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紙上人間——剪紙藝術在中國

紙上人間——剪紙藝術在中國

全文字數3324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早聞年欲至,剪綵學芳辰。

綴綠奇能似,裁紅巧逼真。

花從篋里發,葉向手中春。

不與時光競,何名天上人。

——唐·李嶠《立春日侍宴內殿出剪綵花應制》

剪紙藝術在中國

   

     剪紙藝術,作為最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之一,其歷史悠久,風格迥異,獨具匠心。

     剪紙,以紙為載體,以剪刀為工具,其花紋色彩紛繁,圖案形象生動,通過「以象寓意」的構型特色,藉助約定俗成的觀念,融合與雕刻藝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鏤空工藝,帶給人們視覺上的透空藝術享受,寄託著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幸福期盼。古往今來,剪紙藝術一直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絢麗瑰寶,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於2006年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於2009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世界藝術寶庫中不可或缺的珍藏。

     在中國,剪紙擁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於各族人民、各色民風民俗之間,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知、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 。

     在日常生活中,製作剪紙的工具和原料取材方便,無論是民間剪紙藝人或廣大平民百姓,只需拿出一把剪刀、一張紙,人們即時就可發揮出內心蘊藏的藝術靈感,創作出表達生活中喜怒哀樂的剪紙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無需精雕細琢,自有其醇厚古拙或纖巧天成之獨到風趣。如若幸運遇上剪紙技藝超凡之人,稱獻一句巧奪天工也不足為奇。

中國剪紙藝術的起源和發展

     翻閱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古籍詩詞,不難發現,剪紙藝術早已悄然走進文人墨客的筆紙之下,例如:

剪綵迎初候,攀條故寫真。

花隨紅意發,葉就綠情新。

嫩色驚銜燕,輕香誤采人。

應為熏風拂,能令芳樹春。

——唐·趙彥昭

《奉和聖制立春日侍宴內殿出剪綵花應制》

園中有早梅,年例犯寒開。

少婦爭攀折,將歸插鏡台。

猶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唐·孟浩然《早梅》

閨婦持刀坐,自憐裁剪新。

葉催情綴色,花寄手成春。

帖燕留妝戶,黏雞待餉人。

擎來問夫婿,何處不如真?

——唐·徐延壽《人日剪綵》

 

     以上唐代詩人們所言所寫的「剪綵」、「剪綵花」,並非當下商界慶祝各大公司成立、展會開幕的剪綵儀式,而是今天「剪紙藝術」的前身。

     在唐代,「立春」、「人日」兩節都有剪紙的習俗,家家戶戶都要見紅見綠,用帶有顏色的紙,剪出紅花、綠葉的樣子,模仿春色到來,圖個吉慶氣氛。文章開篇引用李嶠一詩中所說的「綴綠」、「裁紅」,即把紅綠兩色的紙,剪成紅花、綠葉的樣子。

     究竟剪紙藝術起源於何時呢?從一些考古遺存發現,剪紙藝術在北朝(公元386-581年)時候就已經出現,至今已經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當時的剪紙技藝已經相當精熟。目前發現最早的剪紙實物,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時期五幅團花剪紙——對馬團花剪紙、和對猴團花剪紙、對蝶團花剪紙、菊花紋團花剪紙、人形剪紙。這幾幅剪紙,採用重複摺疊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擋的處理手法,與今天的民間團花剪紙極其相似。

     其中,對馬團花剪紙,於1959年出土於吐魯番阿斯塔那303號墓,不僅保存完好,而且畫面均勻、線條流暢,完全可以和現代民間剪紙藝術相媲美。剪紙為圓形,呈土黃色。中心圖案為八角花形,依次向外為兩圈菱形花紋,交叉錯落,排列有序;再向外圈為梯形紋組成的三角形邊飾。整個剪紙刀法洗鍊,具有古樸濃郁的民間風格。是南北朝時期的剪紙作品。

北朝·對馬團花剪紙

     隋唐以後,剪紙藝術日趨繁榮。南宋時期,已經出現了以剪紙為職業的行業藝人。據宋人周密《武林舊事》中記載,此時杭州的「小經濟」多達上百種。其中就專門有「剪鏃花樣」者,有的善剪「諸家書字」,有的專剪「諸色花樣」 。

     隨著宋朝造紙業發展日趨成熟,剪紙行業和剪紙名家逐漸出現,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物質基礎,如成為民間禮品的「禮花」,貼於窗上的「窗花」,或用於燈彩、茶盞的裝飾。

         

宋代·吉州窯剪紙貼花方塊盞

   

