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百年再讀黃仁宇

百年再讀黃仁宇

大歷史觀 ? 數目字管理 ? 官僚體制

—— 紀念黃仁宇先生誕辰100周年(1918-2018)

周雪光,1959年生,山東淄博人。現任美國斯坦福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著有《組織社會學十講》、《中國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等。今日為著名史學家黃仁宇先生誕辰100周年,周老師特發此文紀念。感謝周老師授權發表。

前些日子,因研究再次擇要閱讀黃仁宇著作。在他的自傳《黃河青山》頁面上,不經意間讀到他出生於1918年,猛然想到今年是黃仁宇先生誕辰100周年。這些年來,他的著作伴隨著我的學術思考和成長,自己的若干學術想法是在與他的冥冥對話中發展起來的。故做此文紀念之。

1

還記得2006年前後閱讀《萬曆十五年》時的震動。在第一章開始不久,黃仁宇這樣寫道:

「從皇帝到臣僚都彼此心照,朝廷上的政事千頭萬緒,而其要點則不出於禮儀和人事兩項。僅以禮儀而言,它體現了尊卑等級並維護了國家體制。我們的帝國,以文人管理為數至千萬、萬萬的農民,如果對全部實際問題都要在朝廷上和盤托出,拿來檢討分析,自然是辦不到的。所以,我們的祖先就抓住了禮儀這個要點,要求大小官員按部就班,上下有序,以此作為全國的榜樣。」(p. 3)

那時我從事田野研究已有一兩個年頭,在鄉鎮農村接觸到基層官員活動,耳濡目染,對官僚體制有了一些感性認識。各種觀察和一大堆困惑,感受千頭萬緒,伸手欲觸卻不及,猶如在一個漆黑的房間摸索了很長時間,苦於看不到整體。黃仁宇生動敘述的文字間不時插入的議論感嘆,猶如這個黑屋中突然透出幾縷光亮,讓我一下子瞥見了這些情景事件的輪廓和它們間的關聯,看到了一個大的脈絡,隨之連綴起一長串的鏡頭、觀察和思考。

給讀者印象最為深刻的恐怕是作者對中國官僚體制鞭辟入裡的分析。我大致同意作者自己的評價:「就一本書的篇幅而言,《萬曆十五年》可能是對官僚管理制度最無情的批評。」(《黃河青山》, p. 85)當然,王亞南的《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一書篇幅更為精鍊,批判也更為集中尖銳,但那是社會科學分析的著作,著重於不同的側面,與黃仁宇的史學風格不可簡單地加以比較。

然而,這正是我想強調的一點:黃仁宇幾乎從未使用過社會科學的分析概念,似乎對社會科學研究工作並不熟悉,但他的文字中處處透露出社會科學的眼光、視角和分析性。正是這一視角使得他在史料的片段縫隙間看到了大歷史的脈絡,進而強調從整體上、長時段來認識解讀中國歷史現象。這與史學界通常的斷代或專題的研究風格迥然有別,眼界不同,讓我們看到引人入勝的另外一片風光。我在閱讀《萬曆十五年》時曾多次感嘆,如果有心提煉概括,這本書每一章涉及的主題、概念和內容,都可以寫出一篇高質量的社會科學論文,而且無需大動干戈地增補新的要素。當然,這種社會科學論文的效果一定遠遜於黃仁宇的文筆。

黃仁宇的寫作風格令人印象深刻。有些評論強調其文學性的敘事走向通俗化、普及化,有助於史學研究的傳播。我卻以為,他的敘事文字實在是說理的載體;他試圖借用生動的敘事道出多年的感悟和道理,所謂「特有所寓而言也」。這種寬放生動、夾敘夾議的文筆提供了思想馳騁的天地。隻言片語議論的點睛之筆,恰好點到為止,給人廣闊的想像空間,有引而不發躍欲之的效果。

不妨將《萬曆十五年》與史學家李開元的《秦崩》做一比較。前者給人更多宏觀層面著眼、社會科學分析性的側面,而後者更貼近史學背景,微觀著眼,連綴史料,更多表現出描述細緻、語言生動和情節引人入勝的文學性色彩。兩位史學家文風相似,但在實際問題上的著眼點和開掘方向上很是不同,各領風騷,反映了各自的知識結構和興趣所在。

