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馮學榮:日本帝國是怎樣吞併朝鮮的

馮學榮:日本帝國是怎樣吞併朝鮮的

問:人們一般說,在歷史上,日本這個民族,想要吞併朝鮮,並以朝鮮為跳板,進而吞併中國,這個計劃從豐臣秀吉的那個時候起,就已經是既定國策了,事實上是不是這樣?

答:豐臣秀吉攻擊朝鮮的年代,在中國這邊叫做「明朝」,和清日甲午戰爭的年代,相隔了幾乎三百年,這兩個事件,其實是兩件彼此獨立、互不相關的歷史事件,二者之間,並沒有因果關係,也沒有「國策」上的延續關係。

問:當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他的目的是不是要以朝鮮為跳板、進攻明朝?

答:豐臣秀吉在戰前寫給朝鮮的國書,是這樣寫的,我要繞道朝鮮,攻擊明朝,請你們朝鮮,借條路給我過一下,因此,至少從文獻上而言,豐臣秀吉當時是有侵略朝鮮、進而侵略中國的計劃。但是,這個人「壯志未酬」,在1598年就死了,他死了之後,他的「偉大事業」,也就不了了之。

問:為什麼說豐臣秀吉侵略朝鮮和1894年爆發的清日甲午戰爭並不相關?

答:1894年那個時候的日本帝國,它所面臨的國際環境、國內壓力、殖民訴求,和豐臣秀吉時期的封建日本,二者完全不同。1894年的日本帝國,它出兵朝鮮的動機,和豐臣秀吉出兵朝鮮的動機,也完全不一樣。也就是說:無論歷史上有沒有「豐臣秀吉侵略朝鮮」這一回事,1894年的日本帝國出兵朝鮮半島,都不受影響。我們要講清楚日本出兵朝鮮這件事的根源,必須要從明治維新前後,日本所面臨的國際形勢和國內壓力講起。

(豐臣秀吉)

問:日本在歷史上,是不是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窮兵黷武的國家?

答:事實恰恰相反。其實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在當時的世界上,是一個受白種人欺負的國家。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實行的是「鎖國」政策,不要說擴張了,就是別人想進來,都不行。也就是說,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其實算不上什麼窮兵黷武的國家,恰恰相反,它是一個內向型的國家,它當時對這個世界的基本態度是:你們都不要管我,當然我也不管你們,你們和我,彼此相安無事,就算了。封建時代的日本,長期實施「鎖國」政策,只留下長崎一個港口,只允許國民和兩個國家貿易,一個是中國,一個是荷蘭。封建時代日本對世界的態度是封閉的,當時算是一個內向型的國家。

問:聽說日本的這種「鎖國」政策,是被美國打破了?

答:是的。1853年,美國將軍佩里乘坐「黑船」來了日本,對日本進行恐嚇,並給日本強加了一個不平等條約,《神奈川條約》。

問:似乎俄國也欺負了日本?

答:對。1855年,俄國人也來了,當時的俄國是一個君主專制國家,叫做「沙皇俄國」,簡稱「沙俄」。沙俄在1855年,也給日本強加了一個不平等條約,《下田條約》,又叫《日俄和親通好條約》。

問:還有沒有別人?

答:有。1858年,美國人、荷蘭人、俄國人、英國人、法國人一起,都來了,又強加給日本一個不平等條約,叫做《安政條約》。

問:也就是說,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被當時的白人殖民者集體欺負?

答:正是如此。這一大堆的條約,使日本當時淪為半殖民地、陷入了「亡國」的危機當中。日本人這個時候才大夢初醒:原來,日本想像以往一樣、當一個與世無爭的內向型國家,這個混日子的做法,再也維持不下去了。再這樣下去,不久恐怕就要亡國了。

問:那麼當年這一批白人殖民擴張國家當中,哪個國家欺負日本最嚴重?

答:沙俄。沙俄欺負日本最嚴重。而且沙俄對日本的威脅最大。因為沙俄距離日本地理距離最近。沙俄這個國家從1850年代開始,就和日本發生了庫頁島的領土爭端,日本在庫頁島領土主權爭端的過程中,由於自認為打不過俄國,因此在談判中步步退讓,最終實際上日本人是整體從庫頁島退出,庫頁島整個被沙皇俄國吞併。這個失地之痛,對日本人而言,是刻骨銘心的。

問:似乎當時日本和大清帝國的遭遇差不多?

答:是。當年日本國和大清帝國,幾乎是同時遭遇了白人國家的擴張浪潮,不平等條約、租界、治外法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協定關稅……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屢屢被欺負,就是連領土都開始受到侵蝕。所以,日本人盤算著要奮起救國了,這就是明治維新的最原始動力,再不維新,就要亡國了。

問:原來,明治維新的原動力,不是要富強,而是要挽救「民族危亡」?

