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名老中醫話胃炎:清利濕熱化黏滯

名老中醫話胃炎:清利濕熱化黏滯

【長義堂說】

濕熱內壅是慢性胃炎發展過程中常見的病理演化,臨床表現為胃脘部脹滿疼痛,嘈雜灼熱,頭重如裹,頭目眩暈,身重肢倦,時有噁心,口渴口苦,大便黏滯,小便色黃。治療清利濕熱,既驅除濕熱病因,有舒展氣化以扣病機。

【陳瑞春】

濕熱之病機在胃炎中有多種途徑可致,臨床症見口苦口乾、泛酸嘈雜、中脘灼痛、口氣穢濁、便干不暢、脈弦滑等。治療需清化濕熱,濕從氣化,常用黃芩、黃連、虎杖、梔子、蒲公英等。

【高福安】

慢性胃炎病例中不乏濕熱中阻之證,常見舌苔黃厚膩者,清熱利濕是常用的治法。藥物多選用黃連、蒲公英、金銀花、茯苓、薏苡仁等。

黃連清熱燥濕,對濕熱留滯腸胃療效卓著。蒲公英、金銀花清熱解毒,入胃經。現代藥理研究認為上述三味葯對多種細菌都有抑殺作用,對慢性胃炎的作用可能與其抑殺幽門螺桿菌等有一定關係。

茯苓味甘性平,藥性和緩,既能健脾利濕,又能和中化飲。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

薏苡仁健脾滲濕,性微寒而不傷胃,益脾而不滋膩,藥性和緩,是一味清補利濕的藥物。

【董建華】

氣行則濕化,濕祛則熱易清,故行氣化濕,和胃通降為其主法。藥用紫蘇、藿梗,辛溫,歸脾胃經,行氣健胃,化濕止嘔為君葯;制香附理氣解郁,除三焦氣滯;炒陳皮理氣燥濕,化痰健脾,增強行胃氣化濕邪作用。

濕熱之邪在里日久化腐生毒,在外表現口苦便結,舌紅苔黃,胃鏡見胃黏膜充血水腫,甚則糜爛出血。故加蒲公英清熱解毒消腫,虎杖清熱利濕,活血解毒,且二藥性平,祛邪不傷正。

若見呆納差加焦四仙以健脾開胃,行氣消積。

【黃叔與】

推崇薛生白濕熱主傷脾胃之說,謂脾胃均主中央屬土,濕土之氣同類相召,故濕熱或內生,或外受,終歸傷及脾胃,治宜清熱化濕,理氣止痛,常用香蔻平胃散加味,藥用木香、草蔻、蒼朮、厚朴、陳皮、法半夏、黃連、通草等。

化濕葯中常以蒼朮配厚朴,認為蒼朮氣香味厚,走而不守,能泄胃中之濕,凡胃中濕盛,胸隔滿悶疼痛,舌苔厚膩者,非蒼朮芳香猛烈不能開泄。厚朴寬中化滯,能除胃中濕滿,治胃氣上逆,噁心嘔噦。二葯合用,有較好的祛濕理氣之功。

【魏自敏】

治療慢性胃炎經驗清熱除濕治其標,常用半夏、黃芩、黃連、浙貝母等。認為「濕為陰邪,非溫不化」,固又用辛香芳化之品寬中理氣,通暢脾胃,如佩蘭、白豆蔻、厚朴等。

【長義堂說】

幽門螺桿菌的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獎,是人們對胃病的認識與治療有了一個實質性的飛躍,也改變了中醫對慢性胃炎的認識與治療

【金海生】

慢性胃炎自始至終貫穿一條線,即「濕熱」,也是西醫所說的 HP 感染。

濕熱為慢性胃炎的重要標症之一,只不過在某階段濕熱程度不同,所有藥量及配伍藥物有所不同。

【李玉奇】

倡導「胃病以癰論治」一樣,多用金銀花、蒲公英、茵陳、柴胡等,均能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生長,但要注意不能用過寒之品以防敗胃。夾濕盛者加砂仁、厚朴、蒼朮之類;積濕蘊熱酸多者,烏賊骨、大貝、黃連、吳茱萸等酌情用之。

【李佃貴】

對脾胃濕熱證或胃熱為主的患者,主要著眼點在於「邪熱」與「濕濁」,邪熱與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有關,濕濁與胃粘膜水腫、浸潤、糜爛等活動性炎性病變有關,要在健脾助運基礎上輔以清熱化濕、理氣暢中之品。

清熱化濕葯常用茵陳、虎杖、田基黃、黃連、蒲公英、連翹等;濕重者選加白豆寇、砂仁、石菖蒲、佩蘭等芳香化濕葯,或選用三仁湯;熱重者選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清熱解毒之品,但苦寒之品易於傷脾害胃,不可過用;還可加香椽、佛手、木蝴蝶、玫瑰花、檀香等平和之理氣葯,使氣行濕化;也可根據具體病情選用延胡索、刺蝟皮、九香蟲理氣止痛,

