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詩情畫意楊柳青

詩情畫意楊柳青

中國北方,天津衛。沿京杭大運河向西南行進15公里,有一座運河上漂來的文化重鎮。這裡,風光靈秀嫵媚、安祥寧謐;這裡,建築精美、雕樑畫棟;這裡,文脈昌盛、斯文一派。所有這些,再加上一個和風輕拂、詩情流轉的名字楊柳青。

「先有楊柳青,後有天津衛」。氣魄恢弘、華貴典雅的大院文化,兼收並蓄、博採眾長的運河文化,含蓄內斂、精益求精的年畫文化,開拓創新、敢為人先的趕大營文化,無不彰顯著天津文化的個性魅力。

津鼓開帆世人驚

楊柳青已有1000多年歷史。原為海灘沼澤,後黃河經此入海,挾來了黃土高原萬仞厚土,沉淤泥沙漸成陸地。

宋代之前,「楊柳青因西南有三角淀,為子牙河、大清河的入海處,曾名『流口』,意為河流入海之口。後因子牙河、大清河兩岸廣植楊柳,又諧音為『柳口』。直到元末明初,『柳口』地名逐漸被『楊柳青』所取代」。(引自譚汝為先生《楊柳青古詩萃》序)

800年前,貫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在這裡飄然而落。「二水中分雲窈窕,幾家楊柳木芙蓉」。楊柳青,誕生於大運河、子牙河二水之間,千年古鎮以水為乳,以水為路,因水而興,因水而盛。「楊柳青垂驛,蘼蕪綠到船。笛聲邀落月,席影掛長天」。隨著京杭大運河的南北貫通,古鎮十里長堤,楊柳依依,碧草茵茵,一派江南水鄉景象。西渡口、藥王廟、三義廟、准提庵、估衣街、河沿大街、席市大街、菜市大街、豬市大街,見證了這裡往昔的漕運鼎盛、商賈雲集、舟楫林立,帆檣蔽日。明清時期,楊柳青是運河漕運重要樞紐,中國北方商貿流通和文化交流集散地。

在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的筆下,楊柳青是一座斯文小鎮。「早在元末,楊柳青就開設私塾,至明清兩代,塾學興盛。始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的崇文書院,為楊柳青鎮造就了30多位翰林、進士和舉人。歷史名鎮之所以人才輩出,百姓知書明理,書院的文化教育與禮儀熏陶,功不可沒。」(引自譚汝為先生《楊柳青古詩萃》序)

這裡,有美崙美奐的古代建築群。石家大院,18個院落,四合連套,氣勢宏浩,鴛鴦廳、佛堂、南花廳、戲樓堪稱建築精品,磚、木、石雕精美而獨具特色,是華北地區保存較好、規模較大的清代民宅建築群。安家大院、周家大院、董家大院典雅華貴,氣度雍容不凡。走進任何一座院落,你都能依稀辨聽人間風雨、興衰滄桑,感悟世態炎涼。建於明代的文昌閣,飛檐高翅,螭卧架頭,檐角各墜銅鈴,風吹作響。「崇閣蒙雨」,曾是昔日楊柳青十景之一。

這裡,是中國四大木版年畫之冠楊柳青年畫的故鄉。始於宋、興於明、盛於清的楊柳青年畫,刻工精麗,繪製細膩,色彩鮮艷,線條流暢,人物逼真豐滿,雅中有俗,俗中見雅,富有獨特的民間藝術風格和濃郁的地方民俗特色,是中國年畫中的珍品和瑰寶,「今天,世界上凡有珍藏中國畫的地方,就有楊柳青年畫馮驥才」「連年有餘」「吉慶如意」「金玉滿堂」「福壽三多」,寄託了楊柳青人對天下朋友的淳樸情感,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和祈望。

這裡,出能工巧匠。戴廉增、齊健隆、高桐軒、閆美人、張祝三、錢慧安、潘忠義、霍秀英、霍慶順、霍慶有、張克森,一代又一代年畫名師燦若星辰;「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隨手勾上幾筆墨線,信手抹上幾團濃彩,是古鎮人的家常便飯。這裡世代流傳著美麗的傳奇和神話:楊柳青年畫「一年古一張,不知落在哪一方」「天津衛城西楊柳青,有一位美女白俊英」,一段段引人遐思翩翩的故事,依然在古鎮的後人中口口相傳,耳熟能詳。

