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迎來「偉大時刻」,e投睿送您「財富先機」!
7月9日,雷軍第二次站在港交所敲響了上市的鑼鍾。就在前一天的7月8日,他曾興奮地號召全體員工「一起見證偉大時刻!」。再過一年就到了「知天命」年紀的雷軍,就像是一個中年得子,終於含辛茹苦地將小米(XI)撫養成人的父親。可惜,在小米(XI)的「成人禮」的首日,股價就跌破發行價了。24小時之內,小米(XI)就從「偉大時刻」跌入了「至暗時刻」。
但是小米(XI)還是沒有讓雷軍失望。在第二天,小米(XI)便逆勢上揚,連破18、19港元,創下新高。雷軍曾說:「我們要讓在發行日就買入小米(XI)股票的投資者翻一倍!」人們看到了希望與曙光。「勢」對雷軍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在他與「12羅漢」創建小米(XI)的首日,就說了4個字——順勢而為。
小米是誰:互聯網企業or硬體企業在雷軍提交的兩份招股說明書中——一份是港交所招股書,另一份則是CDR招股書,雷軍都將小米(XI)定義為「互聯網企業」。具體而言,他希望小米(XI)能夠成為微軟、谷歌以及亞馬遜,再不濟也得是阿里巴巴,為中國企業提供雲端、大數據、物聯網等一系列互聯網服務。因為比較互聯網服務與硬體——小米(XI)手機的毛利率,我們就不難發現:兩者在賺錢能力方面其實不相上下。
較能客觀地反映小米(XI)主營業務的,仍是其各業務營收對總營收的比例。在報告期內,即2015年至207年內,小米(XI)的互聯網業務都沒有超過總營收10%,而手機業務則持續70%以上。具體而言,小米(XI)互聯網服務占營業收入比分別為4.8%、9.6%和8.6%,主要來自於廣告推廣和移動遊戲業務。而智能手機的銷售收入佔總營收的比例為別為80.40%、71.26%和70.28%。
所以,就目前而言,小米(XI)在互聯網業務的藍圖還未真正展現出來。小米模式:硬體獲客+服務獲利小米(XI)想要將自己打造成互聯網企業,可是這已是一片「紅海」——百度、阿里、騰訊的三寡頭(BAT)格局已然形成,京東、美團、滴滴、頭條(TMDJ)也已選好邊、站好隊。互聯網之爭的實質就是得流量者得天下。小米(XI)進的那是一片處女地,分明就是一個「圍城」——各大平台間的流量圍牆高築,獲客成本越來越高。
而硬體如何搶奪流量?那就是價格上的「白刃戰」——高性價比+薄利多銷。這個策略在2011年至2014年的我國智能市場是極其有效的,因為彼時存在一個對中低端智能手機的巨大缺口。但是,隨著各手機上在各價位層次的全面鋪開,小米(XI)開始在樂視、魅族、vivo、OPPO、榮耀等品牌的圍攻下出現銷量大幅下滑,從6600萬部下滑到5500萬部,整個小米(XI)公司也因此受到嚴重衝擊。
怎麼辦?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成為了小米(XI)的救命稻草。雷軍帶著小米(XI)手機出走印度,使得小米(XI)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小米(XI)手機的全年銷量從2016年的5000萬一舉逆勢衝上9100萬部的高峰。雷軍把它比喻為「二次創業」。印度一役,讓小米(XI)在2017年斬獲了近300多億元的利潤,同比翻了2.5倍!
因此,小米(XI)模式在國內施展空間受抑的同時,印度、東南亞成為其施展拳腳的巨大空間。小米癥結:手機硬體的流量困局儘管小米(XI)的硬體在東南亞獲得了喜人的成就,但是這對於其成為互聯網巨頭的戰略而言仍非切中要害的。因為在雷軍的戰略中,硬體是用來帶來優質流量以消費互聯網服務的,收益並不是核心。可是,在新開劈的印度市場中,最受市場歡迎的機型不是旗艦機,卻是紅米系列的中低端手機。
由於整體客戶群體明顯偏向中低端,優質流量乏力,小米(XI)這幾年來互聯網業務(主要集中在廣告+遊戲)遲遲未見起色,從每個用戶身上得到的平均收入(ARPU)只有58元,遠低於阿里、騰訊從百元到數百元不等的數值。而從小米(XI)旗艦+高端旗艦的手機產品(2000元以上)佔比窗口進一步縮小中我們可以看見,從小米(XI)手機業務的流量變現想像空間非常有限。
TAG:丁瑤愛寵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