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字大字辯證法

小字大字辯證法

一、瓜子仁上的翰墨

晚清的陳康祺在《郎潛(典出《後漢書》漢武帝問顏駟——一位三朝不遇、皓首郎署的老同志)紀聞》里記載:「翁覃溪垂老康強,目力尤勝。」是說書法「清四家」之一的翁方綱(號覃溪)上了歲數以後,身體還十分硬朗,視力尤其好。六七十歲還能在燈下寫小字、看蠅頭小楷,不用戴眼鏡。眼鏡傳入中國早至明朝中期(十六世紀中葉),距離翁方綱六十歲時的乾隆朝晚期(十八世紀末)已經有二百餘年。照此推算,大臣如果視力不佳,看書寫字戴眼鏡(那時候叫「靉靆」(愛戴音,來自阿拉伯語,音譯過來借用了漢語的連綿詞))應該比較普遍,翁方綱視力是真好。

據說他每逢元旦都要在西瓜子仁上寫四個楷字,五十歲以後寫「萬壽無疆」,六十歲後寫「天子萬年」,七十歲後還能寫「天下太平」,筆劃是越來越少,功力卻令人印象深刻。書法家留墨寶自己得滿意,這麼寫首先是對筆、墨有很高要求,其次肯定需要「靉靆」——別人用放大鏡欣賞,自己哪能不愛惜羽毛。至於說他能在一粒胡麻上寫「一片冰心在玉壺」,這無論寫得有多好,多半是在傳頌翁大人的心跡吧,忠誠而清高。

二、小字、大字的辯證

一般而言,小字是指小楷和更小的蠅頭小楷,邊長在兩厘米以下,翁覃溪的絕技是把小字寫到極致了;小字以外都是大字,甚至大到邊長丈許,當然那種手握拖把、穿襪子滿場揮舞的寫法表演成分更多。從以往的經驗判斷,書家真正能夠駕馭的字大概邊長在一米以內,再大就出乎視野、所需筆墨也完全跟不上。書法失去架構的意趣、落筆如風雨的從容靈動,還能寫出什麼軒昂、放逸的神采?

民間傳說不管那套,山海關的「天下第一關」幾個字雄偉氣派,於是相傳明成化年間進士蕭顯,竟然用頭髮蘸著墨汁寫了一米長的「一」字,其實頭髮寫不出這樣稜角分明的字,再茂密的頭髮也寫不出來,原因請看《張旭的「頭濡墨而書」(一)》、《張旭的「頭濡墨而書」(二)》;倒是牌匾出自明代奸相嚴嵩之手的說法也許靠譜,筆力異常雄健、不留款識。這五個蒼勁的字,大小也正是書家用筆的極限。

1、小字大字的工具完全不同

1)以兩厘米作為分界,比這小的是小楷。用小楷筆在織物、硬紙或較熟的宣紙上寫,墨就算飽點也不太會暈開,比較容易寫出小字的瘦勁味道;

2)比兩厘米大的字就得用中楷或更大的筆,可以在生宣上書寫,讓墨略微暈開,獲得相應的自然觀感,這取決於巧妙運用筆頭墨汁的濃度;

3)再大的是擘窠(簸(四聲)科音,指划出邊框)大字,也叫榜書,是指牌匾上那種字,需要手抓揸(渣音,指五指抓住,類似寫黑板報的大字使用抹布的手法,通「抯」)筆或者手握斗筆書寫,尤其考驗功力,這時需要硬紙或熟宣、特濃墨才能配合好。

2、小字大字轉換時需要調整

1)米芾在《海岳名言》里說,「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褚遂良小字如大字,其後經生祖述,間(偶爾)有造(達到)妙者。大字如小字,未之見也。」意思是大字容易鬆散,要像小字一樣嚴密結體;小字容易緊密,要學大字的舒朗。褚遂良小字的用筆、結體都舒展從容,像大字一樣;自他以後就像經生們尊崇經史一樣不敢越規矩,偶爾有達到妙境的。至於大字像小字緊密,就沒有見過了。這大概是米芾的心得和美學追求。

米老的字被蘇軾譽為「超妙入神」,甚至「當與鍾(繇)王(羲之)並行」,這是一種聲音;黃庭堅、董其昌也委婉提到他以勢為主,而勢總有窮盡,所以還欠缺些淡雅、恬靜做補充。當然,米芾的勢有那種「如快劍斫蒲葦、無不如意」的意味,體現在他的眾多大字書作當中;難得的是,他的小字幾乎等同於縮小版的大幅書作,而且舒朗大氣。

