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艾灸出現「水泡」的處理及各種反應
艾灸使陽氣健旺,陽旺則氣化有力,因此可以祛濕濁,降血脂,通經絡,排陰邪。可以這樣說,艾灸後人體正氣存內,則邪不可干,健康無病。
適逢三伏天,從夏至到立秋,共有四十五天,這段時間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也是人體陽氣最外浮的時候,因此說,這四十五天也是最需要扶陽養陽的時候。建議用灸,可取中脘、神闕、關元或足三里,每天艾灸一兩個穴位,天天堅持,一直到立秋。這段時間用灸可以極大地改善陽虛體質,兼可治療各種三陰病症。
三伏天用灸,最利於扶陽。為了養陽,一定要珍惜三伏天,及時用灸。
做艾灸的時候避免不了灸花的出現,畢竟在現代來說,忙碌的生活中出現灸花會帶來一些不便,以下分享幾個處理方法。
灸花的處理方法:
1,若出現灸花,需等結痂後再在這個地方艾灸。
2,小的水泡可以自行吸收,不需在意。
3,大的水泡可消毒後刺破,然後塗抹上香油,或芝麻油調配的艾草灰,或紅霉素軟膏,或濕潤燒傷膏,幾天後即可自愈。
4,創面較大還化膿了;(1)可以使用芝麻油調製的燒傷燙傷膏塗抹,選擇中醫工作室購買即可;(2)可以使用艾草50克放3倍水煮開10分鐘,放溫後將化膿處放艾葉水中浸泡半小時左右,讓創口自然乾燥後撒上艾草灰,一般創口在幾天內形成新皮膚。
以上的種種表現均為艾灸後的處理方法,而流出來的液體狀物質也大多為人體瘀滯的廢物,這些廢物的不斷流出會加速身體的康復。
「灸瘡若發,去病似把抓」,所以是件好事!
艾灸後的各種反應
艾灸是借艾之火力以溫補機體之陽氣,因此灸後數小時之內當避免遭受寒氣,以免散去火力,影響效果。灸後注意不可馬上洗澡,勿飲綠茶及涼水,勿運動鍛煉。灸後若出現感冒癥狀,如鼻流清涕、咳嗽、發熱等,都是機體陽氣鼓舞、伏邪外透的反應,當室內靜養,勿再受風寒。灸後若疲乏,亦屬陽氣宣通,需休息。
艾灸之後,人體元氣得到補充,往往神清氣爽,怕熱的不再怕熱了,怕冷的也不再怕冷了。有人灸後特別想睡覺,這是元氣鼓動的反應,要放下工作,好好去睡,睡足睡夠後百病皆消;有人灸後汗出淋漓,這是陽氣通暢,祛邪透表的反應,多飲水即是;有人灸後口渴咽干,這是灸火發動,循腎經上透咽竅,停灸即愈。
施炙起效後,人體的反應會有病邪排出,被施灸時自我所感知熱、風、涼、寒、麻、脹、酸、沉、痛等經氣反映的現象稱之為灸感。 體表疼痛痘癢,身體睏倦疲憊的現象,中醫稱之為「瞑眩反應」,《書經》稱「葯不瞑眩,厥疾勿瘳」,其意為服藥後,若人體沒有明顯的反應,則疾病難以被治癒。
有人艾灸後腹瀉,這是排邪反應,完全不用擔心。因為艾灸能通陽、扶陽、溫陽,陽氣健旺了,氣化功能加強,就有能力排出久年積滯的陰濁。特別是陰寒體質的人,灸後最容易出現腹瀉,但會感覺越瀉越舒服。推之,凡素體陽虛,兼有陰寒凝滯之人,灸後往往會出現各種排邪反應,陰寒越重,排邪反應越多。
※多系統萎縮患者的艾灸思路
※這樣艾灸,50歲也能擁有30歲的容顏
TAG: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