2

這些年來讀到學人關於黃仁宇作品的各種討論評價,褒貶譽毀不一,正面的如李開元談及,黃仁宇著作影響了他自己的學術追求;也讀到關於黃仁宇研究工作的種種非議,如資料上的「疏漏」,文本上的「誤讀」,等等。黃仁宇自己也承認,資料的精細整理工作不是他的特長。

黃仁宇作品的最大貢獻,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並用生動形象的文筆來有效地傳遞給讀者。他的視角幫助讀者跳出構建固化已久的思維習慣和話語體系,從大歷史維度來冷眼旁觀歷史上官僚體制中的林林總總的現象,讓我們看到一些以前不曾看到的、或不曾引起如此共鳴的側面,從而得到新的啟迪和感悟。

從社會科學角度來閱讀黃仁宇作品,恰恰揚其長避其短,更好地彰顯了這些作品的意義。社會科學與史學研究方法有著不同特點。史學研究強調史料的最大化佔有,把握準確,考據縝密,一錘定音。而社會科學意義上的研究工作,永遠都是一個正在進行時的作品。其作品無論是在資料上,在理論邏輯上,在應用邊界上,都有待進一步檢驗,有待進一步修正。因此,某一研究階段上的資料不足和「疏漏」是可以包容的遺憾。也許正是由於這一緣故,黃仁宇的作品在史學界頗有非議,但在史學界外有著廣泛影響。

黃仁宇作品啟發了我的思考;我的思考又引發了黃仁宇的幾個重要觀點的異議。其一,黃仁宇在其作品中反覆強調「數目字管理」不力是導致傳統中國治理無能為力的核心所在。據此,他以為高度組織起來的新中國解決了這個問題。「透過土地改革,毛澤東和共產黨賦予中國一個全新的下層結構。從此稅可以徵收,國家資源比較容易管理,國家行政的中間階層比較容易和被管理者溝通,不像以前從滿清官廷派來的大官。在這方面,革命讓中國產生某種新力量和新個性,這是蔣介石政府做無法做到的。」這些陳述均是事實,其解讀評估也不無道理。但黃仁宇沒有注意到的是,治理技術和組織能力也是一把雙刃劍,有其代價:支撐數目字管理背後的組織一元化,可能會加深和激化一統體制與有效治理這一基本矛盾,誘發國家治理理性化發展的新的困難和挑戰。

其二,黃仁宇感嘆中國社會上下層組織關聯鬆散不力的「潛水艇三明治」結構。但他的作品同時展現了皇帝多年不理朝,而國家機器運轉如常的現象。這些不同側面無意間描繪出一個「黃仁宇悖論」:一方面,上下層組織聯繫不力,另一方面,政治秩序堅韌穩定。這一現象似乎不能依王安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所言,簡單歸於「獲天助也」的緣由。以我所見,黃仁宇忽視了中國歷史上導致組織鬆散關聯的其他要素,特別是觀念一體化的制度基礎。這是一個有待開掘的課題。

國人通常認為,1840年鴉片戰爭將帝國敗絮其中的窘境袒露於世,自此開啟了中國近代史和反思傳統文化的近代思潮。黃仁宇自稱,他的《萬曆十五年》將帝國隱患的危機問題提前了250年,從1840年提前到1587年(即晚明的萬曆王朝)。這個時間尺度是什麼意義?想像一下,鴉片戰爭距今天才不過178年之遙。

黃仁宇作品的意義,主要不在於他講對了什麼,而在於他的獨到視角激發起我們的思考和想像。

3

黃仁宇作品讓我尤有興趣的另一緣故,是作者袒露自己的身世經歷,從戎馬軍旅生涯,到美國讀研教書,與美國漢學家的艱辛交往,與李約瑟的劍橋合作,到後來被無辜解僱的遭遇等等,以及作者在人生旅途上的心理活動和反思。這些生命和心理歷程的腳印為我們解讀他的作品和情懷提供了一系列坐標,成為知識社會學研究的一個極好標本。這也使得讀者有可能與作者進行心靈交流,這一點是解讀學術作品可遇不可求的機遇,尤為珍貴。

