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了!孩子的焦慮,70%以上都是被父母「逼」的
說到情商,我們一定會先談論情緒。培養孩子的情商,第一步就是讓孩子學會體察情緒和應對情緒。
我們的情緒有哪些?最常見的4種基本情緒:喜、怒、哀、懼。
人是複雜的智慧生物,單單用這四種就想囊括人的情緒體驗,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英國作家蒂凡尼·瓦特·史密斯用一本《心情詞典》記錄了情緒的十萬個古怪而有趣的名字。
翻開目錄就能發現很多我們視覺上陌生卻在感受上很熟悉的情緒辭彙,焦慮就是其中之一。
01
孩子也會有焦慮嗎?
有時候,我們會感到煩躁、不安,可能還會伴隨擔心和恐懼,這些情緒混合在一起,實際上就成了另外一個情緒辭彙——「焦慮」。
焦慮是成年人世界的常客,工作、經濟壓力過大、人際矛盾、親密關係遇到挑戰......
這些都可能讓我們陷入焦慮,我們會因此失眠、坐立不安、出現頭疼等癥狀。
成年人難逃焦慮,會羨慕孩子們無憂無慮的童年,孩子們的生活是不是就沒有焦慮呢?
很多人知道孩子在入學的階段容易出現分離焦慮,但是孩子們感受到的焦慮並不僅僅是分離焦慮這麼簡單。
孩子的焦慮可能會出現在人際交往中、出現在飲食上或者睡眠中,表現為迴避人際交往、挑食、失眠、尿床、噩夢等。
為什麼孩子也會常常感受到焦慮?
研究者發現,我們的焦慮有30%來自於基因遺傳,70%受到我們的經歷以及家教方式的影響。
嬰兒出生10個月後,就能注意到父母消極的言行,並避免這些事情發生。
有研究表明,母親如果日常言行消極,孩子面對玩具都會表現出更多的迴避。
因此,很多「慢熱」的孩子,即使在父母陪伴下也很難快速融入遊戲和環境,有可能就是因為焦慮水平較高。
精神病理學家格雷厄姆·C·L戴維認為,焦慮情緒會在家庭成員之間「傳染」,並發現下面這種類型的家長,更容易讓孩子們感受到焦慮情緒。
02
孩子的焦慮是被「逼」的
每位父母都希望帶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如果進行一個排名,直升機式家長穩獲冠軍。
他們天天接送孩子,隔三差五地給老師打電話,或者沒事往學校跑,時時刻刻監控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希望所有的一切都在家長的掌控之中。
他們為孩子安排各式各樣「對他好」的補習、活動,深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
一旦孩子犯錯誤,就像一個直升飛機一樣在腦子上轉。
於是有人就把這樣的父母稱為「Helicopterparents」,直譯過來就是「直升機家長」,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
可是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在某時面臨威脅和挑戰,我們需要知道如何處理這些問題。
就像孩子們在體能課中會出現摔倒和碰撞的情況,有的孩子會認為這很平常,可有的小朋友就會出現迴避,不願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情況。
正是因為他們在生活中很少獨自面對這種情況,一旦遇到矛盾、碰撞就會感覺到安全受到威脅,並且不知道怎樣才能保護自己於是採取迴避模式。
直升機式的家長為孩子們一路披荊斬棘、保駕護航,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反而更容易感到焦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過度保護的行為。
父母的保護會讓孩子們認為生活中的荊棘非常可怕,自己難以應付,但凡遇到任何問題,就會感到緊張、焦慮、不知所措。
這類家長對孩子進行了過度保護,之前的文章裡面我們提到過影片《方舟天使》,影片里的媽媽就是很典型的直升機式家長。
這類家長教養下的孩子不僅可能出現過度叛逆行為,還會很容易出現高焦慮的情況,在情緒應對、控制上都會感受到阻礙。
03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最大
戴維認為,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著巨大影響。
「什麼對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面對這樣一個問題,父母往往不會考慮孩子的回答主觀地給出答案。
而父母處理親子之間問題的方式,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管教策略上,這樣的話語估計很多人都聽過:「你別哭了,你再哭就沒有玩具了。」
其實,這樣威脅性的方式會讓孩子體會到強烈的不安全感。此外,有些孩子只有在做錯事的時候才能得到父母的關注。
惹父母生氣之後,父母的消極言行會對孩子產生深刻的影響,這些行為都會提高孩子的焦慮水平,讓孩子變得敏感、謹慎。
因此,父母調整自己的言行能有效地降低孩子的焦慮水平。
如何解決孩子的焦慮
01
聽聽孩子的想法
在先入為主地為孩子安排一切之前,先聽聽孩子的意願,是否想要這樣的安排。
例如,對於愛動的孩子來說,讓他安靜地坐下來畫畫一個小時可能很困難。
但是讓他玩遊戲、做運動他就會很喜歡。
這個時候不妨在興趣班上進行符合孩子特質的篩選,讓孩子甩掉因為被逼迫而感受到的「焦慮」。
02
放開手,讓孩子自己浪
與其為孩子鏟掉一切阻礙,不如讓孩子自己浪,讓孩子從周遭的環境中獲得經驗。
孩子的人生體驗增加了,慢慢就能懂得什麼事情危險要注意,什麼事情安全可行,遇到危險應該怎麼做。
而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只需要作為一個積極的示範:主動社交、主動接觸新環境、用於面對並解決問題。孩子就能通過社會學習,習得為人處世的規則。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一個人也能解決問題保障安全時,焦慮也就會慢慢遠離了。
Ps
面對慢熱、容易哭鬧的孩子,很多父母束手無策。
對孩子發脾氣,逼迫他融入之前,不妨先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喜歡迴避問題,是否也容易感受到緊張、焦慮。
如果自己能積極面對問題、焦慮得到了緩解,孩子的問題可能就不再是問題了。
TAG:玩勝體能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