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通香袋文化源遠流長

南通香袋文化源遠流長

早在戰國時期屈原的《離騷》里就有:「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意思是:我把江離芷草披在肩上,把秋蘭結成索佩掛身旁,高雅的佩香風俗更加突出了詩人的清高尊貴卓爾不群。乾隆年間我們通州詩人李懿曾在《望江南·通州好》端午篇中留下「何處不依香」的名句,通州川港鎮的百姓中流傳有《十隻香袋》民歌,啟東海門山歌里更有著名而旋律優美的《香袋調》……都說明千百年來南通民間香袋曾廣泛佩用、歷史文化十分悠久。

「跟香袋兒」好溫馨

我的小孫子端午節前從幼兒園帶回一隻土黃色長方形拉線收口香袋兒,這是他的一位同學的奶奶精心製作,贈給班上每個同學的。老師在發放香袋兒前講解了它防蟲防感冒等作用,孫子回到家後嗅其香、珍其物,選擇了幾處地方,最後將它掛在自己睡的房門把手上,理由是一可驅蚊蟲,二可熏香房間。但我總覺得,這隻高18厘米寬12厘米的香袋由4歲多小孩提回來顯得有些太大了。

回想起五、六十年前,我看錶姐們動手縫製的香袋,都只有端午節前成熟的枇杷那麼小,當時藥店里賣的或贈送的香袋也差不多如此,大些的也不超過帶殼核桃,總顯得玲瓏精製適於佩戴,《如東大觀》一書中說得更準確:「香袋子實際是一小巧玲瓏的小荷包。」當年如東出生的原南通博物館副館長管勁丞先生說:「兼玩具性的裝飾品是香袋兒,香是從藥鋪店買來的叫做午香。香袋子用色綢或細布製成心形虎形人形等等,很小,常系掛在百索上。」千百年來我們通州人每逢端午就有制佩香袋的習俗,確信佩五色線制的香袋可避蛇蠍類毒蟲傷害以保平安,即諺語說的「戴個草香袋,不怕五蟲害」!

老南通人都曉得,我們這兒有一常用俚語「跟香袋兒」,意指那些討喜可愛緊跟在身邊的小孩子們,比喻這孩子像掛在腰間、如影相隨、步步生香的香袋,真是十分形象生動的古老辭彙。過去孩子們用的小香袋多是掛在百索上露於胸前,成人多佩於腰間作配飾。由於講究者選葯特精配料充足,故濃香四射,有的用了半年味道猶存。記得20多年前,我在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招待所,參加全國醫藥專家列席的中醫藥文化會議,主辦方贈給每位代表一隻甘肅慶陽特產粽形、綠絲纏繞的大香包,它寬高均16厘米,大粽形包下有八隻8厘米的小香包,還串著珠球順流蘇掛垂而下,既古拙質樸又巧奪天工,掛於室內,成了家中最靚麗香艷的藝術品。

每逢端午藥店忙

香袋又叫香囊、花囊,亦稱香包、佩幃、容臭等。古人佩戴香袋在《詩經》的一些篇章里已有描述,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意思是:我把江離芷草披在肩上,把秋蘭結成索佩掛身旁。先秦時《禮記·內則》記載:「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青年人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帶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還說「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容臭就是南通人說的香袋。東晉名將謝玄特別喜歡佩戴紫羅香囊為隨身之物,故有「拂胸輕粉絮,暖手小香囊。」

戀人間常把香袋當作禮物互贈,一代才子秦少游曾作《滿庭芳》「香囊暗解,羅帶輕分」,簡約明了地寫出彼此間以香囊傳情。長沙馬王堆就出土了一枚漢代香囊,囊袋以精美的綺羅做成,綉著雅麗的花紋,出土時囊中仍裝滿植物香料。東漢潁川(今河南禹縣)人繁欽的《定情詩》:「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這就明確指出當時的香囊常系在肘臂之下、藏於袖中,讓微香從袖筒中悄悄向外幽放,那魅力既含蓄又誘惑,故有「懷香袖蘭」之稱;香囊也常被系在裙帶、衣帶上,自然會覺「芬馨盈懷」,對客人來講,當有「玉容未近、芳香襲人」之感;東漢樂府《孔雀東南飛》有「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香囊還可掛在床帳上,讓溫柔之鄉為芬芳所籠罩。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有「辟溫(瘟)」方,其中「太乙流金散」就把香囊防病治病的作用敘述得十分清楚。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也有香囊治病的記載。清代慈禧太后常把花瓣做成香包帶在身上。過去製作香囊的外包材質種類很多,有玉、象牙、沉香、金屬、綢、布等。古人多在端陽節時,以草木香料為主也有動物香料研末置於其中,可提神、驅蟲、香身,亦可避污穢。最高檔的還有來自外國的珍貴貢品奇特香料,且朝廷里有專人製作,把這些精製香囊作為賞賜之物。北京故宮至今藏有許多清代宮廷香囊。