答:是的。當時的日本與大清帝國是一樣一樣的。明治維新的最原始動力,並不是要富強,而是要「救亡」。於是,日本在「亡國」的危機當中,奮發圖強,明治維新,幾乎是全盤西化,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將國力搞上去了。

問: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將國力搞上去之後,就尋思著找沙俄算歷史舊賬?

答:對。對於當時的日本人而言,被俄國侵佔的庫頁島,是日本的「神聖領土」,這件事始終耿耿於懷,日本人始終盤算著將來強大之後,要和俄國打一仗、收回庫頁島。而與此同時,日本人也居安思危,始終將沙皇俄國視為自己的第一假想敵,沙俄對日本的傷害最深、而且在地理上離日本最近,在當時對日本虎視眈眈的眾多列強當中,日本人認為:沙俄是最為危險的。所以,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人特別防範沙皇俄國。

問:那麼日本「防範沙俄」和「控制朝鮮」,二者之間有什麼聯繫呢?

答:日本決策層在最初,並沒有吞併朝鮮的野心,日本起初其實只是想控制朝鮮半島。為什麼要控制朝鮮半島呢?當年的日本人設想:從「地緣政治」上來說,朝鮮半島是夾在俄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略緩衝地,假設俄國舉國進攻日本,在當時的條件下,最經濟的辦法,就是以朝鮮為基地、直接對日本發動攻擊,所以日本要想方設法、使朝鮮不成為俄國的軍事基地。

問:這是日本人的瞎想吧?有依據嗎?

答:這種事在歷史上有過先例:當年蒙古元帝國渡海攻擊日本,就是以朝鮮半島為軍事基地、整裝出發的。所以,日本人對朝鮮半島,一直很留意,他們總覺得:這塊地方不能讓列強控制。

問:是不是有一個「生命線」和「利益線」的說法?

答:是。日本是個島國,礦產資源貧乏,四面環海,很容易受到攻擊,一旦被切斷海上的能源補給,日本就完蛋了,這一點的擔心,在多年以後的二戰中被驗證了(侵華戰爭促使美國切斷了日本的海上補給,日本因而走向戰敗),所以在明治時代的日本軍閥眼中,日本本土是「生命線」,而日本周邊的國家是「利益線」,所謂「利益線」,就是「利益攸關線」的意思,當年的日本軍閥認為:日本周邊的庫頁島、朝鮮半島、琉球等等這些周邊的土地,不能坐視不管,萬一列強侵入了這些地方,日本就「唇亡齒寒」了。

問:所以日本要向大陸擴張?

答:更準確地來說,是要在東亞大陸擴展根據地,日本人要擴展一塊能「進退自如」的根據地。當年的日本想方設法要從大陸上取得一片自己可以控制的地區,作為自己的戰略根據地。如果單純從軍事上來說,當年的日本人認為:應該扶持朝鮮,並由日本控制朝鮮的政局,這樣日本才能「更安全」一些,這才是它最初的動機。

問:你剛才還提到了,日本出兵朝鮮、挑起甲午戰爭,還有一個舒緩國內壓力的問題,具體是什麼問題?

答:當時是這樣的。明治維新之後,很多「藩」就被撤了,這件事在當時叫做「廢藩」。廢藩導致了大批的日本舊式武士,失去安身立命的依據,說白一點,就是武士失業了。所以當時的日本國內政局並不穩,最典型的事件,就是爆發在1877年的「西南戰爭」,日本這場內戰造成一萬多人死亡。所以這件事之後,日本的決策層為了穩定國內的局勢,盤算著對外發動一場戰爭、轉移國內矛盾、凝聚國民、以穩定日本帝國的國內局勢。

問:日本在明治維新富國強兵之後,為什麼立馬決定進行殖民擴張?

答:從明治維新中站起來的日本帝國,想要控制朝鮮半島,除了前面所說的軍事需要之外,的確還有一個殖民的需要。說到這裡,我有必要指出一點:殖民主義,是當年國際上的普遍風氣,象英國、美國、法國、俄國這些國家,到處擴張,到處攫取租界、租借地,到處強索治外法權,甚至是赤裸裸地吞併別人的國家,例如英國吞併印度。當年初生的日本帝國,在這種國際環境下,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當今世界,不進則退。「不進則退」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日本帝國處在當時那種「弱肉強食」的國際環境之下,要麼做一個任人宰割的弱國,要麼做一個主宰他人的強國,也就是說:要麼被欺負,要麼欺負人,沒有中間地帶。

問:換句話說,日本帝國對外殖民擴張的思想,並不是日本自身固有的思想,而是向西方列強學習的結果?

