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辭世,他曾捐出80%身家給超200所學校!

「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辭世,他曾捐出80%身家給超200所學校!

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會官方網站發布了《田家炳博士訃告》,一生致力於支持國家教育發展的田家炳博士於7月10日上午安詳辭世,享年99歲。

一筆就是幾百萬、幾千萬向外捐的田家炳,在香港,過著堪稱清貧的生活。

他沒有自己的私家車,乘坐地鐵,走路上下班;

他沒有高檔的生活享受,一雙鞋穿了十年,襪子補了又補,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每月生活開支僅3000元;

他不搞排場,也不喜歡應酬,過80歲大壽,很多人要為他慶祝,他不擺酒,不辦席。

他知道內地有一些風俗習慣,因此每次捐款前,都會打招呼,一切從簡。哪個地方大魚大肉的招待他,哪個地方就會失去他的捐款。

田家炳常說,「每個人都做一點小好事,最後就會變成一件大好事。這個社會就會變好。每一個人都做一點小壞事,最後就會變成一件大壞事。這個社會就會變壞。」

田家炳

大慈善家、大企業家、教育家、田家炳基金會創辦人、董事會主席

主要經歷:1919 年出生,18 歲遠赴越南推銷瓷土。1939 年轉往印尼從事橡膠業。1958 年舉家遷居香港,在屯門填海造地建起田氏化工城,逐步奠定了香港「皮革大王」的地位。曾任香港田氏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家炳基金會董事會主席。

社會榮譽:1994 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將 2886 號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1996 年英國女皇親自在白金漢宮授予其 M.B.E 勳章;數十所大學院校授予其榮譽博士、院士、教授等榮銜;國內 70 余市授予其榮譽公民、榮譽市民稱號。

被譽為「中國百校之父」

提起田家炳的名字,內地教育界都不陌生。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捐助教育事業以來,田家炳在全國範圍內累計捐助了93所大學、166所中學、41所小學、19所專業學校及幼兒園、大約1800間鄉村學校圖書室。以「田家炳」命名的學校或學院遍及所有省級行政區,他因此被譽為「中國百校之父」。

田家炳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教育是關係國家強弱、文化盛衰的百年樹人大業,資助教育是「把錢用在最有用的地方」,產生的效益遠大於把財富留給個人。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田家炳的企業和田家炳基金會的收入受到影響,以至於出現捐款承諾難以兌現的問題。為讓捐款計劃順利實施,83歲高齡的田家炳,竟然將自己居住了38年,金融風暴前價值過億港元的別墅,以5600萬港元的價格低價賣掉,然後把全部的款項投向了內地的幾十所學校。而自己帶著太太,租用了面積很小,但打開窗戶可以看到別墅的一個公寓樓作為新家。

「那時經濟比較糟糕,但我已答應要給一些機構捐款,人家做了計劃。所以決定賣掉房屋。一方面,覺得自己住這麼大房子是浪費,另外賣掉的錢,可以資助20多間中學,覺得這樣更有價值和意義。」田家炳在接受華商名人堂訪問時回憶說。

被問到,後來有沒有心疼過,田家炳則回答:「看到一幢幢教學大樓的興建,聽到萬千學子朗朗悅耳的讀書聲,不但經濟效益更大,而且精神上的安慰也好得多。」

2003年,為了幫助香港理工大學和城市大學從政府爭取到更多配對資金,在捐出自己承諾的款項,又一時拿不出那麼多現金的情況下,田家炳還貸款600多萬港幣捐獻給了很多大學,這也成為香港公益事業中絕無僅有的美談。

2005年,為提前清付落實的項目捐款並擴大捐資,田家炳還將13萬平方米、高24層的田氏廣場售出,獲得款項近3億港幣,將其全數捐獻給了數十所大學、中學。

用田家炳冠名是為激勵自己

除了大善,田家炳也從小做起。出門住酒店,他都要自帶肥皂,因為怕「用了酒店的肥皂,用不完很浪費」;外出吃飯,他只要一杯清水,不喝飲料。一位香港記者問他為什麼?他回答道,全港七百萬人,若每人少開一罐飲料,就省下七百萬個罐。

