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起源
普庵咒
郭關古琴
郭關
00:00/12:23
古琴,也稱為七弦琴、絲桐、綠綺等。
關於古琴的起源眾口不一,有說伏羲神農削桐為古琴,繩絲為弦,有說伏羲造琴,但都無從定論。
至今已有出土的古琴:戰國初期曾侯乙墓中的十弦古琴和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的七弦古琴。前者距今已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而後者距今則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
【曾侯乙墓十弦琴】
【馬王堆漢墓中的七弦古琴】
隨著萬物有靈觀念之產生,各種圖騰逐漸被神化而演化為部落民族的保護神,而在農業畜牧業出現後,人們既崇拜又害怕於影響社會生產的自然力或自然現象,因而它們被神化和人格化,被賦予神性與神職,並漸形成了祭祀自然神之儀式,乃有自然崇拜文化之產生,於是三皇五帝以及諸神都是創造樂器或發明樂律的音樂家。
關於古琴的起源或創造者的傳說就有以下幾種:
一、伏羲造古琴說:「伏羲作瑟,伏羲作古琴」(《世本.作篇》)
伏羲是太陽神,傳說伏羲創造了瑟,瑟之五十弦裂為二十五弦,「裂一為二」蘊含生殖之意。《呂氏春秋.古樂篇》:「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畜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五弦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在這段記載中,我們看到了五弦的古琴(瑟)之功能是驅陽氣而來陰氣,使萬物可以生長。
二、神農作古琴
神農是南方之神,南方在夏天,蠶長而吐絲可製成弦。史籍記載神農作古琴的例子非常的多,例如《世本.作篇》:「神農作古琴。神農氏古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文武增二弦,曰:少宮、少商。」《桓譚新論》:「神農氏繼而王天下,於是始削桐為古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知。」
三、黃帝改古琴說
《史記》:「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這種說法與伏羲的將五十弦瑟裂為二之說相同,黃帝居於四方之神之中心,在自然文化崇拜下,當也有如此說法。
而其他的堯、舜當然也是古琴瑟之創造者。這些不同的說法,其真實性並不重要,然而卻強調出這樂器所蘊涵的自然文化圖騰崇拜之意義與功能。
《詩經》中記述「古琴」的詩句很多:「椅桐梓漆,爰伐古琴瑟。」(《定之方中》)「古琴瑟在御,莫不靜好。」(《雞鳴》)「我有嘉賓,鼓瑟鼓古琴。」(《鹿鳴》)等。《樂記》里也記有:「撞巨鍾、擊鳴鼓、彈古琴瑟、吹竽笙、而揚干戚。」「舜作五弦之古琴。」及《戰國策》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古琴,」等。這些記述除了說明「古琴」的存在有著悠久的歷史之外,還說明了它在當時社會生活中已有了相當範圍的影響和應用。
【古琴結構圖】
公元前433年戰國曾侯乙墓的出土「古琴」,其整體的結構形制,面板、底板、岳山、弦軫、雁足及縛弦的方法,這些基本結構都與今天還能見到的唐、宋以來的傳統古琴完全一樣。所不同的是,古琴身較短,僅有67厘米,縛古琴弦十根,古琴面上刻有方圓形線條淺槽西漢馬王堆墓出土的「古琴」,縛弦七根,體長82.4厘米,形制與曾侯乙墓的出土「古琴」一樣,屬同一種樂器,古琴面雖仍有淺槽形痕,然從古琴的內側側邊,離古琴尾全長的三分一處(約五度按音的位置)磨損的痕迹分析,有可能增加了五度音的按音演奏。這兩張出土「古琴」與現存唐代以來的古琴,不論在結構形制還是演奏方法,都是同出一源,一脈相承。它們作為古琴的前身,並發展成唐宋以來的古琴,是符合樂器發展從簡到繁、從多形到定形的邏輯軌跡的。《詩經》等文獻記載與出土「古琴」的實物,其年代相近可以說是文實相符,所以古琴有著近三千年的歷史的說法是確鑿可信的。
古琴,是中國歷代文人雅士所崇尚的樂器之一。彈弦樂器。古代稱古琴、瑤古琴。現代稱古琴、七弦古琴。在中國古代文獻《詩經》、《左傳》、《國語》、《呂氏春秋》等都有記載。在東周時,各國樂官多精通古琴藝,如楚國鍾義、晉國師曠等。孔子古琴藝嫻熟,他教授的「六藝」中,即有彈古琴誦詩的內容。
漢魏以來的司馬相如、蔡邕、嵇康都以彈古琴著稱。唐代李嶠、李欣、李白、韓愈、白居易、張枯等詩人,為彈古琴寫下了不朽的詩句。宋徽宗趙佶熱愛古琴藝,曾廣搜天下名古琴藏於特設的「萬古琴堂」。南宋末年以來,隨著古琴演奏藝術的發展,由於演奏風格、師承淵源、所據傳譜的不同,形成眾多的古琴派,各有卓越的古琴家和古琴曲。
藝術欣賞
郭關道長: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藝道院住持。作品涉及書畫、音樂、斫琴等領域;曉音律、幼隨祖父習琴、喜操《幽蘭》《廣陵散》;二零零六年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二零一三年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
《離騷》 郭關道長演奏,自斫琴
※明 吳彬 十八應真圖卷
※陽台外擴安裝一體式榻榻米,56平一房變兩房
TAG:郭關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