「歷代多有名士到此遊歷,如金代元好問,元代揭傒斯,明代謝遷、于慎行,清代高廣懋、查禮、管幹珍、永瑆、英廉、周馥等文人墨客都有感而發,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詞,或盛讚此地風情,或抒發個人情懷。如金元好問「楊柳青青溝水流」、清查禮「萬頃桃花千柳樹」、沈悛「楊柳桃花三十里」、永瑆「楊柳陰陰似畫圖」、梅寶璐「楊柳青邊楊柳青」等,都為千年勝跡更添風采。」(引自譚汝為先生《楊柳青古詩萃》序)

村旗誇酒蓮花白,

津鼓開帆楊柳青。

壯歲驚心頻客路,

故鄉回首幾長亭。

春深水暖嘉魚味,

海近風多健鶴翎。

誰向高樓橫玉笛?

落梅愁絕醉中聽。

明嘉靖二十九年春,中國古代文學家吳承恩北上求官,從淮安出發,一路乘船,經京杭大運河,進南運河,泊楊柳青。正是春深水暖時候,詩人嘗南運河魚鮮,品楊柳青醇酒,沐渤海雄風,賞一鶴排雲,忘情於異鄉春色之中。忽聞遠處高樓玉笛橫吹,「梅花」亂落,不覺鄉愁頓生;慨嘆客路驚心,故鄉漸遠,仕途坎坷,前路未卜,不禁悲從中來,頹然醉矣。吳承恩這首《泊楊柳青》雖凄楚動人,但也印證了這裡昔日的秀美、富庶與繁華。

如果你到楊柳青遊覽,會聽到許多關於乾隆皇帝的傳說:「乾隆爺賜名楊柳青」「乾隆爺微服賞年畫」「乾隆爺讚歎楊柳青出美女」……雖然這些都屬戲說,但這位清朝皇帝與楊柳青確實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在西青區組織的「尋根大運河」活動中,民間文化研究者遍查史料,走訪耆老,釐清了乾隆與楊柳青的淵源。研究成果表明,乾隆曾五次駐蹕楊柳青,並多次留詩。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中,記錄乾隆皇帝駐蹕楊柳青湖洋庄(也稱胡羊庄)五次。「這五次駐蹕分別為:乾隆三十六年(1771),乾隆巡幸山東,二月己卯日(初八)御舟駐蹕湖洋庄;巡幸山東後,回城途中,三月丁卯日(二十六),御舟再次駐蹕湖洋庄;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巡幸山東,二月辛未日(二十九),御舟駐蹕湖洋庄水營;回程途中,四月丁巳日(十六),乾隆御舟再次駐蹕湖洋庄水營;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巡幸山東,回程途中,四月丙辰日(初六),御舟駐蹕湖洋庄。

乾隆四十一年,乾隆路過楊柳青時曾專門作《過楊柳青村作柳枝詞》三首,吟詠楊柳青景色以抒懷。這次行程中另一首寫楊柳青的詩收於《靜海途中雜詠》。乾隆六十年(1795),85歲的乾隆帝決定在次年正月將大位傳給第十五子顒琰,並借歸政大典之機,再次邀集各方老人來京共享『千叟宴』。據《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記載:『太上皇帝同皇帝御重華宮,召大學士及內廷翰林等茶宴,以舉千叟宴於皇極殿禮成,用柏梁體聯句。』於是,有了《舉千叟宴於皇極殿禮成聯句用柏梁體》。該詩見於《御制詩集》余集卷一。全詩較長,詩中綜述乾隆一生政績。其中兩句提到乾隆五十九年巡幸天津時路過楊柳青受百姓歡迎的情形:『八四啟鑾御轡韀,石口柳青歡盈廛。』句後小注曰:三月二十日,御舟過琴高祠旁石口村。二十四日,經楊柳青夾河地方。該二處居民踴躍歡迎……特加恩,將該村莊本年應徵錢糧普行蠲免。」(引自《每日新報》張家民、馮立先生文章《乾隆五次駐蹕楊柳青多次留詩》)

