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所有書法技巧全在此二字,看懂之後,對書法的理解就不淺顯了!

所有書法技巧全在此二字,看懂之後,對書法的理解就不淺顯了!

在書法中,經常聽到有人說「字中有陰陽」,那何為「陰陽」呢?方塊漢字中真的有「陰陽」嗎?

回答是肯定的,字中確實有陰陽,不過要看如何理解了。稍微有些國學常識的人,都知道自古「一為陽,二為陰」,「單數為陽,雙數為陰」。

非但在書法中,即使在我們的手中,都有陰陽。一手五根手指為陽,雙手十根手指為陰。日常吃飯用的筷子,上頭的方的,下頭是圓的,所謂天圓地方,筷子為一雙為「陰」,一手控之為「陽」。

故古人言「萬物負陰而抱陽」,天下萬物皆有陰陽之說。

書法中何為「陰陽」?

其實如果懂得看「陰陽」,就會明晰為何王羲之的字是「集大成」,是最值得學習的。

因為「字中的陰陽」並非是直觀的,而是從「一陰一陽之謂道」說起的,所謂「一陰一陽」實則指的就是對比矛盾。

老子在《道德經》中解釋「道」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高下相隨,恆也。

意思就是這些矛盾的對比,都是相生相剋的,故而說「書法中有陰陽」,並非是直觀的,而是在說「長短,粗細,輕重,黑白,奇正,連斷」等等對比矛盾。

題外話:王羲之書最得中和之氣,是陰陽調和最好的,所以學其書可得無數風格。迅捷之有米芾,肥媚之如松雪,閑散之如王寵,跌宕如王鐸,狂放剛正如平原。

意思就是說,把握好字中的陰陽矛盾,只要尋一點變化,就可自成一格,故王羲之的書法引後世人追捧,千年無有人能撼動其地位,至於都說李世民捧,估計是沒看過晉人書錄了,上至魏晉同宗,下到南北朝初唐皇室士大夫,皆求王氏墨跡。

陰陽把握的最為平衡,所以是更近於「道」的,至於前文說米芾,得之迅捷,但失之穩健,如同陰盛陽衰,所以沒有一個好的基礎,學米都會盲目的表現「風檣陣馬」這種快意,注意不到米芾「不失穩健」之處。

都說趙孟頫的字肥丑,俗。確實趙松雪的字得之肥媚,失之纖瘦。但這只是表象,如此說的人是因為沒有在趙字中「見其骨」。

後世中書家,各以不同的方式學王,能者也各得一處。

所以「書法中的陰陽」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根據個人理解的高低,性格開闔,能各得一處。

把陰陽調的最為中和,這是王羲之難以被逾越的地方。

當然,上述個人只是筆勢,氣韻中的取捨,層面較高,大多數人學不到那個層面。

基礎一些的層面就要從簡單的法說起。

「筆法」「結字」「章法」中的「陰陽」

如筆法中一條線「曲直」「藏露」「向背」

比如這個「二」字,只有兩筆,但是兩個橫,一長一短,一直一曲,上歪下正,一藏一露,上取「向」,下去「背」。

這些都是變化,如初學,肯定是只在乎兩橫的位置,大體上不會關心這麼多。

這也就是所謂的矛盾了。

當然,每個人寫「二」都有不同的手法,有些人兩個橫都是藏鋒,或者露鋒。有些人把兩個橫寫的都是平的。

這個也有可能,因為矛盾對比太多了,陰陽變化多種多樣,不是每個人都能表現全的,都是依據個人的習慣而定,至於用出多少,就看個人追求了。

寫字是一件下意識的事情,所以這些矛盾變化都是出於無意之間,非常能看出這個人的書法技巧的水平,但是不代表書法水平。

但是也有些高手,比如王羲之本人,就常常只去兩三種變化,故而比較平和。

「連斷」「提按」「轉折」「虛實」

看其中連斷的變化,包括一些轉折的應用,王羲之大題上海保持在「121212」這個感覺,比如書譜,連斷就會有「123123」的感覺。這種感覺並非定律,只是一個大題的規律,而且也未必全準確,只做輔助理解。