一年到頭,古來南通的老中藥鋪子什麼時候最忙呢?我問過原順壽堂、遂生堂等多位老葯工藥師,毫無疑問他們一致說:當然是端午節期間了。一個月前就要列出端午熱銷藥物的清單,提前批發入店庫。清末民國時中藥中成藥沒有國家藥典和統一標準,為保護和傳承堂號的中醫藥文化特色,當時的員工用毛筆將這些「中藥處方和工藝」手寫成文裝訂成冊,尊為「堂簿」。丸散膏丹的配方包括端午「衣香料」的組成都用毛筆字工整抄寫,不但有由哪些藥物組成,還有各種藥物的劑量,詳盡得很。由於南通順壽堂、遂生堂等信譽好,賣出的衣香或稱作午香的價格雖稍貴些,但香味醇和能保留數月,故深受南通市民歡迎,大家也喜歡選擇這些信譽好的名店。男葯工常常晚上加班研粉,女葯工則忙著將衣香料或雄黃按量裁紙包成小包,分別蓋在密封防走味的磨口瓷罐里,另外還要縫製小香袋,便於顧客多時不用等候立即取走。

過去稍考究的香袋不是用棉花填心,而是取乾燥的艾葉研碎成艾絨做香袋芯,這樣就又多了一味葯香,利於「衣香料」滲入且膨鬆有彈性,當然是優於棉球的好填充物。也有特別講究的,取沉香檀香冰片等貴重藥材末,加入精製的香袋裡,有些人端午節過後還不捨得丟棄仍將其夾在衣服里,第二年取出還留有馨香。當然如現今的高檔香水一樣,使用高檔香料製成的香囊價格不菲,故古有「美人身上香,窮漢半年糧」之說。明代《香乘》上說:「茴香生則不香,過炒則焦,氣多則葯,氣少則不類,花香須逐旋斟酌添使旖旎。」只有取多種天然香料有機合理搭配,才能呈現出有層次感且沉穩美妙的香氣來,這是僅在端午節特有的另一番天地。每到此時,整個藥店里香味濃郁,讓人身心俱醉。難怪台灣作家三毛在一篇文章里談到:真想在沁人脾胃、葯香氤氳的中藥鋪度過悠悠一生呢。

懷舊傳情愛香袋

記得兒時每到端午節前,我的表姐們就要提前做準備工作了,先是把家裡存的布綢邊角料翻找出來,或去裁縫師傅那兒要些顏色好看的,大一些的可做一個花式的,小的布角料可用幾小塊拼接搭配。再到藥店買午香料,當然首選是市中心的順壽堂,因為配方是幾十年店簿記好的,用料足選葯精香味才濃郁。她們多是在放學後做好功課吃好飯後動手,熱鬧地圍坐於燈下桌前,先將花布反過來縫成等腰三角形或弧形,然後翻轉花布正面朝外,塞進填充物灑上香料末。大多數總是做的雞心形,也有做成荷包形或繞絲線粽子型的,最後均需收口封閉,雞心形上面的射線摺紋和荷包形扇形摺紋都十分好看,更增加了其立體飽滿感。小小香囊一針一線都蘊含了女孩兒們的無限柔情,亦像《如東大觀》所言:「小姑娘還要自己縫製香袋,袋上繡花,下有流蘇,做工精細,來顯示自己女紅的才能。」

據晚清時沙元炳重修的《如皋縣誌》載:「端午懸艾貼符,以角黍相饋。兒女配彩縷庭中……」又有《南通歲時民俗記》說:「(端午時)兒童衣襟上懸百束鎖香囊等,端午節那天,與男孩用雄黃酒在額頭上畫王字不同,女孩子是雄黃酒在額上點上幾個黃點,頸部繫上百索子,百索子下面再掛上剛做好的馥郁撲鼻的香袋。那芳艷突出的秀美,絕不亞於當今女士佩戴的紅藍寶石而魅力四射,女孩子還喜歡相互比較,交流做香袋的經驗,誰心靈手巧誰的香袋必然做得最精製漂亮,這是一望而便知的事。」女孩子們走到哪兒香到哪兒,風情萬種成端午節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正若如皋走出去的清代戲劇文學大師李漁在《閑情偶記》里所言:「有國色而有天香,與無國色而有天香,皆是千中遇一,其餘則薰染之力不可少也。」由於端午佩香袋成為時尚,乾隆通州人李懿曾《望江南·通州好》詞贊「何處不依香」!

