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英國孩子要修死亡學分,你卻從來不進行生命教育

英國孩子要修死亡學分,你卻從來不進行生命教育

GIF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

有人告訴我,別寫生命教育,沒有人看的,我卻認為恰恰相反,不能因為有沒有人看而寫,而是因為它重要,很重要。

文 | 沐丹青

1

朋友倩是開輔導班的,專門為初中生提供補習。

她給我說特別不喜歡班裡一個男孩,不是因為他學習不好,而是因為男孩很偏執,動不動就喜歡拿自己的性命威脅別人。

有一次他和輔導班另一個孩子起了衝突,老師了解情況之後知道是他先得罪了別人,所以雖然都訓斥了,但是對他說了兩句重話。

不料男孩接著爬上走廊里的窗子,說是覺得委屈,要自殺。

老師們都慌了神,各種勸說,他都不為所動。

趕緊和男孩的媽媽聯繫,男孩媽媽也著了急,說男孩在家也這樣,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經常用自己的生命威脅別人。沒有辦法,只能順從他。

最後,那位老師和另一位同學道歉,男孩才從窗子上爬下來,一臉的得意。

「後來我們了解到,男孩從小就常用哭鬧、打滾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剛開始家人不以為意,畢竟孩子小的時候沒有什麼原則性的事情,於是隨意縱容,結果孩子長大了,在大事情上竟然也十分任性,不服管教。管教嚴格,就鬧死鬧活。」倩無奈地說。

「或許他只是在試探大人的底線呢?」

「他媽媽也以為是這樣,有一次沒依他,這孩子竟然直接把奶奶降血壓的一盒葯全吃了,被送到醫院洗胃,你說誰還敢管他?在家裡在學校里都是橫著走,遲早要吃虧。」

我驚訝於這個孩子對自己生命的不尊重。他拿自己最珍貴的生命作砝碼,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他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是因為家庭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他不懂得自己的出生何其珍貴,也不懂得拿生命開玩笑多麼危險,試想,如果萬一從窗邊滑下,他是否會後悔自己的無知?

想起之前少年因為救狗溺亡的事情。20歲的小楊在河邊給寵物狗洗澡。不料小狗在水中玩耍時被暗藏在水中的漁網纏住,小楊一看小狗有危險,不顧自己不會游泳下水救狗,結果自己遇險。最後狗救上來了,可人卻再也救不回來了。

在危險來臨的時候,拼著性命去救別人不是最好的選擇,最好的選擇是在保護好自己的情況下,儘力去救。

不自量力地「見義勇為」,也是生命教育缺乏的一種表現。

其他的比如自殺、用生命威脅等,都是不珍惜生命的表現,也是生命教育缺乏導致的。

2

曾經看過李良旭老師的《死亡學分》,在這篇文章中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

麗麗九歲的時候從亞洲到移民英國,她聰明伶俐,會講一口流利的英語,學習特別好,從來都用不著父母操心。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第一學期她的竟然有一門功課得了1分,這麼功課就是死亡學分。麗麗的父母見多識廣,卻從來沒有聽說過死亡學分。

他們向老師詢問死亡學分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死亡課是英國小學生一門必修課,這門課非常重要。死亡,是每一個人都面臨的問題,任何人都迴避不了,面對死亡,能考察一個孩子的綜合反應能力。

例如,當有同學落水的時候,其他幾個同學馬上開始報警或呼喊,只有麗麗「勇敢」地跳入水中施救。

老師問麗麗,你會游泳嗎?麗麗說不會。

老師又問,那你為什麼要下水救人?麗麗說,這叫「見義勇為!」

老師嚇了一跳,她告訴麗麗:你這樣貿然下水救人,不僅救不了人,而且還有可能使自己丟掉性命,只有學會保護自己,才是一種勇敢行為。

還有一次,全班學生表演過馬路遊戲。許多同學都懂得紅燈停,綠燈行,還要左右觀察,快慢有度地走過馬路。而麗麗不僅過馬路時和別人說說笑笑,還低頭看手機,一點也不懂得觀察路面兩邊的情況,如果這時發生了突發事件,她根本來不及躲閃。

老師又說,她曾問同學們,假定有一天,你的爸爸或媽媽突然去逝了,你該怎麼辦?

