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齊白石印譜,雄悍直率生辣猛勁的「單刀法」篆刻欣賞

齊白石印譜,雄悍直率生辣猛勁的「單刀法」篆刻欣賞

齊白石是世所公認的「單刀法」篆刻的確立者和典型代表。齊白石篆刻以雄悍直率、生辣猛勁、酣暢淋漓為主要藝術特徵,而形成這種風格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獨特的單側沖刻的「單刀法」。齊白石閑章印譜。篆刻中所說的「刀法」,廣義地說,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如執刀方法(硬筆式、毛筆式、握拳式等)、運刀手勢(由右向左、由內向外等)、行刀方式(切刀、沖刀等)、入刀方向(單刀法、雙刀法)等等。

所謂「單刀法」,是指刻時入刀的一種方式,也可稱之為「單側入刀法」,它是相對雙側入刀的「雙刀法」而言的。簡單地說,刻一個筆畫,在線條的一側先刻一刀是一個方向,然後將印面旋轉180度,在另一側再刻一刀,因有兩個方向,所以稱為「雙刀法」。而「單刀法」則是在刻完第一刀後不旋轉印面,直接按同一方向在線條另一側下刀刻線,甚至在刻白文線條時僅用一刀完成一條線。

相對而言,「雙刀法」所刻線條的兩側都是背線刻的,所以都是光滑的,細微處也易於控制,通常顯得比較工穩;而「單刀法」所刻線條一側為背線刻,是光滑的,另一側為向線刻,是毛糙的,常常一刀即刻一線,注重線條的氣勢,顯得生辣果敢。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是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齊白石篆刻作品欣賞。早年曾為木工,後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樸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齊白石書工篆隸,取法於秦漢碑版,行書饒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寫詩文。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

齊白石的弟子很多,其中著名的有李苦禪、李可染、王雪濤、王漱石、王鑄九、許麟廬、陳大羽、李立、婁師白、張德文、蕭龍士等,三子齊子如、戲劇大師梅蘭芳、評劇名家新鳳霞也是齊白石的弟子。

篆刻畫畫不一樣,需要很抽象的審美基本才能有好的篆刻。齊白石的篆刻是在他青年時期,與他的書法齊頭並進的這麼一個藝術。早年的齊白石也是從摹仿大家的作品開始的。

齊白石篆刻刀法上非常的利索,沒有過多的修飾,一刀下去非常痛快。據啟功先生回憶錄里說,齊白石先生刻章入刀非常快,把橫的線條一氣呵成刻完,然後圖章轉90度在刻豎的線條,說明齊白石先生手非快用刀非常準確。齊白石閑章印譜。這可能齊白石早期經歷有關,早期做過木匠刻花,手上有力控制力也很強。

齊白石的篆刻是很現代,他開啟了一代新風,與古人的區別是很大的。齊白石的篆刻和他的書法也有密切的聯繫,齊白石寫大篆寫篆書是從天發神讖碑上來的,字寫的風格和其它的不一樣,天發神讖碑上有很多豎的毛道,他也用到印章里。早期他也臨過很多碑,但最重要的還是天發神讖碑和祀三公山碑,這兩個是他確定風格時候的最重要的借鑒和養分。齊白石篆刻作品欣賞。最早齊白石是學習丁敬和黃小松的風格,後來得到趙之謙的印譜,據他回憶說,他把這本印譜完全給勾下來,時時臨摹,進入到了趙之謙這一派風格當中。

齊白石的篆刻是齊白石繪畫的基石,沒有齊白石篆刻的成就,齊白石的繪畫就沒有藝術的支撐點。齊白石早年是木匠,其腕力大,手頭准,分寸感極強,這為後來的齊氏印風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齊白石的印風是與其書風一脈相承,互相發展的。齊白石的印才是透視白石藝術構思、創作、成就最理想的窗口。我們看白石老人的印最大的感受就是「痛快」。許多重複單調的文字,在白石老人看來,恰恰是其標新立異的良機。

1994年,啟功先生曾經說過:白石老人刻印很有趣兒。他把石頭抵在桌子邊上,拿起石頭近看看,遠看看,先刻橫,再刻豎,最後將筆畫的連接處用刀尖收拾收拾就得了,啟先生說得簡單,但我卻認為,白石老人制印構思時間一定不短,他是運籌帷幄,下刀如風。

