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宋之問為何會與駱賓王合作寫絕唱
文/馮玄一
初唐時期,有兩位重要詩人,他們都善於寫五言詩。他們年齡一大一小,大的寫過一首詠鵝詩,是當今孩童的必背詩歌。小的寫過一首《渡漢江》,其中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也被後人津津樂道。
話說到這裡,很多人都知道,大的是駱賓王,小的是宋之問。駱賓王是初唐四傑之一,而宋之問的五言詩在當時就很有名,《舊唐書·宋之問傳》評價他「尤善五言詩,當時無能出其右者」。可見他們都是極有才華的,是當時詩歌界的翹楚。
但有趣的是,他們二人的政見卻不相同。駱賓王堅決反對武則天,在武則天稱帝時,他為徐敬業寫了討伐武則天的檄文,文中把武則天狠狠地罵了一通,他說武則天「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後於翚翟,陷吾君於聚麀」。這些帶有人身攻擊的話,代表了當時一部分李唐皇室擁護者的看法。
但是宋之問卻是武則天的忠實粉絲,他寫詩拍武則天馬屁拍得很響,深得武則天的歡心,官職因此一路升遷。為了仕途、祿位,他一味巴結逢迎當時權貴,看風使舵。武則天退位之後,他又巴結武三思,靠出賣朋友換取官職,為時人所不齒。
這兩個政治立場截然不同的人,如果遇在一起,會是什麼結果?會擦出何種火花?
對兩位詩人的生平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主流的觀點認為,駱賓王在徐敬業起兵失敗後被殺了。而當時的宋之問還是個籍籍無名的書生。所以,他們不可能相遇,也不可能擦出火花。
但是,在一些筆記野史里,駱賓王並沒有死,他和宋之問確有相遇,而且兩人合作寫出了一首很有名的五言詩。
這個故事出自孟棨的《本事詩》。
據說,武三思死後,宋之問於景龍三年( 7O9)被貶到越州擔任長史。期間,他夜宿靈隱寺。心情鬱悶的他,夜不能寐,起床披衣,在寺中散步。幽靜的月光照得古寺愈加空靈。惆悵的宋之問想寫一首詩來排解心中的憂思。
但是,也許是心境不佳的緣故,以善於寫詩聞名的才子竟然只吟出了開頭兩句便哽住了,再也沒法接上。他在幽靜的寺院里,他一邊吟誦一邊思索該如何接下去。可就是沒有思路,想了許多句都覺得不如意。
這時,不覺之間他踱到一間禪房前,只見房門微開,一個白髮的老僧盤膝坐在禪床上。
老僧見宋之問,問道:「夜這麼深了,施主你不去休息,還在這裡苦苦吟哦,為啥原因?」
宋之問回答說:「弟子以寫詩為業,偶經此寺,欲為此寺題詩一首,但想了半天,只有首聯,餘下便再也想不出好的詩句來」。
老僧說:「你把已想好的首聯說給我聽聽」。
宋之問吟誦道:「鷲嶺郁岧嶢,龍宮隱寂寥。」
老僧聽後,略一抬頭,說道「何不續上『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呢!」
宋之問聽後大驚:這兩句實在太漂亮了。
於是,宋之問接著這兩句一口氣續全篇: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橋。
當晚夜已深,詩成之後,宋之問不便打擾,就回房休息了。
第二天清晨,宋之問再去拜望老僧,老僧已不知去向。
在寺僧中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個老僧就是駱賓王。
宋之問對此很懷疑:不是說駱賓王早被處死了嗎?
可寺里的僧人卻告訴他說:駱賓王隨徐敬業起兵反抗武則天失敗後,和徐敬業一起逃亡,征討的將帥害怕兩個主要的叛逆要犯都沒有捉到,朝廷會降大罪,於是從戰死者中找出兩個類似駱賓王和徐敬業的人,割下兩人之頭充數獻闕。後來知道兩人仍活著,也不敢再去捕捉,免遭欺矇皇上之罪。後來,徐敬業和駱賓王都隱居深山為僧。駱賓王常常遊覽名山大川,行蹤飄忽不定,至今已不知所蹤。
這個故事不一定是真實的,很有可能是當時文人的杜撰。但從詩歌來看,這首詩中的第二聯「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格調確實比其餘聯更高,這是具有大胸懷、開闊胸襟的人才能寫出的句子。
我們至今已經無法判定這個故事的真假,但是這首題名為《靈隱寺》的詩歌帶給我們的藝術享受確實真真切切的。
※她改變了北魏「立儲殺母」的制度,胡太后卻慘遭殺害,下場凄涼
※灣仔一向玩曬的「洪興」,竟是軍統少將組建的「新義安」
TAG:文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