龍舟落帆,天子豋岸,楊柳青的繁華盛景給了這位盛世天子極深的好感,也為今天的人們留下了無邊的遐想。

今天的楊柳青,已成為一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水乳交融、現代化的新興城鎮。楊柳青鎮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改革開放40年來的突出成就,一舉榮獲了「中國魅力文化傳承名鎮」「國家衛生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環境優美鎮」「國家級生態鎮」和「國家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正在努力打造國家級文明城鎮和「5A景區」。

濃描淡抹鑄畫魂

2017年8月27日晚20 時許,天津「水滴」體育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運動會隆重開幕!一場驚艷絕倫的大型開幕演出橫空出世。當一幅娃娃抱魚的巨幅楊柳青年畫,依靠聲光電全息投影技術徐徐展開、緩緩升起的瞬間,全場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蓮年有餘,是富貴,是吉祥,是百姓心中最喜悅的盼望;國泰民安,人民幸福,是一個國家所能構築的最實在的溫暖。」隨著主持人的解說,《蓮年有餘》,這幅堪稱天津元素、天津名片的楊柳青年畫代表作震撼了在場的所有觀眾,也深深喚起了人們穿越往昔的回憶。

今天,五十歲以上的中國人,對年畫有著揮不去、抹不掉的情結。「無畫不年」,幾百年來,張貼這些斑斕的色彩和圖案,是中國普通百姓辭舊迎新、祈福納祥的盛大儀式。起於宋、興於明、盛於清的楊柳青木版年畫是中國民間四大木版年畫(四川綿竹年畫、天津楊柳青年畫、山東濰坊年畫、江蘇桃花塢年畫)之一,以製作技法獨特、色彩鮮艷、線條流暢、造型細膩、寓意巧妙、種類繁多, 被民間推崇為中國木版年畫之首、之冠,深刻影響了國內近百種年畫。

和其他年畫一樣,最初的楊柳青年畫同樣都是發於民間、起於草根。

宋「靖康之難」之後,大量的工匠被金掠到了北方,其中一些畫匠也被帶到了北方定居。因楊柳青一帶附近村莊盛產杜梨木,適於雕版,就逐漸用它刻印門神、灶王、鍾馗、天師、月宮圖之類神禡,逢年過節出售,以為生計。

「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大運河開通,地方日漸繁榮,南方運來的紙張、顏料比較精細好用,習此藝者漸增,且不斷創新……明萬曆(1573-1619)年間,出現套色木刻,改用白紙,用朱、綠、黃、黑等顏色套印,誠為年畫的一大進步……經過藝人的不斷改進,漸有套印加手繪年畫,形成楊柳青年畫的雛形,仍是全家人自繪(打墨稿),自雕(雕版),自印,自己加工手繪,自己推銷產品,僅以姓氏為記」。(引自《西青文史》第九冊謝玉明先生文章)

清代,京杭大運河的帆舟從蘇州的桃花塢載來戴氏家族。清代乾隆(1736—1795)年間,以製作年畫為生的戴家在楊柳青的運河邊繁衍了九代人之後,首創了以自家姓名為字型大小的「戴廉増畫店」。戴廉増開始雇徒工、請畫師,進行出樣、雕版,且有了明確分工和工序:勾描,以墨勾圖,表現圖案,塑造形象;刻版,以刀代筆,在杜梨木上刻出王侯將相、才子佳人、娃娃抱魚;水印,鬃刷蘸墨,棕耙拓印,墨線精緻;彩繪,上粉色,染天地,點臉眼,描白花,一幅幅精美的楊柳青年畫就做成了。

