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紅色追尋,擎起「天山鐵騎」的精神旗幟

紅色追尋,擎起「天山鐵騎」的精神旗幟

駐守在天山北麓的新疆軍區某裝甲團前身是1945年我軍創建的第一支坦克部隊——東北坦克大隊,在革命戰爭年代、和平建設時期先後參加了錦州戰役、東北剿匪、抗美援朝、進軍新疆等戰鬥行動。從東北到新疆,該團歷經了「六次移防、六次改編」,在萬里征程中形成了厚重的紅色底蘊,始終激勵著官兵以史為根、以史為榮、以史為鑒,積極投身於強軍實踐。

團里有這樣三名官兵,少校王君、中尉王澤和四級軍士長王浩,他們都出身於軍人家庭,深受父輩們從軍經歷的耳濡目染,對我黨我軍的革命歷史和優良傳統有著共同的興趣,先後加入團史研究小組,挖掘這支部隊征戰移防改編的每一段歷史,為團隊文化建設默默耕耘著。前不久,他們自發進行「重走鐵騎征戰路」的紅色尋根之旅活動,歷時31天,跨越8個省區、21個縣市,累計行程14700多公里。他們一路追尋、探訪、感悟革命先輩的戰鬥足跡,帶回了一批鮮為人知的團史資料,有失傳已久的紅歌,有不為人知的故事,有十分罕見的視頻音頻,有早已模糊不清的照片,也有獨此一份的行軍筆記。這一批團史資料在團史館公開展出後,備受廣大官兵的關注,成了該團「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的鮮活教材。

紅色追尋,擎起「天山鐵騎」的精神旗幟

——新疆軍區某裝甲團活用團史資料激發官兵強軍興軍熱情

魯 博 顏士強 申大印

茫茫戈壁風起雲湧,嘹亮紅歌響徹雲霄。

天山北麓某野外駐訓營區,新疆軍區某裝甲團「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之「追尋紅軍足跡、聆聽英雄故事、唱響紅色歌曲、蓄足練兵鬥志」系列活動隆重舉行。

「摩托隆隆,履帶滾滾,駕駛員和射擊手們勇敢又堅定;炮聲吼鳴,機槍擺動,鐵的堡壘橫衝直闖開路打先鋒……」官兵們振臂高唱,營與營、連與連展開對抗,歌聲嘹亮,氣勢如虹,讓一首首傳唱至今的戰鬥歌曲再放光芒。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最後登場指揮的某坦克營副營長杜小平,或許只有他和他的兵才更懂得新中國成立50周年閱兵大典上,那首回蕩在十里長街的《戰車進行曲》所蘊含的意義。

這個團的前身東北坦克大隊成立之初只有一輛坦克、幾十人,作為僅有的成建制裝甲部隊,他們勇挑重任、勇猛參戰,人員和裝備在炮火洗禮中逐漸壯大,誕生了「功臣號」坦克和數十位英模。而《戰車進行曲》就是在德惠戰鬥結束後,延安炮校作曲家李偉根據戰鬥經歷創作的。

杜小平曾駕駛新一代「功臣號」坦克多次參加演習,被上級評為「優秀基層幹部」,並帶出十多位「坦克特級能手」。「紅色尋根之旅,能帶回當年的歌曲詞譜,十分不容易!」說到傳承紅色基因,杜小平興奮地說,「最能打動官兵的是革命先輩的戰鬥故事,最具號召力的是黨員幹部帶頭、以身作則的模範行動。」

從「功臣號」坦克說開去

英勇頑強是這支部隊不變的底色

「1945年11月10日,根據中央軍委指示,延安炮校在校長朱瑞等人的帶領下,長途跋涉,進駐瀋陽市東陵區馬家灣子村。1945年12月1日,朱校長宣布命令,正式成立坦克大隊。」此次紅色尋根之旅的主人公、該團四級軍士長王浩介紹說,在解放東北最困難的時刻,坦克大隊浴火誕生,「一輛坦克十幾條槍」的故事傳遍了林海雪原。

一輛歷盡炮火洗禮的戰車,鑲嵌著21顆紅五星,60多年來,是老一輩共赴生死的患難搭檔,更是新一代官兵看齊追隨的精神象徵。它承載的苦難輝煌和革命傳統該如何感悟與發揚?在這次尋根之旅中,他們得到了老參謀長李國志老人的鼓舞和指引。