1946年在美國雷溫烏茲要塞陸軍參謀大學學習的黃仁宇

黃仁宇目睹體驗了民國時期社會鬆散和山河破碎的局面,經歷了棄筆從戎的抗戰過程,在異國他鄉讀研任教形成了他的知識結構。由此而來的切膚之感和思考,浸入當代史黨派之爭又超越之,給了他別具一格的眼界和感悟。諸多的洞見,如海灘上閃亮的貝殼,在黃仁宇作品中俯拾即是。不妨隨手摘錄幾則。黃仁宇觀察道,中國歷史上的稅制不只是經濟制度,更是一種文化制度;帝國官僚體制慣於以意識形態的種種手段來彌補技術不足,如道德治國,等等。他注意到:「明朝或清朝政府都沒有貨幣工具,政府不鼓勵管理不到的經濟活動。在很多情況下,政策幾乎等於壓抑國家經濟中較前進的部門,以便和較落後的部門同步。一致性可以降低區域間的不平衡。…… 這個體制自然而然的結果就是,和外國的接觸必須小心過濾,以免破壞微妙的平衡。」 也正是這一眼界讓他發出如此感嘆: 「在沒有議會制度的情況下,五四運動要求開庭時,雙方進行延長[漫長?]的武裝辯論。」

以我所見,黃仁宇在抗戰時期的親身經歷給他的大歷史史觀打下了深深烙印。他反覆強調的傳統中國缺乏「數目字管理」技術能力的觀點,可以說是他觀察到的中國社會一盤散沙和官僚體制運轉固滯狀況的歷史迴響。再如,《萬曆十五年》中「戚繼光」一章表現出對政治與軍事、將與士、國家與軍人間關係的精微體會、知識準備和獨到領悟,這無疑得益於作者軍旅生涯的觀察思考,而不是從書本上習而得之。

黃仁宇回憶錄《黃河青山》中的兩則故事尤其令我心動。其一是他談及建立自己的中國史觀的感受:

「我的文化背景和語言訓練來自中國,但我對歷史的了解,包括對中國歷史的了解,是住在美國數十年所發展起來的。我可以說,如果沒有離開中國,就不會有今天這番認識。如果我只在這個國家住了五年或十年,也不會有相同的了解。…… 我閱讀的東西,聽過的對話,在中國見證的事件,都只有在我遷居多年後才產生意義。由於離主體很遠,又有夠長的時間來發展後見之明,終於可以輪到我說:『我懂了』。」(p. 118)

這段話里提及諸多要素:中國文化的深厚背景包括語言訓練;不同角度下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和反省;長時間異鄉文化浸染中潛移默化而來的感悟;我再加上最為重要的一點:一顆不停思索和質疑的心靈。在一一掂量了這些要素後,我也可以放心地說:對於黃仁宇的這段話,以及他談及的閱讀、對話和事件經歷,「我懂了」。

另外一則故事。黃仁宇在回憶錄中提及他在讀研期間的思想轉變,「接受命運預定說的同時,我也甩掉了中國文化要求集體化的最後一絲負擔,開始獨立思考,就像在四百五十年前的宗教改革期間,懷著同樣信念的人也採取相同的做法。」(p. 232)這段話引起我的共鳴,讓我想起自己在讀研期間的類似經歷。在研一結束時,因為新獲得的知識與以前接受的理論觀念、思維模式發生激烈衝突,苦苦思索欲罷不能,索性利用隨後的一個暑假,閱讀各種書籍,寫了幾萬字的讀書筆記來理清思想,說服自己。當我最後放棄了舊的思維定勢、接受新的worldview後,真有沐浴春風、脫胎換骨之感,從此在學術旅途上找到了自我,一直走下去,未曾駐腳躊躇、回首反顧。

僅以此小文紀念黃仁宇先生百年誕辰,感謝他的作品對我學術思考的影響,感謝他的作品提供了一次心靈交流的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理讀書 的精彩文章:

我們為什麼愛宋朝:宋代美學十講
莊子救了我的命!

TAG:雅理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