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衣服改造非新事 在與時尚矛盾的東德已盛行

衣服改造非新事 在與時尚矛盾的東德已盛行

GIF

「一進到東德服飾時尚商店(DDR Mode–Boutique),就已經能感覺到不大一樣的氛圍,而這也是我一直以來想像中,西邊的模樣。」——摘自DDR青年對時尚看法的紀錄片,1976年。

德國聯邦歷史博物館基金會( Stiftung Haus der Geschichte)日前在柏林一處由從前舊釀啤酒廠改造,如今時常舉行各種藝文活動的場地「文化釀酒廠」(Kulturbrauerei),進行特展「東德的日常」。日常的各個面向,當然「衣」也包括在內,並且在時尚部分,展出的唯一人物,便是筆者上次介紹過貴族後裔收藏的主人 Josefine Edel von Krepl 女士。展出中對她的介紹牽連到了「時尚(Mode)這件事」在東德的狀態,以及在東德整體社會主義環境與資本產物時尚相違背,資源缺乏的情況下,民眾如何發揮創意,滿足對時尚的想像。本文介紹給大家在東德時空背景下,出現過的幾個時尚現象。

東德第一間私人時尚服飾店 Josefine

此次東德文化特展中,見到上次介紹過的 von Krepl 女士,過去在東德時期自有品牌「Josefine」等相關資料的展示,其中,提到了一段她個人的故事。有一張她站在上面寫著「為自由吶喊」的海報前,與一名男子的合照,根據展出說明,一九八九年時,von Krepl 女士為了將自有品牌「Josefine」的產品拓展到西柏林,採取了與一位西德男士假結婚的方式,換取能自由來去東西邊界的權力,不去論斷個人隱私及選擇,但無可置否,這是屬於某些歷史片段會發生的獨特現象。

左下角照片 Josefine 與西德男子站在吶喊自由海報前的合照;後方是以地毯及枕墊棉絮製成的仿羊毛外套

同一展櫃還展出了東德時期一件「看似羊毛」的背心外套,筆者在關鍵字處加上了引號,可想而知,這不是件由羊毛製成的外套,根據解說,這件背心看似羊毛的部分,事實上是用要用來製作地毯的材料、加上靠枕內的棉絮縫製而成,這是典型東德產品採取替代資源來製作的代表。東德時期由於資源缺乏,反倒激發了無限創意。

物以稀為貴的 Exquisit 店

仿東德時期 Exquisit 店門口陳列

「Exquisit」是在東德時期販賣來自國外的時髦服裝、鞋子、化妝品及手飾的專賣店,一九六二年起,人們可以在「Exquisit」買到好品質的衣服,自一九七零年,也開始販賣「Exquisit」自家的產品。雖然「Exquisit」店內能使用東德的錢幣,但這些高品質的產品以當時的物價來說是非常貴的,也是多數人負擔不起的,但即使如此,這樣好看的款式或上乘的好品質在當時實在太缺乏,因此當時的政府SED仍需應要求在許多城市開張新店。

兩種郵購:西德代購、東德購了但不一定有貨

Genex 只寄到西德的郵購目錄

在東德時期,有一種訂購雜誌叫做「Genex」,特色是這本雜誌只會寄到西德,當中販賣的幾乎都是不會在東德看到的商品,因此當時會出現一種現象,那就是在東德的人會寫信給在西德的親朋好友,告訴他們自己想要什麼,然後由西德親友訂購,送到東德來。

東德的官方郵購目錄

但在東德,也有由國家統一發行,參照西德流行樣式,專供訂購衣服的郵購公司「Versandhaus」,只是實際情況常常是供不應求,看得到用不到,下了訂單後卻出不了貨,甚至這樣的情況由於太常發生,因此民眾在收到訂購目錄時,就已經會收到一個通知,告知可能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根據七零年代早期的紀錄,每訂購的兩樣商品中,就有一樣會出不了貨。當時掌權的政府SED在一九七六年,乾脆結束了這項郵購交易服務。

計劃型經濟與時尚難容 東德人人練成 Upcycling 高手

1976年歷史紀錄片

年輕人談論想像中的時尚模樣與現實中的時尚

在東德政府當局所謂的計劃經濟中,最明顯的是在可用資源方面的受限。因此雖然東德自一九五二年開始,透過「國家時尚機構」會提供「最新流行款式」給國有紡織廠進行生產,但是由中央控管的計劃經濟,無法跟上時尚趨勢快速汰換的腳步,最明顯的原因有三:從製作到市面的計劃時間過長、圖樣過於簡單、以及材料的稀缺。在當時的報紙資料中可看到人民不斷的投書抱怨服裝的選擇太少了。因此在投書無效、Exquisit 賣的服裝又太貴的情況下,婦女便自己想辦法(男性也極在行以廢棄五金、木頭做成手飾等等)。

七零年代末一位 Haertel 女士的叔叔自己拿廢銅做的項鏈

當時時尚雜誌會出現如何縫製衣服的DIY小冊

這樣資源缺乏的情況,反而激發了民眾的創意,開始自行製作服裝,尤其是年輕人極盛行將現有的衣服在不需新材料的情況下進行改造。自己設計衣服造型,找出可以使用在服裝上的創意材料。根據展中記錄,東德婦女幾乎百分之四十的裙子和洋裝、百分之五十的童裝,是自己做的。當時的時尚雜誌中,更常看到縫製服裝的小冊。剪裁的技巧有固定的方式,但民眾往往會加上自己的創意在其中,成為獨一無二的單品。

1959年,一對母女穿著母親自己縫製的母女裝去動物園

東德幾本主要雜誌,左下角的Sibylle地位相當於東德的Vogue,平均兩個月出刊一次

出刊頻率兩個月一期的時尚雜誌,更因此被許多婦女視為寶貝,不同的是,東德的時尚雜誌中,與其期待「買」到商品,更多是從中得到「自己做衣服或者 Upcyling 的點子」。在環保意識漸抬頭的當前,再次察覺到資源的有限與緊縮時,東德時期對衣物 Upcycling 的創意精神,似乎值得在今日再次復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衣間 的精彩文章:

把加州陽光戴在臉上
在手工包中鐫刻時光

TAG:雲衣間 |