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五個方面淺談與學生的溝通之道

從五個方面淺談與學生的溝通之道

(一)

溝通作為輔導員核心的職業能力之一,這項能力的強弱不僅影響著學生問題的解決與否,更影響著輔導員的工作效率。某種程度上,不當的溝通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可能加劇問題,甚至導致出現新的問題。這也就要求我們輔導員,必須要不斷提升、強化與學生的溝通能力。結合積極心理學和心理教練技術一些相關知識,個人從以下五個方面談一談與學生的溝通之道。

(二)

親和關係建立優先於溝通。在溝通過程中很多人習慣於開門見山,就實際來講,就一些問題與學生進行溝通時,其實並不宜直截了當。這不是所謂的套路或是拐彎抹角,其實無論怎樣進入談話,其目的就是解決問題,那麼以何種方式進行只是方法不同而已。學生能和我們溝通,他們不會是本著受教育的態度,更多的是聽我們說完可能就能了事的妥協,或是想著用他的理由說服我們,那樣做是有他的理由。當學生心理存在著這種對抗,不管他們口頭上怎樣承諾,溝通其實並沒有什麼效果。從這一角度來講,親和關係的建立應是先於溝通。有了這種關係,也就解決了「鉤」的問題,兩個人才能交談,而後才是「通」的問題。心理治療大師亞隆說過一句話,你必須做一個讓來訪者喜歡的人,當來訪者喜歡你,這種喜歡就是一種影響力。對我們來說,當與學生建立了親和關係,這種親和關係就是影響力,就是溝通的效果。

(三)

溝通效果不只來源於語言。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像機器間的程序化的信息處理,而是多元因素的參與,語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溝通中,身體語言和聲調在某種程度上比語言文字更有力量。在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同樣的一句話,不同的語氣,所傳達的信息會有天壤之別。肢體語言更是如此,一個眼神、一個表情所表露的信息會比語言更豐富更能影響人。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做「共情」,講的就是諮詢師通過軀體語言,如目光、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和動作,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維,促進求助者的自我表達、自我探索,從而達到諮詢雙方更深入的交流。與學生溝通也需要這種「共情」,需要這種全身心地投入,這是比言語更為有效的溝通。

(四)

有無道理不是溝通的關鍵。大部分人應該有這種經歷,就是自己苦口婆心的給學生講一堆道理後,學生轉身後還是老樣子。出現這樣的問題,是講的道理不透徹?還是道理講的不夠多?其實都不是,網路有這樣一句話:「聽了很多的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道理誰都會講,但會不會按照建議作出改變卻是另一回事,其關鍵主要還是在於個人。所以很多時候,在與學生溝通時,其實不需要想著非要讓他們弄明白某個道理,也不一定要向他們講那麼多道理。在溝通過程中,更重要的是在於先問一問我們自己,我們所說的是會使學生增加力量,還是減少力量。當學生通過和我們溝通後,對自己充滿了期待,對自己越來越欣賞了,這個時候學生也就可能會一步步朝著我們的預期方向改變,那麼我們的溝通也就是有效的。

(五)

盯著問題不是溝通的初衷。教育家陶行知三顆糖的故事大部分人都知道,講的是陶行知在和一個打架學生談話時,對那個學生沒有訓斥、沒有責罰,反而用三顆糖對學生好的方面進行了肯定,從而實現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這對我們在和學生溝通方面很有啟示。很多時候盯著學生的問題,與學生進行溝通,效果反而會打折扣。如果把學生比作一張紙的話,他們的問題就好比一個窟窿,如果只是盯著那窟窿,那麼他們突顯出的也只有問題。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就會趨於去糾正學生的問題,意圖改變學生。當想著去改變學生時,其實是在加劇和學生之間的對抗。改變自己是成長,改變他人是戰爭。學生只能做一些事使自己改變,為自己做些安排。我們溝通的目的就是讓他們看到更多自己好的方面,慢慢的做一些事自己改變自己。這個道理,就像我們身上穿的衣服,如果衣服上已經滿是污點時,我們也就不在乎是否再多一些污漬;相反的話,就會更加註意避免不讓衣服再沾污漬。

(六)

尊重學生拒絕溝通的權利。每個人都有在某時某事里拒絕溝通的權利,不尊重這份權利只會使關係急劇惡化。重複沒有效果的溝通模式只會使兩個人關係更壞,堅持沒有效果的做法,只會使關係破裂。在學生表現出抗拒溝通的狀態時,適時尊重他們拒絕溝通的權利,這是良好溝通關係建立的基礎。因為,強行的溝通只會使得溝通變得更為艱難。用形象的例子來說,就好比兩個人談戀愛,如果一方在抗拒時,另一方還在狂轟濫炸、窮追不捨,大多時候是會加劇對方的厭惡情緒,對方只會想辦法迴避,最終結果一般不是很樂觀。所以,在溝通過程中學生表現出抗拒溝通情緒時,應適當尊重他們這種拒絕談話的權利。尊重並不意味著放棄,是為了更好的溝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陝工院友治之聲 的精彩文章:

TAG:陝工院友治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