在了黃沙之中。

在玉門關遺址區還看到一段漢代長城。漢長城是在西漢時期伴隨著絲綢之路的通達修建而成,距今約2100多年了,這是目前我國漢代長城保留最完好的一段。基寬3米,頂寬1.5米,高3米多,建長城是就地取材,由芨芨草、黃土、砂礫逐層夯築而成。看到這些慢慢蝕掉的城與牆,想像著它們曾經的宏偉,自然會想,絲綢之路究竟是怎樣沒落的呢?那最後一支商隊消失在何方?我知道這可是個大課題,有關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地理氣候變化的、世界文明格局改變的,諸多方面的作用,這些我無力再追問下去了。

兩首耳熟能詳的古詩,讓我知道了在那遙遠的西部,在那悠久的古代有兩座著名的關口,2018年5月的一天,我穿越了時空,在陽關與玉門關的遺址上向兩千年前的古人送去了現代人的一聲感嘆。

我的旅遊,不僅僅滿足於視覺的美感,我更喜歡有歷史感,有文學意境的景象,也許那些景象看上去並非不同凡響,可是它們卻可能給人心靈的震撼。我成長在「史無前例」的非常年代,無書可讀,歷史、文學、藝術方面的熏陶和積累及其有限,於是旅遊成為我重新學習的契機,每一處景象背後的故事,不斷地豐富著我的頭腦,深層次地滿足了我的好奇心,精神上的享受遠遠超出了感官的刺激。但願我能走得更久、更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逸墅人生 的精彩文章:

TAG:逸墅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