或用甘松、木香、萊菔子理氣除脹,枳實、檳榔破氣導滯,旋復花、代儲石理氣降逆。熱消濕除,氣暢納化,癥狀自除。

【長義堂說】

《辭海》記載:「物之能害人者皆曰毒」,國醫大師張學文有著名「毒邪致病」理論。濕熱、熱毒也是中醫論治胃炎的常用概念。

【林禾禧】

治療慢性胃炎立「解毒」法,認為胃為濕土,脾喜燥惡濕,濕性粘滯,無論是外感濕熱、寒濕之邪,或濕濁內生均導致濕濁壅滯中焦脾胃的病理變化。肝氣鬱結日久化火,與濕濁相搏則濕熱(毒)壅滯中焦,可導致胃脘痛、腹脹、早飽、噯氣、返酸、燒心、,噁心嘔吐、納呆食少等癥狀。加之其所處福建南方為亞熱帶氣候,溫熱多雨,南人多濕,,故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常加入清熱化濕解毒之品。如蒲公英、大黃、黃連、黃芩、連翹、黃柏、梔子等,而在運用中特別注意苦寒清熱藥物易敗胃傷陰,常加入少許辛溫之品,如蘇梗、厚朴、陳皮等,寒熱相宜,兼顧胃氣。具體來講,

①清熱解毒與理氣葯合用:常於黃連、蒲公英、連翹之中配對使用蘇梗、厚朴、陳皮等理氣葯,以防苦寒太過,氣機阻滯;

②清熱解毒與化濕葯合用:於清熱解毒藥中加入薏苡仁、蒼朮、茯苓、扁豆、白蔻仁、佩蘭等祛濕化濕之品,取辛開苦降、濕熱雙清之意;

③清熱解毒與養陰葯合用:於石斛、百合、甘枸杞、太子參等養陰葯中酌情加入黃連、蒲公英、連翹等葯,以清熱養陰;

④清熱解毒與益氣葯合用:常於生黃芪、党參、淮山藥、白朮等補氣葯中加用清熱解毒之品,如蒲公英、黃連、連翹、黃芩等,以達到標本兼治之功效。

【張學文】

邪毒具有穢濁之性,易轉化火熱。

解毒之品主要為化濁解毒、清熱解毒,化濁解毒多為芳香化濕葯,如草果仁、白蔻仁、藿香、佩蘭、石菖蒲等,清熱解毒者多為清熱解毒藥物,如黃連、黃芩、梔子、連翹、蒲公英、夏枯草、板藍根、白花蛇舌草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上述藥物皆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抗病毒、抗腫瘤的作用,部分藥物可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的功能。

對於舌苔白厚膩者,喜用草果仁、白豆蔻,

然而解毒亦能傷正,故不必過用,中病即可。

【徐迪華】

有一種胃炎,常有胃脘硬實脹痛,口中干苦,便堅溲赤,舌色暗紫,苔膩黃,甚至便血等癥狀。此系濕熱久蘊,熱鬱血淤證。治法清熱化濕在所必須,但又必須加涼血化淤葯。選用生地、大黃、丹皮、桃仁、赤芍等葯,有便血者用茜草根、失笑散、三七等。

【長義堂說】

慢性胃炎的清熱化濕必須照顧到脾胃的特點,脾胃虛弱的現象。

【王文仲】

慢性胃炎脾胃濕熱證雖以邪實為主,但脾胃內傷在先,則多見不同程度的脾胃虛損現象。應以清化為治,即清胃熱化脾濕,而不宜用大寒苦燥之品,以防克伐太過,反傷中土。

方以蒿芩清膽湯為基礎,意在上下分消,暢通氣機。

臨證又需辨別濕與熱孰輕孰重,選加或調整清熱葯與化濕葯兩者藥味或藥量的比重。如清熱可加蒲公英,化濕可用佩蘭、白豆蔻、扁豆衣,亦可加薏苡仁清熱利濕健脾;濕熱俱重,氣機郁滯者,可加左金丸;濕熱蘊結必阻血絡,加丹參可活血化瘀通絡,改善局部循環,有利於損傷粘膜的恢復,使濕熱癥狀迅速改善。

【長義堂說】

濕熱纏綿,日久傷陰。

【王燦暉】

以為「在陽旺之軀胃濕恆多」,日久每致濕熱傷陰,形成胃陰虧而濕熱蘊之局勢.,症見口乾而粘、知飢不食、舌紅苔少而粘膩等,治療多較棘手,每以川石斛、大麥冬、北沙參配焦蒼朮、法半夏、炒黃芩、蒲公英,使滋胃而不礙濕,化濕而不耗陰。真是消補得宜、潤燥有度.

【長義堂說】

治療慢性胃炎濕熱內蘊之證,寒涼清熱易助濕,香燥祛濕易生熱。處方用藥當處心積慮,權衡陰陽。

-----------------

長義堂中醫*健康*生活*文化微信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義堂 的精彩文章:

TAG:長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