     此外,宋代民間剪紙的運用範圍逐漸擴大,出現了行業性質的剪紙和用於工藝裝飾的剪紙,其較為多見的例子是吉州窯宋代瓷器上的剪紙紋樣。江西吉州窯將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通過上釉、燒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間還採用剪紙的形式,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戲的人物造型;藍印花布工藝製作的鏤花製版是用油紙板雕鏤成紋,刮漿印花的花版紋樣就是採用剪紙的技法,有陰、陽刻之分,長線要割斷,以點分虛實 。

宋代·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

    元明清時代,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剪紙傳世作品風格趨向精細秀麗,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範圍愈發廣泛。舉凡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成再加工的 。除了傳統的節日裝飾、門戶裝飾等有所保留,逐漸在龍船燈、花燈、扇面等方面都發展了剪紙技藝。

    清代以後剪紙藝術滲入到民俗生活的各個角落,現代剪紙的各類如門箋、窗花、燈花、喜花、禮花、頂棚花、炕圍花、果實花、刺繡花樣等一應俱全,傳下來的實物資料也較豐富,民間也有花樣本子傳世。清代故宮坤寧宮內的剪紙可以說是滿族剪紙的一大貢獻,少數民族剪紙也走進宮廷中。

   

     到了20世紀初,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推動下,先進知識分子蔡元培、魯迅、劉半農、周作人等倡導並建立了中國民俗學的雛形。他們廣泛收集民間文學資料,同時也努力收集民間美術作品,其中就有民間剪紙這一項。30年代,藝術家陳志農在北京開始了民間剪紙的研究與創作。他用速寫和剪影的形式描繪了老北京大量的風俗民情,串街小販、作坊工匠、食攤茶挑、集市廟會、市井閑人等。

     20世紀40年代,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剪紙開始出現。1942年,毛澤東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文藝方針。此後,延安魯藝的藝術家陳叔亮、張仃、力群、古元、夏風等人開始學習當地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民間剪紙,對民間剪紙進行了搜集、發掘、整理和研究,並創作出了一大批反映邊區人民生產、生活、戰鬥的新剪紙。作品運用了民間傳統的樣式,描寫了抗日戰爭和邊區建設的新內容。它推動了群眾性剪紙的創作和發展,使傳統的民間剪紙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1944年,在陝甘寧邊區還首次展出了西北地區的民間新剪紙作品,為新中國成立後剪紙藝術的發展拉開了序幕。可以說延安的剪紙開創了中國剪紙的新紀元。

     新中國成立後,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文藝方針的指導下,藝術家們創作了大量表現社會主義新人新事的新剪紙,開拓了剪紙創作的道路,也豐富了中國民間裝飾美術的形式和內容。在新剪紙的創作中除了表現各行各業新氣象的剪紙外,兒童、體育、雜技、歌舞等也成為剪紙最常見的題材,它充實於各種民俗活動中,成為中國民間歷史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藝術形態之一 。

剪紙藝術走向世界

     當下全球化時代,為充分發揮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平台作用,促進優秀文創產品走出去,在文化和旅遊部的統一部署下,從2018年5月10日至6月30日,全球中國文化中心陸續舉辦了「中國文創產品展示周」,「北京文創周」等大型主題文化展覽會活動。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之一,剪紙藝術受到世界各國友人的廣泛關注。

墨西哥城 · 北京文創周活動現場

 

     2018年6月12日,北京文創周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盛大開幕。一場來自中國首都北京的文化盛宴在墨西哥城博物館精彩呈現。此次活動為北京市作為第十屆墨西哥城國際友好文化博覽會主賓市舉辦的系列重要活動之一。

     在「中國文化·設計·體驗」展上,文化演出互動選取了眾多北京傳承歷史悠久的非遺文化項目,如風箏、書法、麵塑等。其中剪紙藝術以跨界和沉浸式體驗的形式呈現而出,透過中國獨具匠心的傳統手工藝與傳承至今的生活方式,使墨西哥當地觀眾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廣大觀眾猶如身臨其境般體驗了充滿東方智慧的中式雅緻生活。

     正如非遺傳承人馮元平所言:「剪紙是從老祖宗那裡傳承來的,要一代代傳下去」。剪紙作為一種即逝藝術,它的傳承並非易事,需要人與人之間的言傳手教。我們在欣賞剪紙藝術為世界文化殿堂呈現的絢麗篇章的同時,勿忘關注剪紙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來源丨中國知網、中國文化網

編輯丨楊易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明互鑒 的精彩文章:

這個村民了不起!他向故宮捐獻「清代冰箱」,價值超56.75萬美元
英國人花400英鎊買下百件圓明園文物,如今國人斥資2億將其買回

TAG:文明互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