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就怕你說「差不多就行了」
佟鑫海和您一起學《論語》
之一百三十九
《論語》
【原文】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子貢說:「詩經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講這個道理吧?」孔子說:「子貢呀,開始可以和你討論《詩經》了。因為告訴你前人的詩你能推導出新的見解啊。」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詩?衛風》。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骨器玉石已然珍貴,仍然要切磋琢磨,引申為學問道德方面要積極向上而精益求精。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一
有個朋友做裝飾裝修生意,新請了一個工人,他每次給客人量牌匾尺寸的時候,總是習慣說「差不多」,一開始朋友以為他靠著過往的經驗,應該問題不大。
幾次下來,卻發現按照他量的尺寸製作的牌匾或條幅,不是長了就是短了,客人不滿意,朋友無奈只好將之前的用料作廢,免費重做,扣了那個工人當月獎金,並警告他以後不能再出錯。
結果有一次牌匾的用料非常昂貴,工人再次出錯,客人惱怒,親戚將工人整個月工資都扣了也不夠重新買料的費用,最後只得將這個工人開掉了。
「差不多」說習慣了,在關鍵時刻就會出狀況掉鏈子,難以挽回失敗的局面。
心理暗示會對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的改變產生巨大作用。常說「差不多」,就會讓自己盲目樂觀,以為真的就差那麼一點點。
殊不知,起初可能就是一點點,但慢慢地這一點點卻在不知不覺中無限擴大,最後造成了天壤之別,雲泥之差,早已和目標背道而馳,相去甚遠。
「差不多」的圈套不知害了多少人
一
胡適先生曾寫過《差不多先生傳》,諷刺中國社會那些處事不認真的人。從處事不認真到處世不認真,許許多多的人就在「差不多」的圈套里度過一生。
「差不多先生」的處事原則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於是,他把紅糖買成白糖,把十寫成千,把山西看成陝西,他臨終前甚至說:「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認真呢?」
「差不多先生」的愚昧讓人可憐可恨,但更糟的是當時旁人不僅接受如此荒謬的存在方式,還企圖自圓其說,甚至直到今日。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們以為步入互聯網時代,早已社會昌明,思維解放,但是這「差不多」卻絲毫沒有頹意,反而以「佛系」之類的形式改頭換面重出江湖,和胡適先生當年諷刺的簡直如出一轍。
差不多也好,佛系也罷,都是在為自己的不負責任找了一個華麗的託詞和借口而已。
在這麼好的時代,只有順勢而為,站在時代的風口,秉承工匠精神,不敷衍,不將就,認真對待自己的人生,最終才不辜負這個時代給我們最好的機遇,成就自己和未來。
以中醫館為例,現在廣積德在全國已開設80餘家醫館,如何在強手如雲的行業內做大做強,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廣積德有自己的研發基地,有自己的藥材種植基地,藥材我們堅持選用最好的,診病強調人性化,回訪要及時,一點一點加起來,做出來的中藥和服務就比其他醫館上了一個檔次。為人診病治療事關重大,容不得半點兒馬虎,干我們這一行,要求的是一個「精」字,最怕的就是抱有「差不多」的心態。
細節決定成敗
一
總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
孔子學生無數,為什麼有的出類拔萃,有的寂寂無聞?
為什麼同樣的生意,有人賺錢有人賠錢呢?
身在職場,為什麼大家一同起步,數年後,有人一馬當先,有人卻原地踏步呢?
是的,生活是由每一個真實的當下組成的,來不得半點馬虎。這世上,任何轟轟烈烈的事業,也都是由一個個具體的細節構成。
大人物並不是每天干大事,不過是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這些小事堆積起來,就是大事業。
但凡大事,必作於細;擁有匠心,才出巨匠。
你對歲月辛勤耕耘,它才會還你一路風景;你對它糊弄應付,最後都是給自己挖坑。
有時候,我們和更好的自己之間,只隔著一句話:差不多就行。
轉發到朋友圈是最高的讚賞
※世界盃雖好,熬夜看球當心健康「亮紅牌」
※夏季吃薑的好處及誤區
TAG:佟話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