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師,您還在悶頭教語法嗎?

老師,您還在悶頭教語法嗎?

傳統的語法教學以語法學家或語言學家依據規範制定的規則為準繩,語言教學重視規則的講解與例示,學生只注重規則的記憶和運用。結果不僅導致語言學習者的語法學習和運用脫離語境,對規則似懂非懂,不能根據不同的語境恰當地使用語法形式來表達意義,而且嚴重挫傷了學生對語法學習的興趣和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今天,我相以全新的語言學理論—認知語言學來理解語法,希望能給各位老師的語法教學以啟示。

認知語言學是興起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Lakoff,Langacker,Talmy為代表的新興語言學流派。它有5個基本假設:1語言不是自主的認知機制,而是認知的主要部分。2語言是關於語義的。3語義是概念化的結果。4語法知識來源於語言使用。5通過了解心智去研究語言將會有洞察力。它給我們的啟示有:

1

充分闡釋語法規則背後的理據

簡而言之,認知語言學認為任何語言現象都不是雜亂無章的,都有其存在的理據性。學生語法能力的提高有賴於對語法規則的充分理解。所以,老師們在語法教學中一定要充分講解語法規則自身的意義。例如:我們可以用圖形—背景理論闡釋英語中方位的描述:

圖形—背景理論認為,在主體的認知之中往往包括圖形和背景兩部分的信息。圖形指某一認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點部分;背景即為突出圖形而襯托的部分。當我們觀察某一客體時,總是把客體作為直覺上突顯的圖形,把環境作為背景,用一個物體或概念作為認知參考點去說明或解釋另一個物體或概念,這就是突顯原則。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會說The car is near the house.但很少說the house is near the car.在這個句子中,我們用near分離了自行車和房子。這就被稱為圖形背景分離。其次,因為house是更大的、靜止的事物,更容易作為參考,而car更小,我們就把car當做圖形,而把house當做背景。car出現主語位置、句首位置,更具有顯著性,這也和我們的經驗方式類似,同學們也容易理解。

2

強調語法規則的體驗性

(二)為概念和意義基於感知體驗,而感知體驗又是基於人的身體構造,因而人類能用特殊的、一貫的方法來感知空間。在此基礎上,人們通過隱喻等認知策略建構出其他概念,從而建構出概念系統,並通過辭彙化形成了語言,因此語言具有體驗性。例如:He is in love.

老師首先讓學生感受一個物理空間,解釋「in」 的空間概念,然後讓學生把「love」想像成一個空間,如此一來,學生會非常準確地理解這個介詞的含義及其隱喻意義。

3

在文化中理解語法規則

英漢雙語都是在不同的文化中形成的,因此,要理解英語語法規則必須要在英語的文化中加以理解。比如,要表達「在校園內」 英語的表達是「on the campus」而不是「in the campus」因為中國學校都有圍牆,在校園內,應該就是在一個獨立空間之內,所以學生會傾向於選用「in」。但國外的大部分學校都沒有圍牆,在校園內,還是在一個平面之上,所以英美人仍然用「on」。如果你能夠從這個角度給學生對比分析這一用法,相信你的學生肯定能夠準確記憶這個知識點

教師精選

瞬間爆紅的冰皮月餅—何為冰皮…………

COCO新品測評:你長胖不是奶茶的鍋!

COCO新品測評:你長胖不是奶茶的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教師錦囊 的精彩文章:

TAG:教師錦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