對自己要求嚴格的田家炳,對下一代也嚴加教導。談到下一代的問題,他就會強調:留財富予子孫不如積德予後代。他的五子四女,一律先進中文學校學習,接受正統中文教育,之後才會送到美、加去讀大學,以適應今天世界形勢的需要。

田家炳的品德被眾人敬仰,也獲得很多榮譽,包括香港特區政府授予的最高榮譽表彰——大紫荊勳章,以及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行星——「田家炳星」。但他卻從不以德自居,以功自傲,更不求回報。在他巨額捐資的地方,包括家鄉廣東省梅州市和大埔縣,他沒有投資任何生意,從不指望,也從來沒有用捐贈換項目或者利益。

唯有一點,他把自己的名字冠名到了幾乎所有的項目上。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自己的事迹精神被更多人知道,甚至名垂青史,因此引起更多人的關注,一起來做好事。同時,他也用這種辦法來激勵自己,一定要把教育,把學校辦好。

「如果你的教育做不好,學校做不好,把田家炳三個字寫上去,不但不會榮耀田家炳,反而會醜化田家炳,家長就會講,兒女千萬不要送到田家炳學校讀書,那田家炳,就會是個恥辱。」田家炳說,他一直用這個激勵自己,也要求基金會的同仁,要求所有接受捐贈的對象,一定要實實在在把學校辦好,不要辜負大家的期待。

教 · 育

捐贈中小學,是因為「利潤回報」比較高

從上個世紀 80 年代開始,田家炳就以捐辦公益為業:1982 年,他捐出價值 10 多億元的 4 棟工業大廈,成立純公益性質的「田家炳基金會」,將每年幾千萬元的租金收入用於公益;1984 年,他將化工廠交給幾個兒子經營,自己成為職業慈善家。

記者 ( 以下簡稱「記」):慈善捐助中,您為什麼鍾情教育事業?

田家炳 ( 以下簡稱「田」 ):我 16 歲時父親就去世,作為家裡唯一的兒子,我剛剛讀到初二,就只能忍痛輟學,接手父親的磚瓦窯生意。小時候沒讀多少書,是我此生最大的遺憾。後來在印尼生活了 20 多年,也走過歐洲一些國家,發現經濟發達的地方,人們的素質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發達。

正是有了這些經歷,我能深深地體會到教育對個人的成長和創業,對國家的發達興旺有多重要。13 億人口是中國的一個大「包袱」,怎麼把這個「包袱 」變成財富?我認為就是辦好教育!

記:與其他慈善家不同,您資助的重點在中國內地的中小學,您似乎有一種基礎教育情結。

田:要教育辦好,首先是基礎教育要辦好。基礎教育是最基本的,如果搞不好,北大、清華這些好的高校就不可能有好的生源。而且,大學並不是誰都能夠念的,但有了中小學,每一個學生就都能有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

受基礎教育的孩子比例比受高等教育的要高,換句話說,投入的捐贈所產生的效應可能更大,「回報率」更高。內地基礎教育也極需發展,這也是我重點捐助內地的原因。特別是山區的窮孩子,我希望看到他們可以在學校受到良好的教育。

同是 100 萬元捐款,如用在內地,其發揮的成效可能比用在香港大幾倍,因此基金會 90%的捐款都用在內地。雖然基金會是在香港註冊的,依例捐助內地要繳稅,但我不計較稅務得失。

我最樂意到內地經濟較差、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地區去捐款。甚至有時覺得,能在各地看到冠以自己名字的中學,看到那麼多的孩子能因此而有書可讀,感覺會是畢生最大寄託。

富 · 有

賣掉「花園式豪宅」,住出租屋

在自己的孩子還睡著擁擠的上下鋪時,田家炳就開始關心別人孩子的生活。1959 年,他擔任香港新界最大慈善機構博愛醫院的總理;1965 年,他又出任香港華人最大慈善機構東華三院的總理,參與推動社會福利工作。

