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飯後為何易發困?

飯後為何易發困?

一個人每當吃飽喝足之後,就開始哈欠連連,睡意悄悄襲上來了。這個生理現象對誰都並不陌生,但是人在吃飽之後為何容易發困呢?

對於這個問題,一般有兩種版本的解答。

兩種說法皆錯

在我們中國人中流行的一種版本是,飯後消化系統的供血增加了,導致大腦供血減少,所以大腦就不靈光,發起困來。假如你手頭有《十萬個為什麼》之類的中國科普書刊,翻開看看,多半就是這麼說的。

而在美國人中流行的卻是另一種版本。我們知道,美國人愛吃火雞,至今還保留著一個傳統節日,叫「火雞節」。對於早期的北美殖民者來說,由於生活艱難,「火雞節」大概是一年中唯一可以放開肚皮吃個飽的日子。可想而知,人在這一天也特別容易發困。所以,習慣上,美國人就把飯後發困跟吃火雞聯繫在了一起。他們的解釋是,火雞肉里含有更多的色氨酸,而色氨酸被人吃進肚子之後在體內會合成有催眠作用的褪黑激素。這樣,飯後我們就昏昏欲睡了。

這兩種說法看似都很科學,可實際上卻都是錯的。

首先,我們中國人的說法違背了生理學上的一個常識,即:大腦作為全身最重要的器官,它的供血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優先保證。人體似乎有著與生俱來的「智慧」,它絕不會為了貪圖吃喝而犧牲掉自己最寶貴的東西。至今科學上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飯後大腦的血液流量減少了,甚至有研究發現,飯後大腦的血流量反倒增加了。

這個道理在其他情況也同樣成立。比如在運動的時候,雖然肌肉的供血增加了,但流向大腦的血液不會因此而減少。否則的話,我們在運動的時候豈不很容易暈倒?

其次,美國人的說法也缺乏充足的根據。有資料表明,火雞中雖然含有色氨酸,但雞肉、牛肉中也一樣含有色氨酸,含量並不比火雞肉低。而且,色氨酸雖然在體內可以合成褪黑激素,但我們每次進食的總量,還不足以誘發睡眠。

起作用的是激素

既然這兩種說法都不靠譜,那麼飯後發困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是激素作祟!目前,科學家發現至少有兩種激素與飯後發困有關。

一種叫膽囊收縮素。這是小腸分泌的一種激素,具有刺激膽囊收縮,分泌膽汁以及調節小腸、結腸運動的作用。研究表明,在飯後2小時以內,膽囊收縮素在血液里的水平有明顯提高,而這個時候,人的睡意也最強烈;2小時後,膽囊收縮素的水平回落,人的睡意也開始減退。此外,還有研究表明,那些進食高脂肪的受試者,他們的膽囊收縮素水平更高,結果,他們的睡意也比一般的受試者更強烈。

另一種激素叫食慾素,這是下丘腦分泌的一類激素。食慾素的水平與人的飢餓感及睡眠有著直接的關係。當食慾素水平低時,人就會覺得昏昏欲睡和不想運動。而食慾素水平高的時候,情況則相反,人會變得清醒且活躍。

有研究發現,當血糖濃度高時,會抑制食慾素的分泌,導致食慾素水平下降。而我們知道,當人進食之後不久,很多澱粉類食物被分解成了葡萄糖,進入血液,此時血糖的濃度是最高的,所以這個時候人自然就容易發困了。

血糖和食慾素的相互作用還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在飢餓時不容易睡著。因為那個時候,血液里血糖的水平低,食慾素水平較高,在這種生理條件下,人的大腦會很活躍——很可能那時候滿腦子是食物和美味。

從進化的角度看,這種解釋也很合理。人吃飽後發困,那是大腦命令我們「減少運動,把食物儲存起來」,以便於下次外出覓食時更加精力充沛。而當飢餓時大腦趨於活躍,則是大腦向我們發出警報「快去找食吧,否則你會餓死的。」

由此看來我們需要適當調整自己的工作,把重要的事情放到飯後2小時以後去做,因為這時候人的效率最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尋找一小塊海洋來養活全世界
追蹤地震的人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