「要徹頭徹尾地了解『功臣號』坦克的前世今生、參戰經歷,打心眼裡知道它是如何得來的、又是如何衝鋒陷陣的。」主題教育「英模篇」授課輔導現場,杜小平拿著一摞獎章和一封書信,娓娓道來,講述李國志老人當年駕駛「功臣號」戰車馳騁抗美援朝戰場,如何以車體抵抗敵軍炮火掩護步兵突進,成功摧毀4輛敵軍坦克,直到戰爭結束共摧毀21輛敵軍坦克,並獲得鑲嵌21顆紅星作為紀念的英雄故事,台下官兵聽得熱血沸騰。

此外,他們圍繞「功臣號」坦克在不同革命歷史時期發揮的作用、扮演的角色,梳理編印了「『功臣號』坦克之解放戰爭」「『功臣號』坦克之抗美援朝」「『功臣號』坦克之新疆建設」等三個階段的故事集。他們還把尋訪中搜集到的戰爭年代官兵在戰鬥訓練中口耳相傳的順口溜、小曲小調等在團里分享,讓官兵深入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戰鬥場景以及駕駛過這輛戰車的前輩們的大無畏精神,官兵在聆聽前輩事迹的同時,激發出敢拼敢打的信心決心。

「以『功臣號』坦克作為承載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的載體,還原幾十年來櫛風沐雨的感人故事,時刻激勵著官兵勇於接過前輩的『接力棒』,爭做新時代合格裝甲尖兵。」副營長杜小平說。

半月前,坦克營訓練場傳來一則消息:在多次挑戰均敗北之後,下士殷富林終於以2秒的微弱優勢險勝優秀坦克駕駛員、四級軍士長李巍,躋身「『功臣號』戰車駕駛員」的常備行列,不負這半年來加班加點強化訓練所流的汗水。

「優秀骨幹既是大師傅,又是磨刀石。」以老帶新、以老練新,這是杜小平發揮骨幹模範作用、培養專業接班人的良策,每當有新人入營,他都會帶著他們一起瞻仰「功臣號」坦克,講一講過去南征北戰、現在練兵備戰的故事,把這份榮譽感從一開始便烙在他們的心中。

從「紅牆衛士」到「守疆先鋒」

聽從召喚是這支部隊骨子裡的魂

「其實我個人更願意多些基層的磨練,一紙申請書就來到了新疆。」中尉王澤是「95後」軍官中比較有個性的、黝黑粗獷的硬漢,喜歡與戰士們待在一起,剛畢業就主動請纓參與上級「精準抓訓」大項工作,帶領全排連奪兩個第一。他說有幸參加這次紅色追尋,讓他徹底感悟到祖父一輩人當年積極響應中央援建新疆的號召、隻身赴邊工作的那種情懷,更加堅信畢業時的選擇沒有錯。

「『守疆先鋒』不是靠喊口號喊出來的,是進疆60多年來一代代人干出來的。」王澤介紹,去年一年,營連多批次援助駐地生態工程建設,種植防護林樹苗千餘棵;連隊先後幫扶20餘戶貧困家庭走上致富路,資助數十名少數民族學生完成中學學業;擔負重大執勤任務上千人次,每次都是工作評議前三名。

作為排長,王澤在主題教育輔導授課中常對戰士們講,1966年部隊接到移防新疆的命令時,正如火如荼地投身北京大項工程建設,全團上下沒有一個打小報告的、沒有一個找人的、沒有一個寫條子的、沒有一個說不去的,即便很多人早已熟悉了「紅牆邊」的味道。

在大討論中,時任團參謀長李國志老人當年援疆時的工作日誌成了官兵學習的「聚焦點」:戈壁茫茫、漫天黃沙,初進邊疆,四次變遷營區駐地;訓練開展得少,主要投入支援地方建設,時任團長張文賢為人正直、勤儉本分,帶著大夥干,把雜七雜八結餘的費用一併交給了國家,好幾百萬吶!

「老前輩們聽從召喚、以苦為樂的精神絕不能丟了」「想想那個年代那種環境,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叫苦叫累」……官兵在熱議中形成了共識:必須用百倍的努力拿出更好的成績,捍衛團隊的榮譽。

前不久,該團司令部直屬隊炊事班班長一職空缺,考慮到汽車連中士管維峰曾受過炊事專業培訓,預選調他補位。談話時,管維峰隻字不講條件,表示堅決服從組織安排,上崗后角色轉變快、了解情況透,配合司務長做好保障工作,第一周就受到領導表揚。

「調崗履新,是領導對咱的信任,干不好哪行!」在前不久的軍事體技能考評中,管維峰咬緊牙關克服腰傷困擾,帶領全班順利達標。班裡列兵徐翔由衷敬佩地講:「班長前後換了三次崗,每一次幹得都非常出色,也沒啥怨言,跟著他干,踏實!」