記:聽說,2001 年香港「金融風暴」 後,您為了多捐助內地建學校,甚至寧願把自己原本居住了 37 年的「花園式豪宅」賣掉,與夫人一起搬去住出租屋。

田:經歷了香港金融風暴,基金會的收入大大減少,手上能周轉的資金又少,但已經答應了別人的申請,有了承諾就要做到,於是我就下決心把房子賣掉助學。當時,我有 20 多個子孫在香港,子女們不同意我賣別墅,但他們都成家立業了,我和太太要那麼大的房子幹什麼呢?而且,別墅賣的錢可以捐助 20 間學校,我也盡了綿薄之力了,很開心!

最終他們拗不過我,我成功把房子賣掉了 ( 笑 ) 。按照當時香港的房價,那房子的價錢可能超過 1.2 億港幣,但是為了儘快換成現金,我把價格降到了 5300 萬元。後來買方給了我 5600 萬元,他挺感動我做的事,就加了 300 萬 ( 笑 ) 。

記:後來還向銀行貸款?

田:2003 年,香港特區政府出台一項政策,說是凡是得到民間資助的大學,都可以得到政府的等額資金支持。我當時就很興奮,雖然那時候基金會已經超支,但還是向銀行貸款了六百萬元港幣,資助香港理工大學和城市大學。

記:有香港媒體報道說您「越捐越過癮」,會不會擔心自己捐助上癮,卻無能力負擔?

田:其實,這很平常啊。當時手頭現金不足,就向銀行尋求幫助,就像做生意一樣正常,只是多了些利息負擔,算不了什麼。

記:幾十年來,您在大陸、香港、台灣和澳門捐資興建了 1000 多個項目,捐資數目高達 10 多億元,捐出了自己 80%以上的財產。

田:我雖然不是最有錢,但我一直在想盡自己的綿力。錢財都是身外物,特別是,看到一棟棟教學大樓拔地而起,聽到萬千學子的讀書聲,精神上的享受也比物質上的享受好得多。

而且,捐資又不是浪費,它帶來的收穫和產生的效果,絕對大過放在自己的口袋裡。什麼是富?擁有什麼才叫滿足?身家 1 億和 10 億在生活享受上沒什麼區別。最重要的是把錢用出意義來。我的生活過得不苦,精神上又能得到安慰,這才讓我感到真正的幸福。

記:聽說您每建一所學校,都要親自去給學生「打氣」。

田:能去的我都希望去,去到也只是講故事而已,給小朋友說些「腳踏實地」的故事,因為,捐贈的目的是育人,而育人最關鍵是「育品德」。我有時會對老師說,「我捐錢蓋了樓,不用你們感謝我,你們能把我捐資的學校辦好,我還要感謝你們」。我最怕的不是錢捐得多,而是學校辦不好!

節 · 儉

擁有億萬家財,每月用錢卻不到3千元

正是為了把錢都用在「更有意義」 的地方,田家炳素有「吝嗇」的美名 :他在生意場上從不搞鋪張的儀式;兒女婚嫁一切從簡;自己 80 歲大壽也不擺酒;一雙鞋穿了 10 年,襪子補了又補;曾戴的電子錶,因款式已舊得不便示人,只好裝在口袋裡 ……

記:聽說您無論出差去哪裡,無論下榻如何高級的酒店,都是用自己帶的肥皂。

田:在我爸爸媽媽的治家格言里,一粥一飯當知來之不易。很多東西來之不易,所以我不捨得去浪費,比如說「出門帶肥皂」。 ( 在酒店 ) 用不完的,我覺得太浪費了。

我是農村出來的,又有過艱辛創業的經歷,很容易體會到每一樣東西都是一種社會物資,都來之不易,哪怕是一根針、一粒米。花錢多的時候,物品浪費的時候,自己心裡都會很不安。

記:在商言商,作為一個生意人,對待金錢和物品是否除了「不浪費」外,還為了省錢?