齊白石篆刻七個特點:

一、以刀代筆,以書法做印法。齊老的篆書取法高古,在制印中,白石老人充分發揮了書法的長處,直接了當,沉著痛快。

二、布白以書法虛實為印法黑白。在這一點上,最微妙,也最難體會。但這也是理解篆刻之美的關鍵。

三、特別是紅白以外那些「看不到」的地方,但能量巨大。

四、紅白反差巨大,這給他的繪畫構圖平添了極大的,非金石家所不能為的金石味。而這種味道不是調出來的,而是本能天然地從白石的內心迸發出來的。

五、刀法簡單,構圖精妙,不加思索,巧與拙相得益彰。白石印的線條,一面光潔,一面粗糙,好像是側鋒用筆一樣,全以真刀出刀。

六、在字與字,字與邊的處理上大膽而別具匠心,借邊、損邊、去邊、細邊、粗邊,方寸之地,充滿智慧。

七、一般不用質地特別細密的印材,大部分以青田為主,壽山為輔。青田石最大的特點是石脆而受刀,其刀刻效果與白石書法感覺最相稱,所以我們看白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國湘潭人也」,「草木未必無情」等等都是以青田老料為之。

齊白石篆刻「磨石漿」事迹:

齊白石三十二歲,那年他的家鄉來了一位號稱是稱篆刻名家的文人,求他刻印的人很多。齊白石也拿了一方壽山石去求刻名印。過了幾天去取,此人退還石章說:「磨磨平,再拿來刻!」白石見石章光滑平整;但既然這麼說,只好磨了再拿去刻,那人看也沒看,隨手擱在一邊。又過了幾天去問,仍退還石章,倨傲地最白石回去再磨,白石氣憤之下,收回石章,決心自己學刻印,併當夜用修腳刀刻成一方印。從此他不斷向友人請教刻印方法,並參用雕花手藝,慢慢地學起篆刻來。

木匠出身的齊白石,三十多歲時,已成為民間畫匠能以繪畫為業了。他愛好刻印,一次他看到著名篆刻家黎微刻印,就向他學習,他問黎的弟弟鐵安說:「我總刻不好,怎麼辦呢?」鐵安對他戲說:「你呀,把南泉沖的楚石,挑一擔回去,隨刻隨磨,刻它三四大盒,都化成石漿,印就能刻得好了。」齊白石一聽,就發憤努力,常常弄得東面屋裡漿滿地,又搬到西面屋裡去刻,正是這樣的刻苦努力,使他後在篆刻藝術方面達到很高的水平。

「魯班之子」 齊白石從一個能幹的木匠自學成長為優秀的畫師,後來又成為中外聞名的大畫家,可是他沒有看不起木匠的意思。他愛勞動,也愛勞動人民,木匠這個一般人視為下等的職業他卻是很喜歡的,所以他專為自己刻了「魯班之子」、「魯班門下」、「大匠之門」、「木人」、「木居士」等印章鈐蓋在自己的畫幅上,他在為自己曾做過木匠而感到驕傲呢!

齊白石1896年開始學篆刻,此時齊白石已經32歲(所以說,入門晚並不可怕)了,他學篆刻是在黎家,那個時候,黎鯨庵和黎鐵安都正鑽研篆刻,齊白石就向他們請教,兩人不知道齊白石的篆刻水平,於是就讓齊白石刻方印試試,結果齊白石一方印刻成,兩人發現,他的水平已經相當高了,於是雙方就在篆刻上互為師友,相互切磋共進。

有一天,齊白石問黎鐵安,我總也刻不好,怎麼辦呢?黎鐵安回答說:「南泉沖的楚石,你挑一擔回來,隨磨隨刻,盡三四點心合盒,都成石漿,就刻好了。」(沒有更多的竅門,就是多刻。)黎鐵安這是玩笑話,但齊白石卻用了心,於是從乙亥年起,他真的是閉門刻印,專心致志,磨石的石粉,真的磨到滿屋都是石頭泥漿,這一專心致志就是十年多的時間,直到庚戌年間止,齊白石篆藝大成。