有的同學說去找社區兒童救助中心尋求幫助;有的同學說找鄰居尋求幫助;還有的同學說向老師尋求幫助。

麗麗卻害怕地哭泣:如果出現了那種情況,我也去死,沒有了爸爸、媽媽我可怎麼活?

老師說,麗麗在死亡這門學課上 ,顯然已實際生活相脫節,所以是不及格的。

麗麗的母親這才明白,女兒的死亡學分為什麼不及格。與其說孩子的死亡學分不及格,毋寧說是我們做父母的不及格。教育孩子直面死亡,向死而生,才會使自己活得精彩、活得漂亮。

教育孩子,不僅是學習知識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學會生存的能力,而這才是一個孩子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那麼,我們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到底教給孩子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應該如何避險、如何自救、如何報警、如何對待生老病死等。

3

三五鋤創始人粲然在參加《@所有人—孩子你不成功也沒有關係》中講道:

班裡的一個小女孩,她的爺爺生病了,住進了ICU。

所有的親人都坐在走廊里,充滿了擔憂和害怕。

這時,小女孩為大家讀了一封信,一封來自盤古的回信。信的內容是這樣的:

小朋友,我是盤古,現在我要來跟你講一講,死亡是怎麼回事。死就是再也看不見某一個人,就像盤古一樣,他最後消融於世界,成人把這樣的行為叫做死。

從開天闢地的第一個人,一直到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會死。就像我一樣,我最後融化在這個世界上,但是這個世界更豐富了。

這件事情就像一個小糖塊,它放進了涼水裡,糖塊融化了,但是涼水會越變越甜。

每一個人的出生,都開闢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而每一個人的離去,都使整個世界變得更多元,更有意義。

原來這封信的來源竟是幼兒園的生命教育課。

三五鋤的教育理念中,什麼是生和死,才是教育的起點。

她們通過玩出生的遊戲來教給孩子什麼是出生,通過盤古的來信解釋什麼是死了。

那麼,這種課程起到了什麼作用呢?女孩的媽媽說,女孩通過朗讀這封信,在進行對死亡的自我對話。就是這封信支撐她走過了對爺爺生命的極度焦慮和疑惑的時期。

一種對死亡的認知讓她不再懼怕,而是有了自己的緩解方式。

4

受傳統文化影響,在我們國家很少談論生,也很忌諱談論生死。

孩子問父母:我從哪裡來,得到的回答無外乎從山上抱回來的、從垃圾桶撿的、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在這種「視生命如草芥」的回答中,孩子體味不到自己的出生的珍貴,更談不上得到珍惜生命的啟示。

對於死亡,人們喜歡用走了來代替,這導致了大多數人不敢直面死亡,進而產生恐懼、抑鬱等一系列負面心理。

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喪親人士都會出現失眠、食欲不振等問題,82%的人於親人去世後常常感到孤獨寂寞,三分之一的人更是透露曾有自殺念頭。

如果父母在進行家庭教育中加入生命教育的內容,那麼孩子會更懂得珍惜自己和別人的生命,長大以後面對親人去世至少不會逃避和崩潰。

在很多西方,父母會早早地引導孩子對死亡的認知,直截了當地告訴孩子死亡就是消失,避免模糊不清的解釋加重孩子的恐懼不安。

生命教育這一課,很重要,珍惜生命,敬畏死亡,孩子才會更好地保護自己。

畢竟,生與死,才是教育的起點和終點。

GIF

沐丹青:流連現世安穩,共品白茶清歡,記錄生活點滴,幻化成歲月的年輪,願做您人生路上的同路人。轉載請註明文章首發:沐丹青(MUDANQING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沐丹青 的精彩文章:

TAG:沐丹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