田:也可以這樣說吧,只不過要看是為了什麼物品,及怎樣省錢。

比如,我認為「夠用」就好,所以,到現在沒有購置專車,每天坐地鐵上班,房租成為了我日常最大的支出。這樣,當然可以省下一些「小錢」,但我卻希望我的這點「小錢」能用在對的地方,比如為孩子、為國家、為民族。

記:先生捐的錢雖說不是最多,但確實已經是不少的數目,很多人都說您給社會樹起了「慈善」與「好人」的旗幟。

田:這個評價太高了,我擔不起。

「慈善」其實與身份、地位和財產無關,我們人人都可以做好事,只要你存好心,當好人,處處都可以做好事。此外,人要願意吃虧,不要以為吃點小虧別人就覺得你是傻子,不斤斤計較,能夠吃虧,與人交往起來反而讓人很放心。

名 · 聲

擔心太出名會華而不實,形成負擔

田家炳本人的曝光率極低,多數人只知其名,而不知其事。當友人薦其做全國政協委員,田家炳一口就婉拒。

記:聽說,先生所捐的學校都會改名叫「田家炳學校」。

田:一開始我只是捐錢,並沒有命名。

用捐資人命名學校在香港比較普遍,香港有兩家學校拿田家炳命名,而內地是從自己家鄉大埔縣開始的。他們將我做的項目命名為「田家炳」,希望提倡這種文化,表示有某位華僑熱心公益。

後來,我開始捐助梅州、甚至廣東以外更遠的地區,他們也就借鑒我家鄉的做法。我本無意以「田家炳」命名,他們覺得我捐助的幾百萬是很大的數目,而且是無償的,就自動效仿我家鄉的做法。

記:現在用您的名字命名的學校,僅中學就有 130 家,而且需要「門檻」,因此,坊間有一些反面的議論,說您「名超過實」。

田:我不計較他們的說法。

讓學校用我的名字命名,一方面我想讓受助學校之間建立起更好的關係,比如田家炳獎學金、校長論壇之類的活動;另一方面我們通常捐贈數目是比較大的,基金會章程上規定 500 萬或者 300 萬之類的,如果我不作要求可能很多學校會找上門,要求捐贈 30 萬或者 50 萬,太少的錢做不了大事,基金會也應付不來。

希望獲得捐款的學校可以申請「田家炳基金會」的捐助,我們會在捐款數目上遵守承諾,而改名的要求是給申請者衡量的。願意來就表明你自願,那我們也心安理得,並沒有騙取什麼東西。

記:聽到不好的議論,會感到心灰意冷嗎?

田:做人但求無愧於己,對得起良心。我的人格就是這樣,生活平淡,求實是自己的宗旨,自己良心過得去就可以了。

這當然不影響我對教育繼續貢獻自己的綿力,反而,看到這些「名」,這裡有個田家炳中學、田家炳藝術書院等等,我就覺得很光榮,很高興,也會儘力去做更多。

記:您在全國各地捐了那麼多學校,但在媒體上卻找不到一篇關於您的專訪,為什麼會如此低調?

田:我只是做我自己該做的事,用不著大張旗鼓吧 ( 笑 ) 。我在內地捐資助學,有友人曾要推薦我為全國政協委員,被我婉謝了。我不是想用錢來換取任何名譽,只想自己開心、社會有益。

我一向喜歡做實在的事情,名聲太響了,就會華而不實,覺得是個負擔;實而不華我更容易負擔些,所以我不重視怎樣去宣揚自己。

記:您獲得了無數個頭銜或稱號,哪一個最讓您開心和看重?

田:應該是用我的名字命名的「田家炳星」 吧。那是天文學家們艱苦探索的成果,卻用上了我的名字。據說這是中國第 5 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這應該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榮耀了。

網友緬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留學講堂 的精彩文章:

耶魯哈佛大學教授揭秘:為何中國學生錄取數減少?
出國留學後,那些差點被毒品毀掉的留學生們……

TAG:留學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