米芾曾經說,「吾書小字行書,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跡跋尾間或有之,不以與求書者。」古代書翰妙趣橫生、雲煙風雨,多是很小的尺幅,比如常見的28~30厘米高。在這樣的尺幅上書寫一列超過15個字的,算成小字就沒有異議了,米老小字以《向太后輓詞》、《褚臨黃絹本蘭亭序跋贊》、《破羌帖跋贊》等為代表,亦即他所稱「家藏真跡跋尾」的一部分,它們多是米老五十歲以後寫的。

《褚臨黃絹本蘭亭序跋贊》(局部)

《破羌帖跋贊》(局部)

《破羌帖跋贊》(局部,小字放大)

《向太后輓詞》(局部)

米芾一般的書札高近30厘米,一列寫六到十個字不等,所以這樣的書札應該算大字。特別大的如《吳江舟中詩帖》著筆蒼涼,但據《古書畫過眼要錄》考證,這幅應是中年之筆、匆匆揮就,即早於米老傳世的小字行書。

米芾《烝徒帖》(局部)

像《烝(爭音,烝徒指眾人)徒帖》這樣的規格是很常見的。比它字略小的是《蜀素帖》,將近30厘米高的尺幅,在烏絲欄以內一列約九個字。

米芾《蜀素帖》(局部)

仔細考察米芾的大小書作,儘管用紙、用筆、用墨的方法都有所不同,但他能夠承襲唐代先賢褚遂良的硬功夫,小字寫得如大字,就是寫出了大字的舒朗,著實難得。

2)以米書為標杆,能把大字小字都寫到如此精絕的人,史上並不多見,這也能看出米芾的成就高度。從他的書作看,大致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1)書法最基本的構成要素——筆法和結體都沒有大字、小字的差異,高手可以把小字寫出大字的格局,氣象萬千;

(2)鑒於大字的勢能一定程度上來自懸肘書寫,懸肘雖然一開始「不得勁」,筆劃偶有失控,但在不段校正中筆趣盎然而生;所以只要不是蠅頭小楷,小字也應該懸肘,這樣才能寫出大字的本味,否則小字風骨頓失、也無法流暢;尤其有的懸肘才能表現出的筆法、意蘊才得以保持;

(3)寫大字時臂力、腕力都傾注於筆端,運筆十分從容;寫小字時因為懸肘,下筆不容易精細,所以需要選取精良的狼毫筆、熟紙書寫,否則墨一暈開就顯得臃腫,成為下品;

(4)張旭傳授顏真卿筆法時說「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米芾認為這並非書法自古存在的規律,大字小字需要互相借鑒結體的規律,揚長避短,簡單的收縮和展開都沒有抓到要義;這也許是老米在藉此譏諷顏體楷書:小楷很精美,寫成大字不加調整就必然放大了特點——筆劃粗細對比強烈,字大了就使有的筆畫過於肥滿、呆板,落入俗套。

字放大了一定要相應調整,否則小字的優點可能成為大字的軟肋。「大字如小字,未之見也」就是說這種盲區情況。比如現在的「故宮博物院」幾個字是寫在報紙上放大的,作為如此龐大、莊重的牌匾,這個字體就過於奔放了。

三、狀似書法的大字

寫大楷以上的字都最好懸肘並且站立書寫,寫時微微彎腰,左手輕撫紙面,軒昂書寫;為使氣韻連貫,可以請別人幫忙伸紙。這樣的書寫形式可以縱覽整幅,於腦海中樹立全篇觀念,布局、迎讓都默契自然。而一旦趴在紙上則犧牲了視野,不容易把大幅書作寫好,易留遺憾。

當前還有一種專事表演的「書法」精彩紛呈:邊寫邊吊嗓、轉頭如跳湯戈、也有小跑著寫的,這也許是自甲骨文出現以後都沒有人見過的尷尬局面。

這種表演從來不是書法。書法是建立在嚴謹的文化底蘊之上,具備堅實功夫、儒雅的書卷氣息和軒昂氣宇的高雅藝術。不是通過感官刺激獲得享受,這也許是高雅藝術的特徵。

抄錄米芾《海岳名言》句。懸肘,但還不算小字。

敬請關注本公眾號:不熟的果實最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熟的果實最好 的精彩文章:

TAG:不熟的果實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