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傳習錄有感》

讀《傳習錄有感》

(傳習錄)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這首詩,名字叫《蔽月山房》,為十二歲的王陽明所寫,不難看出,年幼的他,已隱隱有辯證的思維了。

(王陽明)

最早接觸到王陽明的故事,是讀初中時學習丁肇中的文章《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其中講道:有一天王陽明要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於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

那時候還暗暗笑話王陽明,就像文章中所說: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別栽種竹樹,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丁肇中)

年紀漸長,接觸到了更多關於王陽明的知識,無論是東鄉平八郎的「一生伏首拜陽明」,還是蔣介石將草山改名陽明山,都讓人對王陽明充滿好奇。

《傳習錄》中說,「汝未來看此花時,汝花於汝心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

心外無物,或許與我們受到的客觀唯物主義哲學教育相悖,但自有其價值。

王陽明說:「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以良知分清善惡,以格物為善去惡。

以良知為指引,去行動,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讓人頗為感動的是,他因為得罪了上級被發配到貴州龍場,環境極其惡劣,他沒有就此消沉,自暴自棄,而是走進深山老林,與當地的苗人交談,贏得他們的信任,開設書院,教授知識,盡自己的努力,改變當地的蠻荒轉態。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大抵一個人順利的時候,總是春風得意,鬥志昂揚,對生活充滿了希望。一旦不順,難免意志消沉,心灰意冷,說出「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之類的話來。

而真正的英雄,即便遭遇了挫折,踏足了泥濘,飽經了風霜,依然「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正如羅曼羅蘭所言:

真正的英雄主義,有且僅有一種,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從這個角度上講,王陽明是真正的英雄。

讓人不禁想起他臨終之時,門人聚在他身邊,問他還有什麼遺言。

王陽明笑了笑,以手指心,留下了他在人世間的最後一句話: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舟撐出柳蔭來 的精彩文章:

TAG:小舟撐出柳蔭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