這些變化,其實是檢驗一個人筆法能力的標準,臨帖時,只有做到像,創作時只有無意之中用到很多,才能說明吃的比較透。

比如二王中部分轉筆很肥,也不多。但是我臨帖的時候,會讓「轉」多一些,偶爾也會讓「折筆」多一些,這些都是自己控制來的。

包括其中的「連斷」,有人寫字「油滑」意思就是不懂得斷筆,到筆勢盡時斷,到意盡時斷,才能有「繞樑三日餘音不絕」的美感。

再比如結字上,左奇右正,也是一種對比,一個字左右結構的兩部分就有對比變化,這就是所謂的「陰陽」變化。

再比如左邊點畫之間比較密,右邊比較散。中間一大塊空白可謂「中空外實」,這些都是一些潛在的變化。

至於用筆上,細節里還有一些筆勢上的變動,非常靈活,是有違日常書寫習慣的,很難把握。

這就是王羲之表現的比較突出的地方,王羲之在「陰陽」矛盾對比變化上,字里是最全面的,而我們學字,一學形,二學理。

「理」才是根本,顏真卿就是得了「理」所以即使字形與王羲之非一路,用筆也與王羲之非一路,但是在字的處理上卻也異常精妙,這就是學了「理」。

其實只要看到這些「陰陽變化」,學字就容易了些。

所有的對比矛盾都是「陰陽」,至於看到多少,就需要自己去一點一點發掘了。字形上是最簡單的,也是最容易發現的,難處就在剛才所提及的筆勢的轉變,如按習慣,味道就不對,如不按習慣,寫起來就很有違習慣,這個是比較難的,我個人也是偶爾才能察覺,這個需要對帖臨的非常熟悉,才能體會運筆中這種變化。

即使發覺了這些,也還有一些高手更關注的事我們沒看到,所以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唯一能做的就是筆耕不輟,臨多一點,就有機會發現多一點,水平高一點,眼力也隨之高一點。

再有就是章法中的「陰陽」,我向來不排斥國展作品,因為國展作品在「技巧層面」表現的是最多的,所謂「競技場」就是這個意思,國展章法於表現力上頗多可學之處,但是最好只學理,不學「風」,否則就容易前人一面了。

比如上圖中,虛實,布白,輕重,濃淡乾枯對比等等,可謂章法中的陰陽。

其實字的細節未必全漂亮,因為這種字中的線條,很多是我認為質量不夠的,雖然字有出處,章法漂亮,但是很多字的用筆質量,我覺得不太合格,但是評委比較看大面(因為作品大多都是八尺大小,大字用筆失真正常,所以章法比較重要),故而這種章法搞得好的入展就很容易。

包括一些學一兩年書法就能入展的人,也都是章法搞得好,細節並不行。

當然這是題外話。

此只想解釋書法中的「陰陽」,理解起來很容易,看起來也比較簡單,但是學起來就非一朝一夕了。初學時看古人臨帖臨一本三五年,我覺得實在太慢,後來才覺得這是臨的快的,也比較粗糙,只學大面的那種。

多了解傳統文化,尤其百家經典,對理解書法有幫助,我在沒學書法時對這類書籍下的功夫還是比較多的,所以學起書法來理解表皮之下的內容也並不難。

學書法之後,你還會發現,對傳統藝術的理解能力就更上一層,以前聽不懂的戲曲,逐漸能聽到其中的妙處了,跟書法又有暗合之處,傳統樂器的古曲,如晦澀一點的「古琴」比古箏要難得多,聽起來味道也更足了。

希望此文對大家有幫助吧,千萬別看別人談書法中的「陰陽」就罵「玄乎」,這不會顯得自己有多本事,反而更顯無知。

不知不覺寫這些快兩個小時,請大家點個關注支持一下,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杅舟 的精彩文章:

書畫小常識:3分鐘了解嶺南畫派
如何進中書協?為何有人學一年就可以入國展?

TAG:杅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