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匾上的「門」字為何不帶勾?
文史
07-14
原標題:故宮匾上的「門」字為何不帶勾?
故宮各殿匾額上「門」字多不帶「勾」,為何?
傳說一:南宋都城臨安的玉牒殿,一次遭了火災,火勢延燒,把殿門都燒毀了。在檢討起火原因時,當朝宰相提出玉牒殿門的「門」字,「有勾腳,帶火筆」,此後「門」字末筆都直下,而且自此形成一種習慣。
傳說二:明代洪武年間重修學府「集賢門」,明太祖朱元璋命中書舍人詹希原寫「集賢門」的匾額,「門」字末筆微微勾起。沒想到多疑的明太祖竟勃然大怒: 『門』字帶勾,是要閉門,塞我賢路嗎?隨後下令將詹希原殺了。
傳說三:有一年,不知哪位皇帝去天壇祭天路過正陽門,發現城樓門匾上的「門」字有勾絆,心裡覺得不吉利,便下旨把其「勾」砍掉。「門」無「勾」由此流傳。
但這些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確鑿史料參考。其實在遠古時期,門字就有不帶勾的寫法。商代甲骨文、商周時期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以及秦漢的小篆,最後一筆都是沒有勾腳的。
中國的文字是象形文字,門字正是與生活中的門一樣,兩個門框呈垂直平行的樣子。如果「門」字末筆帶勾腳,就像在入門入戶的地方伸個腳出來,不小心絆人一跤。所以,有說法認為「門」字帶勾不符合常識。
此外正如上文傳說,古人重視「五行」,從五行的角度來看,「門」字的勾腳屬於「火筆」,便將勾改為豎筆,這也是可以解釋的。
可隨著文字的發展,門字最後還是多了這一筆勾。大概是古人在用毛筆寫字時,總要頓一下,然後把筆鋒略微提一提。有此一勾,不僅好停筆,更是書法的韻味和筆勢。漢字里末筆為一豎不帶勾的字確實非常少,大概也是這個原因吧。
※張作霖被炸死以後,六個漂亮女兒命運如何?均善終!
※袁世凱是否說過「隆裕再年輕些,我可以納她為妾」?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