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止觀|不思議境,經顯正示(一百九十四)
不思議境者:
如《無行》云:「貪慾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
如是四分,雖即是道,復不得隨;隨之,將人向惡道;復不得斷,斷之成增上慢。「不斷痴愛,起諸明脫」,乃名為道。不住調伏;不住不調伏。住不調伏,是愚人相;住於調伏,是聲聞法。所以者何?凡夫貪染,隨順四分,生死重積,狠戾難馴,故名「不調」。
二乘怖畏生死,如為怨逐,速出三界。阿羅漢者,名為「不調」;三界惑盡,無惑可調;如是不調,名之為「調」。焦種不生,根敗無用。
菩薩不爾。於生死而有勇;於涅槃而不昧。勇於生死,無生而生,不為生法所污;如花在泥,如醫療病。不昧涅槃,知空不空,不為空法所證;如鳥飛空,不住於空。不斷煩惱而入涅槃,不斷五欲而凈諸根,即是「不住調伏,不住不調伏」意。
今末代痴人,聞菴羅果甘甜可口,即碎其核,嘗之甚苦。果種、甘味,一切皆失。無智慧故,刻核太過,亦復如是。聞「非調伏非不調伏,亦不礙調伏亦不礙不調伏」,以不礙故,名「無礙道」;以無礙故,灼然淫泆,公行非法,無片羞恥,與諸禽獸無相異也。此是噉鹽太過,咸渴成病。經云:「貪著無礙法,是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大經》云:「言我修無相,則非修無相。」此人行於非道,慾望通達佛道,還自壅塞,同於凡鄙。是住不調,非不住〔不調〕也。
復有行人,聞「不住調伏,不住不調伏」,怖畏二邊,深自競持,欲修中智,斷破二邊。是人不能即貪慾是道,斷貪慾已,方雲是道。此乃住調伏心,非不住也,北方備此兩失。
又,初學中觀,斷於貪慾,不能得益,放心不調事。初一行之,薄得片益。自此已後,常行不息,亦無復益,行之不改。以己先益,化他令行。又引經為證,受化之徒,但貪慾樂,無纖芥道益;崩騰耽湎,遂成風俗,污辱戒律,陵穢三寶。周家傾盪佛法,皆由此來。是住不調及住於調,何關不住?調與不調,是名大礙,何關無礙?是增長非道,何關佛道?
如是調與不調,皆名不調。何以故?悉是凡情,非賢聖行。
今言:不住調伏;不住不調伏;不住非調伏、非不調伏;不住亦調伏亦不調伏。亦住調伏;亦住不調伏;亦住非調伏非不調伏;亦住亦調伏亦不調伏。
何以故?煩惱即空故,「不住不調伏」;煩惱即假故,「不住調伏」;煩惱即中故,「不住亦調伏亦不調伏」;雙照煩惱故,「不住非調伏非不調伏」。
雖不住調、不調等,而實住調、不調等;雖實住調、不調等,而實不住調、不調等。何以故?不偏觀一句故,一句即諸句;一切法趣貪慾故,貪慾是諸法所都故。
用此意歷一切句,所謂:計貪慾是有,名住不調伏;計之為無,住於調伏。如是等自在說。
如是體達,名為無礙道;「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
云何出耶?有時體達貪慾畢竟清凈,無累無染,猶如虛空,豁出生死,是名「住調伏得益」。或時縱心觀此貪慾本末因緣,幾種是病,幾種是葯?如和須蜜多,入離欲際,度脫眾生。作是觀時,豁出生死,是名「住不調得益」。或時「二具非故得益」;或時「具觀得益」。如是善巧應住、不應住,自他具益。於菩薩法無所損減;以四悉檀而自斟酌。
如喜根為諸居士說巧度法,皆得無生忍;勝意比丘行拙度法,無所克獲,後游聚落,聞貪慾即道,而瞋喜根云何為他說障道法?作擯未成,喜根為說偈,即便身陷。菩薩知其不信,會墮地獄,是故強說,作後世因。
巧觀悉檀,若自、若他,若近、若遠,住調伏、不調等,皆當無失;不住調、不調等,亦皆無失。若不得四悉檀意,若住、不住,自織愛網,起他譏慢,自礙礙他,非無礙也。
若一念煩惱心起,具十界百法,不相妨礙:雖多不有,雖一不無;多不積,一不散;多不異,一不同;多即一,一即多。
經云:「暗中樹影,暗故不見,天眼能見。」是為暗中有明。智障甚盲暗,是為明中有暗。亦如初燈與暗共住。如是明、暗不相妨礙,亦不相破。何以故?世間現見:室內然燈,不知向暗去至何處;若燈滅者,暗法復來。來無本源,去無足跡。暗既如此,明亦復然。求暗無暗,明無所破;求明無明,暗無所蓋。雖無明暗,破蓋宛然。
不受、不著、不念、不分別。新起者,名「不受」;舊起者,名「不著」;不內取,名「不念」;不外取,名「不分別」。妙慧朗然,以是義故,名「不思議、不相妨、不相除」。
若世智燈滅,暗惑更來。若中道智光,常住不動;如神珠常照,暗則不來。觀煩惱暗即大智明,顯佛菩提,惑則不來也。准上陰入境可知。
文章 | 智 者 大 師
圖片 | 玉 泉 禪 寺 數 據 中 心
玉泉Monastery
※摩訶止觀|六度助道,攝佛威儀(一百七十七)
※摩訶止觀|助道攝法,檀攝道品(一百六十九)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