答:是。日本的擴張思想,是從當時的西方列強身上學來的。這並不是說日本天性善良,而是實事求是地說,日本帝國在明治維新以後所樹立的擴張國策,確確實實是在當時向西方列強學來的,當時國際上的風氣就是這樣,殖民,擴張,侵略,日本人說,英國人可以做,為什麼我們日本人不可以做?

問:日本儘管是通過明治維新、加入了強國的行列,但是它和英、法、美不一樣,日本仍然是個農耕民族?

答:日本這個國家,不但國土狹小,而且要命的是:它的國土大部分是不適合耕種的,適合耕種的土地只佔國土的12%左右。而這還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日本民族不是一個海商民族,它是一個農耕民族。我們看當年的英、荷、美,基本上都是海商民族,這些民族是靠貿易謀生,但是日本不同,日本是個農耕民族,農耕民族需要土地。當然了,日本也有生意人,但當時的日本,是一個以農業人口為主的國家。農耕民族和海商民族對領土的概念是不一樣的,農耕民族特別重視領土,所以日本的領土擴張特別貪婪。

問:所以後來的偽「滿洲國」才有所謂的日本「開拓團」?

答:正是。所謂「開拓團」,基本上就是庄稼人。日本從明治維新以後,人口暴增,每年凈增一百萬的農業人口,沒有土地耕種。在當年的語境之下,日本概念中的「強大」,首先就是指的國土強大,日本只是一個島國,如果在大陸上沒有任何一片受自己支配的土地,則無論如何都無法稱得上是「強國」,不但從國防上,而且從經濟上,都是如此。也就是在這個邏輯之中,日本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從試探性的控制朝鮮、走到吞併朝鮮、台灣、「滿洲」,開始了「一步錯、步步錯」的過程。

問:日本不是從一開始就打算滅亡朝鮮的嗎?

答:這是一個流傳很廣的誤解,其實並不是。日本最初的想法,只是扶持朝鮮、並控制朝鮮。1894年的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其實並沒有吞併朝鮮,而是放任朝鮮成立了「大韓帝國」,但是日本希望影響和控制大韓帝國。

問:那麼為什麼日本帝國和大韓帝國後來又鬧翻了?

答:大韓帝國成立之後,發生了一件日本始料不及的事,大韓帝國傾向沙俄。大韓帝國成立之後,韓帝國宮廷分化成兩派,一派是親日派,另一派是親俄派,親俄派的勢力逐漸勝出,大韓帝國開始排日,令日本人大跌眼鏡。

問:所以日本人很惱火?

答:是。在當年日本人的眼中,是日本人通過「日清戰爭」、「流血犧牲」,「將朝鮮從清國的鎖鏈之中解放出來」,日本人認為朝鮮人無論如何都應該感謝日本、應該親日,不料戰後成立的「大韓帝國」竟然是一個親俄的國家。日本扶持和控制朝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出於防俄,而新生的大韓帝國竟然親俄,這是日本所絕對不能接受的。

問:所以日本挑起了「日俄戰爭」?

答:1900年,中國北方爆發了義和團運動,沙俄派兵侵佔了東北三省、直接威脅朝鮮半島,這個時候日本真的急了,所以到了1904年,日本對俄國開戰,這場戰爭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日俄戰爭」。日本打勝之後,立馬逼迫大韓帝國簽署了條約,這樣一來,才真的使大韓帝國淪為日本的保護國。

問:大韓帝國這時有沒有向國際社會求救?

答:有。大韓帝國淪為日本的保護國之後,心裡並不服氣,1907年,大韓帝國偷偷派出代表、去了海牙,到海牙會議上去控告日本,可是,海牙會議當時沒有受理這個案件,當時那些西方人,都不願意得罪日本這個軍事強國。

問:淪為「保護國」的大韓帝國,後來又是怎樣被日本「合併」的?

答:大韓帝國向海牙會議控告日本帝國的行為,進一步刺激了日本,於是日本加強了對大韓帝國的控制,然而,任何國家都有不怕死的人,進一步加強對朝鮮的控制,就必然進一步激起朝鮮人的反彈,1909年10月26日,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在哈爾濱車站刺殺了伊藤博文,這件事,徹底激怒了日本。

問:所以日本突然下了決定,立即吞併大韓帝國?

答:對。伊藤博文被安重根刺死一事,對日本刺激很大,他死後的第二年,即1910年,日本進一步迫使大韓帝國簽署《日韓合併條約》,從那一年開始,日本才正式宣告滅亡了朝鮮。

問:關於這一段歷史,有沒有好的歷史資料可以推薦?

答:陸奧宗光的《蹇蹇錄》,王芸生的《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都可以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學榮讀史 的精彩文章:

視頻:日本老百姓怎樣看待侵華戰爭
馮學榮的書,許多在大陸已經買不到了

TAG:馮學榮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