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天皇皇位沒人爭?裕仁當年險被趕下台
不少網友有這樣一個看法,說日本天皇不像中國皇帝那樣,每隔幾百年會改朝換代一次,所以中國的皇帝總擔心自己被推下台,別人取而代之,而日本天皇由於萬世一系,別人無可替代,所以終身皇位安然無虞。
此話有一定道理,也是基本符合歷史事實,但當了天皇並非安然無虞。
日本歷史上天皇之所以即便架空、被趕到寺廟也不會被推下台取而代之,除了神道教賦予的天皇神性,最大的現實原因恐怕就是沒有合適的「替代品」。
除非天皇本人消亡,否則只有他宣布退位,才能由其他「萬世一系」的合法繼承人來當天皇。
也就是說,有可能跟天皇爭皇位的,只有一種人:同是「萬世一系」的皇族。
實施暴力推翻皇權的,都是掌握武裝力量的組織、軍閥,一旦他們的主張與天皇的意志不同,矛盾一激化,結果會怎麼樣呢?天皇死,還是反對者活?
(光緒皇帝、明治天皇畫像)
這樣的事例在天皇制歷史上不多,但近代就有一個典型的事件,「二二六」兵變,它告訴人們,天皇其實並非安枕無憂。
現將當時的歷史和天皇的狀態說一下。
1920~30年代,日本經歷了明治維新的資本主義發展後,資本壟斷加劇社會矛盾,貧者越貧富人越富。全世界的經濟危機、關東大地震加劇了日本社會矛盾。
這樣的矛盾反映在軍部,就是皇道派和統制派的長期鬥爭。
皇道派,出身農民的尉級軍人,痛恨貪官污吏,主張改造國家,實施昭和維新,擁立天皇實施親政,推翻政黨政治。
可簡單理解為:年輕人要翻身掌權,擁立他們的軍官和大臣組閣。
統制派則相反,全部為已經掌握實權的軍部高級軍官,主張保持軍部對內閣的控制,對國家實施變革,對侵略實施穩步逐次擴張。
(日本二二六兵變配圖)
兩派的矛盾源遠流長,源於明治維新前的倒幕運動中薩摩藩長洲藩的鬥爭,延續到他們的後代,形成了長洲藩為主的皇道派和非長洲藩出身的統制派。
明治維新後本是長洲派一手遮天,但山縣有朋死前,裕仁不喜歡被長洲藩牽著鼻子走,所以從當皇太子時就著重培養了非長洲藩出身的年輕軍官為親信。
比較有名的是1921年,裕仁去歐洲出訪時,秘密接見的那一批實力派軍官,如三羽烏、後來的二葉會和一夕會,以及再後來的櫻會成員,都是統制派的成員,裕仁天皇的親信。
(電影二二六鏡頭)
統制派做大後,不斷壓制皇道派的軍官晉陞,由此矛盾進一步激化,從1931年的三月事件、九一八事變、十月事件,到1932年的五一五事件、1935年的相澤事件,都是皇道派不斷激進暴走,不顧軍令以下克上,殺人政變的結果。
由於軍部內部人員分兩派鬥爭,導致對這些事件的處理,雖然有令卻總不行,有處罰卻打不到板子。最終釀成了1936年的二二六兵變。
(電影二二六海報)
隨著矛盾升級,相互傷害,1935年,統制派擬將皇道派的「大本營」,駐軍東京30年的第1師團,準備調到滿蒙。
天皇批准後,準備在次年3月前實施調遣計劃。
撬走了自己的大本營,日後就再也沒有力量跟統制派鬥爭了,皇道派的少壯軍官們決定在2月底實施政變。
26日這天,第1師團兵變,包圍了陸軍參謀本部、陸軍省、陸相府邸,警視廳、五大報社,刺殺了統制派所有當權的大臣和元老。有人僥倖未死。
裕仁從凌晨被侍從叫醒,得知了這一消息,指示立馬鎮壓。
「陸軍簡直是在掐我的脖子!儘快鎮壓暴徒,儘快!」
(二二六劇照)
讓裕仁擔心的其實還不是皇道派叛亂本身。
可怕的隱患是他的弟弟,秩父宮雍仁。
此時,他在第八師團任大隊長。正從駐地趕回皇宮「護衛」天皇。
這個秩父宮,是裕仁的親弟弟,只比裕仁小1歲,卻由於愛好體育、善於外交而在日本大出風頭,從小,他玩遊戲打架都不讓大哥裕仁,兩人關係十分微妙。
而在前幾年裕仁和皇后生了4個孩子都不是男孩時,又有人建議讓這個皇大弟接任皇位。
可以說,秩父宮的存在,就是對裕仁天皇寶座的最大威脅。他時刻擔心著他,終其一生,兩人都關係緊張。
此次二二六前,皇道派甚至提出「天皇不同意,我們就擁某宮殿下進皇宮」。
(左為裕仁,另3人是其胞弟)
這些信息和歷史,無不讓裕仁多了十二分的擔心,必須先攔住秩父宮,防止叛軍把他「劫走」。
裕仁派出信臣、秩父宮的昔日老師、東京大學的教授平泉澄,讓他去火車站提前接住秩父宮,做其思想工作。
教授不辱使命,終於把秩父宮說服,並在大批軍警的「保護」下,安全被「接」到皇宮。
在那裡,裕仁的二弟高松宮和他一起,向大哥裕仁做了「一定輔佐陛下」的保證,一場皇室叛亂的隱患才真正解除。
關鍵問題一解,叛軍自己就沒了目標,很快海軍過來鎮壓,二二六兵變就這樣被解決。
後來的結果,你可能猜得到,統制派把皇道派徹底「清君側」,軍部恢復了36年前的陸相現役制,徹底控制了內閣。
也因此,軍部徹底左右日本走向法西斯專政。
=================
(文獻參考:《三十年代日本法西斯政權的形成及其特點》世界歷史1984-06-29)
※日本鬼子兜襠布的4大作用,你能想像出幾個?
※一個日本婦女寫給中國前線軍人的信,看了熱血沸騰
TAG:飛春讀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