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博 | 古代瓷器這麼燒!

文博 | 古代瓷器這麼燒!

原標題:文博 | 古代瓷器這麼燒!


中國古代有著輝煌的制瓷歷史,這些精美的瓷器是怎麼燒的?那些燒造的痕迹也留在瓷器身上卻往往被我們忽視,而這些痕迹恰恰是古陶瓷鑒定的重要依據!


窯爐就如同一間大房子,剖面像一個大饅頭,所以叫做「饅頭窯」。南方的瓷窯大多建在山坡上,依山勢而為,好幾十米長,像一條巨龍,所以叫做「龍窯」。北方瓷窯用煤用柴燒,南方基本只用柴燒。



饅頭窯示意圖


宜興前墅古龍窯


窯爐在燒制瓷器的時候,裡面充滿了各種灰渣碳末。落在瓷器上就會留下難看的「窯渣」。瓷器直接處在明火之中也會出現變形、開裂、煙熏的問題,於是我們發明了裝在瓷器的「匣缽」。



瓷器之所以好看,就是因為有美麗的釉層,但在燒造時,釉層是融化狀態,會往下流淌,如果不採取一些措施,瓷器就會和窯具粘連成為廢品。



經考古發現,西周甚至更早的時候就有匣缽,高級的做法是一個匣缽里只放一件瓷器,叫做「一匣一器」。


所以唐代以前的瓷器和後來的民間粗瓷,大多僅僅施「半截釉」,或者底足不上釉以防粘連,再後來則使用「支釘」和「墊餅」。



茶葉末釉瓜棱執壺(耀州窯博物館藏)

釉層既然這麼好看,就一定要燒好,發色要均勻,有誰不能亂流淌,溫度也要掌控好。為了隨時掌握燒造情況,就使用瓷柸的殘邊殘底,蘸上釉放在窯爐里試燒,試燒片上面往往鑽個小圓孔,可以隨時用鐵鉤取出來觀察,這個東西就叫做「火照」或「火標」。




寶豐清涼寺汝窯出土火照插餅及火照


有了漂亮的釉層,那就要盡量「滿釉」,普通的瓷器無所謂,高級器物就不能露出半截胎體,南方越窯工匠燒造。唐代皇家御用「秘色瓷」時就想了一個辦法,用多個摻有沙子的小泥團墊在瓷器底部燒成後再去掉這些泥塊,釉層是覆蓋滿了,但是瓷器底部就會留下一個個的泥團痕迹。



唐 秘色瓷 (法門寺博物館藏)



秘色瓷支燒點痕迹


在唐代,北方還出現了「支釘燒」。把原來單獨的小泥團,變成了三岔形的「支釘」,三個凸起尖尖的像釘子。支釘奢侈又麻煩,去掉時還有毀壞瓷器的風險,而且留下的痕迹又大又不好看。唐代耀州窯的三彩釉陶,以及青瓷白瓷都用過支釘。五代時期青瓷用的最多,有時也用三撮兒砂粒支燒。



唐三彩三岔形支釘



河南魯店張公巷出土的宋代支釘


到了宋代,使用最多的窯具是「墊餅」,比支釘省事多了。它就像一個個小麵餅,墊在瓷器不上釉的底部,這些方法統稱為「正燒」或「仰燒」。



寶豐清涼寺出土的宋代墊餅


著名的建窯瓷器「建盞」,就是使用墊餅燒制的。其中進奉皇家使用的茶盞底足上有「供御」或「進盞」二字,出窯剝離墊餅後這兩個字就留在了墊餅上。


建盞供御底足標本(建陽縣建陽瓷廠後圍牆外路路基出土)



建盞供御墊餅標本


宋代定窯相處了,把瓷器倒扣著燒制的辦法,可以讓瓷器底部滿釉,而且不留下任何痕迹,叫做「覆燒」。



採用覆燒的方式,底足雖然滿釉了,但口沿上一圈卻必須露出胎體不能上釉,形成了著名的「芒口」。使用的時候就得給他包上「金銀邊邊」,還有高大上的名字:「金裝定器、銀裝定器」。



北宋 定窯白釉印花雲龍紋盤(上海博物館藏)



北宋 定窯白釉刻劃花內海水雙魚外蓮瓣紋溫碗(故宮博物院)

可是皇帝老子非常嫌棄這個露胎的「邊邊」,「有芒不堪用」!命令汝窯燒造更好的瓷器,但是不露出一點瓷胎那是不可能的,只能盡量少露或露在不顯眼的部位,不能總是硌著皇帝的嘴。於是汝窯工匠改進了支釘燒造技術,讓支釘留下的痕迹比芝麻還小,這就是汝窯瓷器有名的「芝麻掙釘」。




汝窯天青釉盤支釘痕(故宮博物院藏)


皇帝老子不喜歡芒口,老百姓卻從中發現了「亮點」。如果使用這種倒扣燒制的方法,可以節約匣缽位置提高裝載率,原本只能放置一件瓷器的匣缽,就可以容下更多的瓷器。



一匣多器覆燒示意圖


這種覆燒方法不僅在北宋定窯使用,南宋的湖田窯也大量使用,這種技術提高產量「出口換匯」。



南海一號沉船瓷器

老百姓其實也不喜歡碗碟口沿粗澀醜陋,更沒錢包「金銀邊邊」。但是還要保證高產量,滿足世界人民對瓷器的需求,於是從金代開始,一些窯口採用「疊燒」的方法,把碗碟的內底芯中間一圈釉層削掉,把另一件瓷器的底足無釉處疊放在這個圈上,就可以疊羅漢一樣,在一個匣缽里放十多件,那個露胎的圈圈就叫做「澀圈」。



金元時期民間燒造大瓷缸裝水腌菜,那些大缸的口沿都是沒有釉層的,露胎的缸口粗澀堅硬,民間主婦們常常在上面磨菜刀。



這種大缸都是粗瓷,一般不用匣缽。燒造時一上一下兩個相對,中間還可以放一些小型瓷器,這種方法叫做「對口燒」。



到了明清時期,制瓷工藝再次大發展。中國瓷器走遍了天下,景德鎮成為瓷都。這裡的精美瓷器基本都是採用「一匣一缽」的方式燒造,給皇帝燒瓷器時,使用的匣缽都是專用的,還刻著「官匣」二字,直到今天瓷器的燒造依然在使用匣缽、支墊等窯具。


這篇小文字主要講的是容易被忽視的古代瓷器「裝燒方式」,這可是古代瓷器鑒定非常重要的依據之一!

作者王璟亞,西北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藝術考古方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亮寶樓 的精彩文章:

綠水青山·張立中國畫作品展
從唐代青瓷茶具看唐人的茶文化

TAG:亮寶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