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韓信身世的猜測!
原標題:對韓信身世的猜測!
據史載,韓信約生於公元前231年,是士族後代淪落成的平民,父母早亡,沒有兄弟,因家貧口碑不好,不能被推薦去當官,又不會做生意維持生計,也沒有他自己種地養活自己的記載。
沒有父母管教的孩子,為了生計,只能靠寄居在別人家中,通過蹭吃蹭喝來養活自己,自然得學會嘴甜臉皮厚,自然會讓人看不起,這也是沒有辦事的事情。
從他的年齡來推測,在他約十歲時,秦國統一六國;約二十三歲時,大澤鄉起義爆發。可以說,在他青少年時期,國家像個大工地,修馳道、修長城、修陵墓,再加上嚴刑峻法、勞役不斷、罪人塞道,不要說他了,就是正常人家也沒有安全感。
在這麼艱難的情況下,他能生活下來,確實不容易。
關於韓信家人的情況,我有以下八個不知道疑團。韓信結婚成家了沒有,不知道;韓信的母親是什麼時候去世的,不知道;韓信多大年齡開始寄居在誰家吃的閑飯,不知道;韓信寄居的那家人是他母親去世時委託的,還是國家的臨時救濟機構,不知道;青少年時期的韓信是否接受了教育,是否還在堅持看書學習,不知道;韓信在乞食之外的業餘時間在干什么,不知道;重點強調了他在亭長家蹭了幾個月的飯,在漂母那蹭了幾十天的飯,比較讓人討厭,那其它時間他在那裡吃的飯,是怎麼生活的,不知道;誰誰是他的近親或遠房的親戚,都給過他那些幫助,不知道!
前面這些事項,正史中都沒有交待,導致人們對他投軍前的生活,無法全面的掌握,自然會生出很多的臆斷和偏見,以為人窮就品德不好!
再說,當時生存條件很是單一,不像現在還能出去打個工,或者在網上開個店。做生意吧,沒有本金不說,秦朝時的政策是重農抑商,生意不是想做就能做的;種地吧,因為是士人後代感覺丟人,自己也吃不了那個苦;當官吧,沒有人推薦,也沒有門路,就是科舉考試也是隋唐時才有的;打工吧,那時不光沒有機會,還不允許人員隨便流動;外出吧,國家交通不便,出行範圍受限。很多情況綜合到一起,決定了他只能是在本地東遊西盪的乞討蹭飯,走一步看一步的設法謀生。
歷史中只記載了他曾在亭長家蹭過幾個月的飯,結果被亭長老婆逼走了;他想釣魚吃,釣了一天也填不飽肚子;厚著臉皮向漂洗絲絮的漂母乞食了幾十天,因為說想報答而受到了「因為可憐才給飯吃」的譏笑,不知道其它時間他是怎麼熬過來的?
他的這種處境,讓我想到了清代黃景仁寫的《雜感》詩:「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譯文: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無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獨自作詩,抒發心中的不平。飄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詩人詩歌中慷概激昂之氣消磨而盡。萬念俱寂、對女子已經沒有輕狂之念的人,卻得到負心漢的名聲。十個人中有九個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沒有用處的就是書生。不要憂愁自己寫的愁苦之詩會成為吉凶的預言,春天的鳥兒和秋天的蟲兒都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寫到這裡時,我感覺很多人對韓信「遊手好閒」的評價可能有些不公平,雖然是一個整天身上掛把劍閑逛的人,但他還是比較注重個人外在形象的。
他沒有違反秦律受罰,沒有被徵發勞役,更沒有受到官方機構的收容教育,至少說明他的行為是符合規矩的。
閑雲野鶴般的生活,在平常人眼裡總是會顯得有些另類。
當然,蹭飯受辱的名人,也不止韓信一人。蘇秦就曾被家人私下譏笑為「不治生產而逞口舌之利」;他的老闆劉邦也曾因蹭飯被大嫂羞辱,最後還給侄子授了個「刮羹侯」。
窮在鬧市無近鄰,富在深山有遠親。
這,就是現實!
齊桓公的名相管仲曾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貧賤的韓信沒有好名聲,也是很正常的。
前段時間我在一篇網文中看到這樣一段話,美國經濟學家穆來納森和心理學家沙菲爾在研究「窮人為什麼無法擺脫貧窮」這個問題時,找到的罪魁禍首是:稀缺心態,即越是稀缺什麼,就越是在意什麼。
他們認為,長期處於稀缺狀態的窮人,會被稀缺心態消耗大量寬頻(心智的容量),其判斷力和認知能力會因過於關注眼前問題而大大降低,沒有多餘的寬頻來考慮投資和長遠發展事宜,容易導致短視,容易變得衝動。
比如,一個人稀缺金錢→將注意力集中到錢上→腦中浮現各種與錢有關的事→變得衝動失去控制力→做出錯誤的認識和決定→放大對錢的稀缺心態→惡性循環。
這就告訴人們,要想改變窮困的現狀,就得跳出稀缺思維,制定清晰的人生規劃。
韓信,在受辱之前,他或許就是一個沒有跳出稀缺思維束縛的人。
TAG:木林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