古來南通人還以香袋寄託傳遞男女間的情感,最具代表性的有通州區川港黃漢明唱的《十隻香袋》:「頭一隻香袋黑絲的頭呵,情郎的有意啊就來偷啊,偷奴奴香袋不敢掛啊,掛奴奴香袋不風流啊!第二隻香袋在娘房啊,送給你情郎配成雙啊,郎要成雙奈容易啊,姐要成雙多少難呀。第三隻香袋三寸紗啊,問你情哥要綉啥個花?情郎要綉百色花啊,要綉一對鴛鴦花啊……」其表白直露充滿激情,香袋成了寄託愛情的象徵物。

而今南通地區不少女士們還會為中考高考的學子,特製或購買提神醒腦的粽形香袋,預祝他們清醒答題、高分「高中」!可謂讓古老的香袋文化又發揮了新的作用。

如皋香袋遐邇聞

我們南通市區及各縣區都有不少從小就做、年年要做香袋的老奶奶。「粽子香,香廚房;艾草香,香滿堂;香袋香,香衣裳。」啟東海門山歌還流傳有著名而旋律優美的《香袋調》,當這些古老的南通民謠民歌再次響起,不由要回憶如皋遠近聞名的香袋老人陳邦英、芮蘭芳、姚家鳳等人的故事。

生於1897年的陳邦英,幼時家貧,15歲時在揚州拜師學藝,從事扎花燈、做香袋手藝。她做的香袋品種多樣,有「十二生肖」、「劉海戲荷」、「心連心」等,特別是如皋人稱「老虎臉兒」的百獸之王「老虎」的面部造型,威風凜凜、怒目圓瞪、精神抖擻,掛在胸前那些妖魔鬼怪一準被嚇跑。陳老太的眼力還特別好,她穿針引線做香袋不用戴眼鏡,其精製而成的香袋,形象逼真、色彩鮮艷、幽香清遠,每年端午節成為「搶手貨」。百歲老人陳邦英懷有強烈的愛國心和民族自豪感,1997年在香港回歸之際,特地趕做了100隻香袋,委託如城鎮政府寄給了香港百名兒童。1999年秋,澳門回歸前夕,老人又精心趕做了102隻「心連心」香袋寄給澳門小朋友。雖然百歲香袋老人陳邦英在2002年去世,但陳金蘭女士女承母業,很好地掌握了母親特色的香袋技藝。

1940年出生於中藥世家的芮蘭芳,是古城如皋百年多歷史的「芮寶裕」寶號中藥鋪的第三代傳人。12歲時便跟著祖母及上門做衣服的裁縫學做香袋。在縣中醫院工作期間,挖掘祖傳「衣香」秘方,一改以往單調的雞心荷包形,構思新巧造型奇妙。如以綠、紅、黃、白四色綢緞做成花瓣,用金色絲線縫製的「四季平安」;以一對火紅的柿子配著翠綠的葉子,取其諧音「事事如意」;繪成扎著衝天辮的娃娃,笑盈盈地騎在如皋長壽蘿蔔上,象徵著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她把每一隻香袋作為藝術品來創製,使如皋長壽香袋提高了檔次且頗有生氣,還成為贈送國際友人的地方特色禮品。

年過半百的姚家鳳也是如皋香袋的傳承人。她從小學得一手好針線活,加上不斷地推陳出新,其香袋製作越來越精緻,也越來越有欣賞性。據姚家鳳介紹,香袋裡的香氣大多來自艾葉、白芷、薄荷一類的中草藥。她曾介紹:「這個小老虎呢,是象徵小孩子們虎頭虎腦的,希望他們能茁壯成長;這個福袋呢,就是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福氣,保佑大家平安……」也有人問:「姚阿姨,有沒有我們小時候佩戴的那種有字元的香袋?」姚家鳳連連擺手實話實說:「那種香袋需要寺廟的和尚去畫符念經的,我這邊不能弄虛作假。」姚家鳳對香袋的那股認真虔誠勁兒讓人肅然起敬。

香袋雖小,卻融合了中草藥炮製、刺繡針織、中國結編織等多種古老的傳統技藝。端午節期間,南通各市縣街頭都可看到出售香袋的攤點。我特地去到過國醫大師朱良春生前鼎力創辦的「南通中醫藥博物館」,看到裡面有防蟲、防感冒、提神醒腦三種香袋展銷,不由感嘆:久違的國葯之香回來了!希望每年端午,我的孫子都能佩著小香袋跟在我身後,成名副其實的「跟香袋兒」;希望具深厚文化底蘊的南通莘莘學子們,在佩用提神醒腦的香袋後都能取得優異成績;更希望南通人在噴香水抹化妝品時,別忘了我們還有古老的香袋,願越來越多的人能喜歡它、享受它、呵護它!

作者:安鐵生

來源:南通發布 編輯:王婷 實習編輯:李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海視覺 的精彩文章:

TAG:江海視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