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比杜甫大11歲,兩人一生見過2次面,彼此印象如何?
(文/周帆 作者系鄭州大學文學碩士,配圖來源於網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剩下的例子就不舉了,就這麼三句就足以讓人們明白我們要說的到底是誰了。
詩仙李白,這個「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的詩歌奇才,通常都是以一副玩世不恭、把酒言歡又恃才傲物的形象出現在大部分人的面前。
然而大家除了崇尚他那種不拘一格、放蕩不羈的性格與豪情又羨慕他千年難遇的才情之外,對李白的了解也十分有限,換言之——李白被很大程度的符號化了。很長一段時間裡,起碼是在我們求學的十幾年中,李白成了一種精神象徵,而不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俠客。
為什麼說他是俠客?李白實際上是一個武俠迷,如果活在這個時代,他肯定會是金庸老先生的忠實粉絲。李白一生都以俠客自居,既是俠客,自然劍不離身。而他為了劍術的精進,還曾特地跑到東魯跟隨當時的劍術大師裴旻學習,所以李白其實不僅詩寫得好,功夫也不差。
起碼比起大多數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李白的戰鬥力是很可觀的。別忘了他師父裴旻的劍舞可是唐文宗御封的「三絕」,另外兩絕是李白的詩歌與張旭的草書,師徒二人也算是天作之合。
但是李白平生有一件事卻鮮有人知,那就是他和杜甫的交情。不知道其他人如何,編者從小就被語文課本騙的不輕,總以為杜甫老成持重,插圖上畫的又很滄桑,年紀肯定長李白不少。後來才知道李白比杜甫大了整整十一歲,而他們二人一生中也只見了兩次面。
天寶三年,也就是公元744年,李白在洛陽認識了杜甫,兩人一見如故,把酒言歡,天雷地火,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宏大的詩歌碰撞。兩年後,李杜兩人再次見面,但是這也就是兩人最後一次見面。十多年後,李白就因病去世,兩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就只有兩面之緣,著實令人惋惜。
然而杜甫對李白的敬仰之情可謂是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在杜甫的一生中,總共寫給李白的詩一共有十首,分別是《贈李白》(二年客京都)、《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與李十二白同尋覓范十隱居》、《飲中八仙歌》、《冬日有懷李白》、《春日憶李白》(就差夏天一年四季就齊了!)、《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不見》(不見李生久)、《寄李十二白二十韻》。光是看詩名就知道杜甫無論是春夏秋冬還是睡著醒著,無時不刻都在「思念」李白,足以體會他對李白的敬仰之情是無與倫比的。
而反過頭來看李白呢,他比較著名的贈詩中就只有一首《贈汪倫》。
相傳李白曾給杜甫謝過四首詩,但是其中有幾首還存疑,被認為是他人代筆。即便我們把它們全算上,其中的句子大多是這樣的: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是否寫給杜甫尚存疑):魯酒白玉壺,送行駐金羈。
《沙丘城下寄杜甫》: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從頭到尾不離一個酒字,簡單的翻譯過來就是:來啊,喝!不要想了,喝!還有啥說的,喝!雖然李白「斗酒詩百篇」的名號很響亮,但是依然不能掩蓋這些詩句中的「敷衍」之情。
雖然誰是大唐第一詩人的爭論到今天都無休無止,而且也永遠不會有標準答案,但是李杜二人在歷史上的地位是永遠無法動搖的。無論他們二人到底是不是「單相思」的關係,那都是戲說了。我們應該看到的,是英雄惜英雄,文人不相輕的氣概與胸懷。
※此姓氏曾是帝王之姓,被滅國後命運多舛,給女孩起名覺得為難
※狂歡世界盃沒中國?足球的「祖宗」是古代蹴鞠,清朝時卻逐漸沒落
TAG:史心可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