大運河,給了楊柳青年畫這朵民間藝術的奇葩無窮無盡的滋養。康乾盛世的繁榮,運河通航的發達,南北文化的交融,使得楊柳青年畫兼收並蓄、海納百川。運河沿岸各地的風物人情、時令習俗、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南方沿運河北上到此定居的許多文人畫家的加盟,順河南下的京城宮廷畫派西洋透視技法的傳播,統統被楊柳青的畫師們「拿來所用」,他們用質樸的感悟和自生自滅的才華,在刻刀與筆端恣意淋漓地演繹和詮釋著。「白蛇傳」「昭君出塞」「文姬歸漢」「打金枝」「木蘭從軍」「轅門射戟」「三顧茅廬」「東吳招親」「藕香榭吃螃蟹」「暖香塢雅制春燈謎」「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喬太守亂點鴛鴦譜」,楊柳青年畫逐漸文氣起來、雅緻起來。神話、典故、傳奇、侍女、娃娃、戲出、山水,楊柳青年畫題材琳琅滿目;「貢尖」「板屏」「條屏」「三裁」「斗方」「缸魚」「炕圍」「燈畫」「歷畫」,楊柳青年畫體裁多姿多彩。

乾隆至嘉慶(1736—1820)年間是楊柳青年畫的鼎盛時期。「相繼出現了年畫作坊一百多家,有十幾家較大作坊,每家都有五十多個畫案,二百多名工人,每年一家至少能印二千多件活(每件合年畫五百張),全鎮年畫業從業人員多達三千人。」「年畫作坊鱗次櫛比,畫牌相招,彩幌遙對,每歲冬至前後,遠近各地躉畫客商四方雲集,直到臘月初,貨色交齊,商旅車馬才絡繹散去……」「由於產銷兩旺,又把加工手繪擴大到鎮南炒米店、古佛寺等三十六村,便有了『家家會點染,戶戶擅丹青』的美傳,形成了以楊柳青鎮為中心的畫鄉。」(引自《西青文史》第九冊謝玉明先生文章)

乾隆中期,隨著戴氏年畫被納入宮中貢品,大批楊柳青年畫店紛紛搶灘登陸京城市場,聲名遠揚。楊柳青年畫沿運河南下冀魯豫蘇皖浙,沿大清河、子牙河、北運河、薊運河遠銷內蒙和關東地區,甚至流傳到遙遠的俄羅斯。現在,許多年畫就被珍藏在俄羅斯大大小小數十座公立博物館中,僅就聖彼得堡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就有3000多幅中國木版年畫,其中大部分是一百多年前楊柳青年畫的「貢尖」,這些古版年畫在中國本土幾近絕跡,成為孤品,其藝術價值難以估量。

鴉片戰爭後,隨著國運日漸衰落,兵連禍接,加之西方先進低廉的印刷術的衝擊,楊柳青年畫行業漸入困境,逐漸走向衰敗。尤其是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人和中華文明的嚴重摧殘踐踏,民不聊生,年畫畫版被劈毀無計,或被日軍用來鋪路、堵決口、搭碉堡,或被當做劈柴,賣給飲食攤點,焚於爐火,幾百年藝術精華瀕臨滅絕。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新老藝人的艱辛努力下,楊柳青年畫奇蹟般獲得了新生。至今,楊柳青人還仍在相傳著1959年周恩來總理來楊柳青視察畫店,同年畫藝人們促膝交談,共商年畫復興大計的情景。

今天,沿運河溯游,兩岸綠柳依依,雕樑畫棟,千年古鎮楊柳青依然畫庄林立、字型大小滿街,有人依古法傳承技藝,也有人開始創新發展。2006年,楊柳青木版年畫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年來,當地政府為了楊柳青年畫的傳承保護和發展,確立了「標準化、系列化、組織化、規模化、市場化」的發展思路,牽頭組織有關單位和社會各界,開展了實體企業引入、網路營銷、衍生品市場開發、專題文藝作品創作、大型特色宣傳交流活動、年畫專業人才培訓(成立楊柳青年畫大專班)等工作,進一步提振了楊柳青年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到2017年,全區共有年畫從業人員2000多人,年畫作坊 72 家,年畫衍生品創作研發16個類別182個品種,年銷售額 5000餘萬元。

一代名畫,涅槃鑄魂,畫魂永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