「不論是親歷這次尋根之旅,還是通過主題教育與大夥一同感悟團隊歷史,每個人都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把刻在骨子裡的魂傳承下去。」完成備課,王澤感慨,一次萬里尋根能夠形成強大的思想共鳴和行動自覺,讓官兵在傳唱紅歌、聆聽故事、練兵備戰中鑄魂強能。

立起「爭做裝甲精兵」的招牌

備戰打贏是這支部隊不懈的追求

「媽,您瞧,我得了標兵獎章!」

半月前,三連列兵符鑫兌現了對家人的承諾,在連隊體技能考評中全部課目達優,從「瘸腿兵」成長為「全能手」,連隊主官為他佩戴上第19枚「爭做紅軍傳人」標兵獎章。

「別小看這枚不起眼的獎章,承載的榮耀和分量可大著呢,個個都是限量版!」指導員蘇一洲在主題教育方面費了一番大功夫。他時常對官兵們說,作為一支有著光榮傳統部隊的兵,就要時時處處奔著第一去,無論是軍事訓練、政治教育,還是文體娛樂,哪一項都不能落後。

他也的確是身先士卒這麼去做的。同為主題教育輔導授課教員,他把此次紅色尋根之旅搜集整理的所有文字材料和視頻音頻仔細研讀,針對官兵反映出的「老講那麼幾個故事,都能倒背如流了」「能穿插些不為人知的戰鬥事迹該多好」「難道咱們團史就那麼一點點么」等問題,細分為「艱苦奮鬥教育」「意志品質教育」「紅色家風教育」幾個部分,每堂課都人氣爆棚。製作頒發「爭做紅軍傳人」標兵獎章這個創意,就是他從部隊當年參加戰鬥時挑選突擊隊員並佩戴胸章的做法里獲得靈感,以此來激勵官兵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將強軍重任挑在肩頭。

「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承載著團隊幾十年來的光榮傳統,極大豐富了主題教育活動內容。」團政治處主任曹偉偉攤開幾頁計劃表,條條框框羅列著主題教育輔導授課提綱,尤為特別的是,每堂課講哪段戰鬥事迹、涉及哪些戰鬥英雄、孕育哪些戰鬥精神都很是詳盡,而且「從什麼角度切入、如何結合歷史談當下」也都列入其中,用他的話講「這是政治教育的一場『及時雨』,激蕩起官兵練兵備戰的熱情」。

老一輩的光榮傳統激發新一代的強軍熱情。上等兵何超祖籍瀋陽,入伍以來工作表現、軍事素養一直不溫不火,當他聆聽了東北坦克大隊參加解放東北的戰鬥歷程,而自己老家是戰鬥遺址之一,村裡的孫國慶等幾位老爺爺又是戰鬥英雄,被戰友們幾句玩笑話羞紅了臉,「小超,就你這看家本領,上了戰場能頂得住不?」

「不能給家鄉人民丟臉!」小何深受觸動,憋足了勁窮追猛趕,兩次軍事考核成績連續提升7個百分點,被列入預提士官名單。

不僅如此,他們依託這些珍貴史料,進一步完善團史館陳列的歷史沿革、遺物珍藏、戰鬥事迹、整編移防、地方建設等10餘處展櫃,補充增添英雄故事30餘篇,利用多媒體系統滾動播放戰鬥視頻音頻,並製作紅色家譜圖,導入每個連隊電子顯示屏中,方便官兵隨時隨地觀看了解。

「能有如此這般的輻射效果,我們仨就不虛此行了!」在團史館,筆者見到了正在忙碌剪輯授課短片的四級軍士長王浩。顧不上多說,王浩又投入到團史館下一階段展覽籌備工作當中。

「忠誠、奉獻、大公無私,吃苦、爭先、聽從召喚。」這是李國志老人口中的「裝甲兵精神」,進疆42年,這個團一步步轉型為新型裝甲部隊,秉持著老一輩的革命精神與理想信念,頻頻在軍區、跨軍兵種聯合演訓中拔得頭籌,成為能征善戰的一支尖刀部隊;幫扶駐地群眾300餘戶脫貧,把「軍民融合」「精準扶貧」作為團隊大項工作抓建,深得民眾擁護;支援新疆通信光纜建設上千人次,累計施工上萬公里……

本文刊於7月14日解放軍報「讀者之友」專版

軍報記者微信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別讓戰士的口袋不堪重負
學員變身「指揮員」,8分鐘演繹經典戰役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