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不朽,叫校園裡的田家炳樓
01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臧克家
7月10日,香港一位99歲的老人安詳辭世。
他一向行事低調,但他的離去,卻引起了媒體和網友的極大關注,他的為人,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讚譽,他的事迹,被越來越多的人傳頌。
他,就是香港慈善家田家炳。
02
說起香港的富豪慈善家,我們往往腦海里會想起李嘉誠,想起邵逸夫。
其實,田家炳跟他們相比,毫不遜色。
有人曾這樣評價田家炳:他不是香港最有錢的,也不是捐錢最多的,但是把自己總資產的80%都用於慈善事業的富豪,在中國只有他一個人。
至今,他成立的基金會已在國內資助大學93所、中學166所、小學44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20所、鄉村學校圖書室1800餘間。
甚至,在經濟危機時,他為了兌現捐贈的承諾,把住了幾十年、價值上億的豪宅低價出售,自己去租房子住。
03
在田家炳的慈善捐助中,核心是教育。
在一次訪談中,他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田家炳16歲時父親去世,只能忍痛輟學,小時候沒讀多少書,成了他此生最大的遺憾。
後來他發現,在經濟發達的地方,人們的素質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發達。
他深深體會到,教育對個人的成長和創業,對國家的發達興旺有多重要。
他認為,13億人口是中國的一個大「包袱」,而辦好教育,就能把這個「包袱」變成財富。
而他資助的重點,是中小學,在捐贈給大學的時候,也主要是捐給師範大學。
因為他認為大學並不是誰都能夠念的,但有了中小學,每一個學生就都能有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也能夠給高校輸送好的生源。
所以,基礎教育、貧困地區,成了他捐助的重點,因為這樣投入的捐贈所產生的效應可能更大,「回報率」更高。
04
沒有誰能夠不朽,但我們所做的事業卻可以長存。
而在所有最能夠對國家、民族和個人產生深遠影響的事業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是教育。
據說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沒有中斷,得以保存至今。
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
我們一直是一個重視教育的民族。
記得在「我是演說家」節目里,羅天的演講《聽奶奶的話》打動了無數人,其中關於教育的一段特別令人印象深刻:
那個時候的農民會把自己僅有的一些土地,大家東拼西湊變成一塊完整的耕地,由當時全村的壯年去輪流地耕種,這塊土地的收成就是先生的薪水,這樣更多的孩子就有讀書的機會,這塊田被稱之為學田。
這是從宋代以來,就流傳於我國農村的一個古老制度。它的產量一般會高於其他土地,家長們會精心地耕種,因為他們自己明白,他們種下的是文明,而收穫的是孩子們的未來,對文化的尊重。
……
正是我們對教育的重視,對文化的尊重,才使得我們的文明能夠薪火相傳。
05
在田家炳的心中,就有一塊學田。
他說,中國的希望在教育。
他這樣認為,並為之努力。
其實有千千萬萬個有識之士也都認識到,中國的希望在教育,並身體力行。
但客觀地說,現在這樣的人還太少。
富起來的人們,更多的人把錢花在了聲色犬馬上,使得我們國家已經變成了奢侈品消費第一大國。
沒富起來的人們,則把富人當成奮鬥的目標,希望過上他們那樣的生活。
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能像田家炳一樣,捐資逾10億卻穿舊衣服,戴舊電子錶,月消費3000元。
但我們確實應該形成一種風氣,每個人都想著為教育盡一份力,能力小的捐一元錢、能力強的蓋一座樓,把我們教育的根基漸漸打牢。
這對我們國家,對我們個人,都更有意義。
06
有一種不朽,叫校園裡的田家炳樓。
打再多玻尿酸、羊胎素,容顏也終究會老去,買再多的私人飛機、豪華別墅,也終究是一場空。
唯有矗立在校園裡的大樓會銘記你的名字,裡面傳出來的讀書聲讓我們知道,你的生命已融入到文明的延續當中。
希望我們的國家能夠出現更多的田家炳,希望我們的校園,出現更多的田家炳樓。
只要大家都把教育當成一種事業,讓更多的人受到教育,讓更多的人受到更好的教育,我們的國家才更有希望。
作者:遺君明珠,教師,自媒體平台作者,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文章影響了億萬學生和家長。微信公眾號: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歡迎關注。
※一個字,讓你看懂《我不是葯神》
※教師如何避免挨打挨告,這位網友的回答令人深思!
TAG:明珠絮語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