黎鐵安、齊白石初相識時,齊白石的篆刻水平並不為人所知,也不為人認可。這一年的某一天,兩廣總督譚仲鱗的大公子譚延闓(後來的湖南省省政府主席),慕名前來湘潭,請黎鐵安刻十二方印。黎鐵安說:有個齊白石比我刻得更好!譚延闓同意了。齊白石當然不敢怠慢,精心設計篆刻。黎鐵安看到齊白石的十二枚印後,大加讚賞,對齊白石的高超藝術從此讚不絕口。

因為那幾方印章刻得好,譚延闓越看越高興,逢人便拿出來炫耀。這日,有個雅士魏子斌(齊白石記為丁拔貢)來訪。譚延闓知道魏子斌算是長沙的刻印名家,便把齊白石刻的印拿出來一同欣賞。齊白石閑章印譜。魏子斌一看是齊白石所刻,馬上露出鄙夷的神色,說:「這個齊白石是個山野村夫,無名之輩。幾年前,他還求我給他刻印。我當時沒有理他。我怎麼有閑工給他刻印?想不到,今天他竟給您刻起印來了。這印沒有一點章法,布局嗎,你看,零亂不堪。這是什麼刀法?沒有功力,更不說什麼藝術價值了。您是個有識之士,收藏這山野村夫之印,豈不有失臉面?!」

譚延闓對篆刻沒有很深的研究,而魏子斌是長沙叫得響的刻印名家,魏子斌說不好,收著這東西又有什麼用呢!他便把齊白石刻的十二方石印全部交給魏子斌,說:「既然這些印刻得不好,你拿去幫我磨了重刻吧。」

黎鐵安聽說譚延闓將齊白石所刻之印交給魏子斌,唯恐這十二方印被毀,於是親自跑到譚延闓家,力陳齊白石之印乃藝術佳品,勸譚延闓取回這十二方佳印。不料譚延闓不聽他的分辨,反埋怨黎鐵安不該推薦齊白石為他刻印。黎鐵安又趕去找魏子斌。魏子斌已將十二方印章重新磨平另刻了。

齊白石聞知此事後,既為自己的受辱而憤憤不平,更為黎鐵安的重才惜物而感動。不管世人對齊白石的作品是褒是貶,齊白石還是心平氣和安慰黎鐵安,叫黎鐵安不要與無知的小人計較。齊白石篆刻作品欣賞。這是已亥年(1899年)的事,當時齊白石35歲,譚延闓這一年只有19歲,還處於書法的學習期,也還沒有成為著名的書法家或者湖南省省政府主席。那個年紀的譚延闓把別人刻的印章給人拿走重刻有情可原吧。

庚戌年(1910年),齊白石又到長沙,這時候的譚延闓已經成為書法家,並且也開始鑽研篆刻,一邊學習趙之謙,另外鑽研的就是齊白石的篆刻,從把齊白石的作品送人磨了重刻,到遵齊白石為師,齊白石完成了他自己的藝術人生的大轉變。

齊白石篆刻印學語錄:

自1896年始學印,齊白石先從舊師胡沁圓,再交黎家朋友,又從黎家得到丁敬、黃易的印譜,又學趙之謙《二金蝶堂印譜》,再從《天發神讖碑》獲得啟發,終成自家風格。齊白石印譜,齊白石篆刻印學語錄有這樣幾條經典的:

「刻圖章不要學我,學我就是摹仿,沒有好處。」

「刻印,其篆刻別有天趣勝人者,唯秦、漢人。秦、漢人有過人處,全在不蠢,膽敢獨造,故能超出千古」

「余之刊印不能工,但脫離漢人窠臼而已,同侶多不稱許。獨松庵老人嘗謂曰:『西施善顰,未聞東施見妒。』」

「余刻印,不拘昔人繩墨,而時俗以為無所本。余嘗哀時人之蠢。不思秦、漢人,人子也。吾儕,亦人子也。不思吾儕有獨到處?如令昔人見之,亦必欽佩。」

「縱橫歪倒貴天真,削作平勻稚子能。若聽長安流俗論,漢、秦金篆盡旁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篆刻學習 的精彩文章:

TAG:篆刻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