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3月22日中國發射「澳星」為什麼會出現失利?
繼1990年的「亞洲一號」後,中國在1992年發射了兩顆澳大利亞衛星,這兩顆衛星的發射著實令人擔心:第一顆發射了兩次,先失敗後成功;第二顆一次成功,但旋即宣告衛星失蹤,使中國剛剛起步的國際衛星發射業務經受了嚴峻的考驗。
1992年的3月22日,「澳星」發射失利,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無情地擺在了習慣於航天技術捷報頻傳的我國人民面前。但當時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依然緊張,它正經歷著一場高科技與意志的較量。
發射指揮員命令操作手按下點火電鈕,突然從電視監視屏上發現主火箭的一、三助推火箭沒點著,在三秒鐘內,指揮員迅速作出判斷並果斷下達「緊急關機」命令。幾乎與此同時,箭上控制系統自動關閉了主火箭和其餘助推火箭的發動機,實施緊急剎車。從點火到成功完成緊急關機,僅用7秒鐘就完成。
幾分鐘內,一支搶險隊開赴現場。有效地採取合攏火箭固定塔擺桿和平台、斷掉箭上電池和火工品插頭、取出爆炸器和引爆器、消防車滅火等一系列補救措施。為徹底排除隱患,加註分隊冒著火箭泄漏的有害氣體,連續工作22小時,卸出火箭體內400多噸燃料。3月23日凌晨,完好無損的「澳星」從火箭頂端50多米高處卸下,運抵衛星廠房。一次末完成的發射終於化險為夷。「澳星」、發射場安然無恙,是不幸中的大幸。
這次長征二號捆綁火箭的發射,對於提高我國火箭運載能力關係重大。這種火箭長達50米,是由我國老牌的長征二號火箭為基礎,加上4個助推器組成的,起飛重量為460噸,發動機推力為600噸,可將92噸的有效載荷送入離地面200公里的低軌道。它的投入使用,表明我國已擁有發射20世紀90年代國際大型商用衛星的能力,並有助於加強我國在國際航天服務市場上的競爭地位。
發射受挫後,近2000封感人至深的電報、信件,從全國各地雪片般地飛向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祖國人民沒有責備和埋怨,航天工作者卻有一種難言的苦澀,他們很快冷靜下來,只有一個共同的強烈願望:儘快查出故障原因。
長征二號捆綁火箭總設計師王德臣,默默查看火箭出現故障部件後,連續幾夜失眠了。這位曾擔任我國多種火箭總設計師的「老航天」不顧自己感冒發低燒,動手設計出一個獨特的簡易電路,以搞好故障分析實驗、攻克這個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
火箭中止發射4天後,箭上點火控制電路的程序配電器從西昌送往北京的失效分析中心。大家不顧旅途勞累,立即進入試驗室,連夜對程序配電器進行精確的性能測試,並在激光電鏡下進行外觀檢查、解剖和錄像。經過18個晝夜的拼搏和上百次故障復現模擬試驗,終於完成了故障分析報告。
4月14日,我國著名航天專家梁思禮、陳芳允、王永志等人組成的故障分析專家審查委員會,通過了這份分析報告,其結論令普通人大感意外:影響「澳星」升空的「禍首」竟是一塊比米粒還要小得多的鋁質多餘物。它使程序配電器上的控制接點短路,從而釀成一、三助推火箭誤關機的惡果。
科學是無情的。運載火箭由幾十萬個元件組成,其中任何一個細小的環節出現失誤都會導致整個發射失敗。1980年,歐洲航天局發射火箭時,操作人員不慎將一個組合件的商標碰掉,落進燃料供應系統造成了堵塞,使火箭中途墜入大海。
於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擺開了趕製長征二號捆綁火箭的戰場。經過日夜工作,航天工作人員終於在100天之後,成功製造了另一顆長征二號火箭,並成功地將「澳星」發射成功。
新世紀百科全書
New-Encyclopedia
※抗議1000次,不如轟炸機出動一次,俄羅斯又給中國上了一課
TAG:新世紀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