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插入歐洲的鋼釘,俄國是如何得到加里寧格勒的?

插入歐洲的鋼釘,俄國是如何得到加里寧格勒的?

世界盃期間,有四場小組賽是在遠離俄羅斯本土的加里寧格勒舉辦的,分別是克羅埃西亞對陣奈及利亞、比利時對陣英格蘭、瑞士對陣塞爾維亞、西班牙對陣摩洛哥。

為了迎接本屆世界盃,俄羅斯政府花費了173億盧布(約18億人民幣)在加里寧格勒新建了體育場,可見這座城市所受重視程度之高。

資金緊張,將就著用

這塊名為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的飛地,對於俄羅斯的意味,可不僅僅是一個分會場這麼簡單。

永遠的飛地

加里寧格勒州是波羅的海南岸的海濱城市,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略小於北京市),市區面積216平方公里(相當于海淀區的一半),是俄羅斯聯邦最小的州,也是俄羅斯唯一一塊飛地。總人口約四十餘萬,俄羅斯人是主體民族,人數有35萬以上,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有3萬餘人。

位置很特別

民族也很複雜

如此一塊彈丸之地卻誕生了好幾位影響世界的名人大家:哲學家康德在這裡寫出三大批判;數學家哥德巴赫在這裡提出他的猜想;歐拉在這裡提出柯尼斯堡七橋問題;太空行走第一人列昂諾夫出生在這裡...

這頭盔我也想來一個

普京的前妻柳德米拉在這裡長大,還有眾多藝術家、作家、詩人在這裡長大,這彷彿是一座專門孕育近現代思想的城市。

加里寧格勒還盛產一種精美的物品:琥珀,他有一個美麗的綽號:琥珀之都。加里寧格勒和其毗鄰的立陶宛已探明的琥珀儲量佔到全球的80%—90%,其每年所產出的琥珀有800多噸之巨,佔到全世界產量的三分之二。為此,加里寧格勒市區開設了一個琥珀博物館,館藏琥珀精品逾6000件,是加市旅遊的必去之地。

加里寧格勒琥珀博物館琥珀製作的棋子棋盤

加里寧格勒舊稱「柯尼斯堡」(K?nigsberg),由條頓騎士團為紀念波西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在1255年所建,意為「國王之山」。歷史上這座城市的歸屬曾發生過多次變化,竟三次成為飛地(包括俄羅斯飛地),但大多數時間是歸屬於普魯士人。

條頓騎士團也算是當年波羅的海一霸了

柯尼斯堡第一次成為飛地是在17世紀,當時的勃蘭登堡選帝侯通過聯姻繼承的方式獲得了普魯士公國的統治權。但當時在勃蘭登堡候國和普魯士公國間還隔著波蘭王國,這是柯尼斯堡第一次成為飛地。

普魯士公國在經歷一系列歷史演變後先後成為過普魯士王國和德意志帝國,版圖也不斷變大,柯尼斯堡則長期是東普魯士省的首府。一戰以後,戰勝國為了削弱德國,在東普魯士和西普魯士間的維斯瓦河划出了一條寬80公里的「波蘭走廊」,將東普魯士與德國本土分離,柯尼斯堡又一次成為了飛地。

一戰後,波蘭走廊被劃給波蘭

東普魯士成為德國的飛地

事實證明

這種安排對波蘭並沒有什麼好處

二戰期間,柯尼斯堡作為德國東部重鎮遭受到了盟軍持續多年的轟炸,教堂、城堡等古迹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整個城市陷於癱瘓。

柯尼斯堡轟炸後的廢墟

1945年1月,蘇軍地面部隊開始進攻柯尼斯堡,柯尼斯堡戰役中雙方共投入兵力合計27萬人,各類火炮一萬餘門,戰役一直持續到4月9日,以德軍指揮官奧托·拉施(Otto Lasch)的投降而結束,蘇聯以傷亡六萬餘人的代價佔領了柯尼斯堡。

投降的德軍也許永遠也不會想到,這座七百餘年的普魯士古城再也不會屬於他們的德意志了。

柯尼斯堡戰役

全盤俄化

1945年8月2日,蘇美英三國在柏林發表《波茨坦協定》。為了根除德意志民族源於普魯士的窮兵黷武傳統,加之蘇軍在柯尼斯堡戰役中受到了巨大的損失,協定第五條文本規定:將柯尼斯堡及其周圍區域劃歸給蘇聯,美英兩國對此予以支持。

俄國在東邊吃掉了波蘭的土地

然後用德國的土地補給波蘭

並且自己吃下了部分東普魯士

(當然,東德和波蘭都在蘇聯控制之下)

這在今天看來絕對是一個戰略誤判了。

柯尼斯堡被併入蘇聯版圖後隸屬於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當局採用了多種手段迅速將這座古城「蘇聯化」。

首先就是改名。1946年,蘇聯當局以剛逝世的蘇維埃最高主席團主席加里寧(Kalinin)的名字給這座城市命名,並將當地的市鎮均冠以俄羅斯名字。

加里寧同志死前絕想不到

自己的名字會這樣流傳下來

加里寧一直是蘇聯名義上的最高領袖,主要從事教育工作,「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即是他的名言。他在蘇聯人心目中一直是「慈祥的爺爺」形象,用來命名這座城市能有效軟化征服感。

其次是移民,在1946—1949年間,原本居住在柯尼斯堡的德國人被強制驅離出境,取而代之的是各地而來的俄羅斯移民。

不止是柯尼斯堡

奧得河以東的德國人估計都要搬家了

最後是災後重建,蘇聯佔領柯尼斯堡時,原有的城市建築90%已被摧毀,蘇聯主導了當時的重建工作,興建起俄羅斯風格的劇院、住房、紀念碑。

此後的整個冷戰時期,加里寧格勒作為蘇聯領土的最西端一直是東西陣營對抗的前線。蘇聯波羅的海艦隊主基地曾設在此,作為軍事重鎮的加里寧格勒長期禁止外國人的進入。

相比蘇聯帝國時代

似乎落魄了很多

1990年3月,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立陶宛宣布獨立,加里寧格勒終於又一次成為了飛地,隨著1991年8月白俄羅斯獨立,加里寧格勒市和俄羅斯聯邦相距竟達到了500公里。

從此就離得遠了

根據解密的歷史文件,蘇聯解體之初,出於窘迫的財政狀況和「擁抱西方」外交政策的政策影響,俄聯邦國內在對待加里寧格勒問題上的態度和北方四島一致:通過歸還窮苦的加里寧格勒換取德國的巨額財政援助。

然而此事最後並沒有發生,原因有三:第一是東西德剛合併不久,德國疲於應對合併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二是歐盟的反對,歐盟擔心俄羅斯人會通過加里寧格勒進入歐盟,給他們造成壓力;三是俄羅斯國內有反對聲音,認為是喪權辱國的想法。

對今天的俄羅斯來說,似乎應該慶幸當年的這個提議的反對聲音如此激烈。不然,他們會失去一個鉗制西方世界的最有力武器。

飛地改前線

今日,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晴雨不定的俄歐關係決定了加里寧格勒「毛熊哨塔」的地位。北約經過數次東擴,其成員國已經囊括了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的波羅的海三國,這給俄羅斯造成了一定的戰略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加里寧格勒的戰略地位顯得格外重要,好像一顆插入北約的楔子,無論就「面子」還是「里子」而言,都是俄羅斯對抗北約的重要一步棋,可以說加里寧格勒的存在將俄羅斯的戰略縱深挺進了500公里。

蘇聯解體後,北約不斷東擴

加里寧格勒也從單純的飛地

變成了打入敵人內部的飛地

正因其特殊的戰略地位,軍事存在感在這裡尤為重要。

小小的加里寧格勒有三座軍用機場:切爾尼亞霍夫斯克空軍基地(Chernyakhovsk air base),部署有蘇-27戰鬥機;頓斯科耶空軍基地(Donskoye air base)部署有米-14、卡-25、卡-27;契卡洛夫斯克海軍航空兵基地(Chkalovsk naval air base)部署有圖-22、蘇-24等機型。在西北部還有波羅的斯克海軍基地(Baltiyskiy base),是俄軍波羅的海艦隊的重要基地,也是俄羅斯在波羅的海唯二的不凍港(另一個是聖彼得堡)。

雖顯得粗糙,但規模不小

2008年,美國布希政府先後同波蘭和捷克簽署在東歐建立反導系統的協議,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明確回應,將在加里寧格勒部署「伊斯坎德爾」導彈。伊斯坎德爾是路基機動行戰役戰術導彈,射程480公里,經過增程後最大射程達到了2000公里,涵蓋了大部分北約國家。

還是很難對付的

2014年11月,北約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愛沙尼亞舉行聯合軍演,次月俄羅斯便在加里寧格勒試射伊斯坎德爾導彈予以回應,彰顯對抗決心。

同時,加里寧格勒還部署了S-300導彈和「俄版薩德」沃羅涅日DM級雷達,能有效識別跟蹤6000公里內的導彈和其他目標。正因為加里寧格勒的存在,才讓這些導彈成為了能夠最大程度發揮作用的超級威懾武器,舒緩了俄羅斯本土的壓力。

但同樣的,加里寧格勒也為自己的軍事價值付出了代價,其經濟發展水平在全俄都算落後。蘇聯解體後加里寧格勒經濟受到了很大打擊,1997年,加里寧格勒的工業產值比1990年下降了70%以上。針對這一情況,俄聯邦決定在加市設立「特別經濟區」,對途經的貨物關稅給予了很大優惠,並大力發展製造業。

此舉效果顯著,加市GDP增長率多次超過了10%,全俄三分之一的電視機產自加里寧格勒,此外還為凱迪拉克、寶馬、悍馬等著名汽車品牌生產零配件。如今,製造業、造船業、捕魚業、琥珀生產是加市的四大經濟支柱,博彩也在此合法,俄當局宣稱要將加里寧格勒打造成「俄羅斯的香港」。

加里寧格勒能夠成為「俄羅斯的香港」嗎?

在飽受西方制裁的大背景下,這恐怕又是普京眾多口頭承諾里的一小個吧。西方永遠不想看到一個強大的俄羅斯,加里寧格勒也必將長期作為俄羅斯與歐洲國家對抗籌碼,在今後的日子裡持續扮演「毛熊哨塔」的角色。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濠江客 的精彩文章:

普利策獎得主華盛頓郵報評論員克勞瑟默因病去世,曾抨擊奧巴馬
決戰瑞典,瑞士中場沙奇里:小時候我就知道,足球不是鬧著玩兒的

TAG:濠江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